中國最具影響力商界領袖(一)

3、張瑞敏

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執行長

63歲

海爾去年銷售額1,509億元,利潤75。2億。在年初的講話中,張瑞敏提到,從2007年到2011年這五年當中,海爾的利潤複合增長率達到了38%。我們知道,正是從2007年開始,海爾開始強力推進人單合一的創新探索。張瑞敏領導著8萬多員工,分為2,000多個自主經營體。作為一個基本的組織,每個自主經營體少的不到10個人,多的有幾十人,每一個都面對市場和用戶,同時動態地協作,創造用戶價值。這些自我管理的團隊往往專注於某一個或某一類型的客戶。在最近接受《財富》雜誌高級編輯傑弗里·科爾文採訪時,張瑞敏提到:“如果團隊成員不喜歡他們經理的工作方式,可以通過投票趕走經理。”

此外,在年初的講話中,這位63歲的ceo也非常強調現金流對健康運營的重要性。在海爾集團,營收指的是已經收到的現金,而不是已發生的訂單,這與傳統會計方法不同。而成本則來自製造、銷售和其他職能部門。張瑞敏推出的大部分創新,都基於西方管理學課程中的原則。當然,也有一些創新類似於w。l。gore這樣一些小公司的做法。在科爾文的印象中,“從未聽說過有經理人在如此大的規模上進行創新,也沒有經理人像張瑞敏那樣開放和勇敢。”

他的評價不無道理。據了解,張瑞敏曾在美國佛羅里達州與ibm前總裁郭士納探討過管理創新的問題,並畫了反映自主經營體的倒三角。郭士納看了以後指出:“我在ibm乾的時候,也非常想進行這種結構調整,但ibm太大,擔心發生混亂。”而張瑞敏認為,海爾的三級經營體正是有針對性地解決其中的問題。

在運營海爾長達27年之後,張瑞敏為何還能保持著這樣的動力?最好的回答也許就是科爾文在採訪中觀察到的一點:張瑞敏的辦公桌上擺放著一幅用相框裝好的2002年8月《財富》的封面。封面上是一幅沉船的圖片,標題為《企業為什麼失敗》。這篇文章指出,企業失敗的原因大部分不是由於不可控制的外力,而是由於管理層的失誤,其中包括陳舊的思維定勢會讓ceo對未來做出錯誤的假設。

4、郁亮

萬科企業股份有限公司總裁

46歲

在房地產行業的嚴冬中屢屢創造佳績,郁亮用行動為自己和萬科贏得信任與尊重——2011年,萬科銷售額達到1,215.4億元,逆勢增長12.4%,當之無愧地成為中國房地產行業的標桿企業。他帶領的萬科,正以領導者的自我變革精神和創新實踐應對未來行業的大變局時代:以產業化為方向,向製造業學習,實現成本控制、產品標準化和管理精細化;其次,現金為王,快速銷售,謹慎買地。

5、馬化騰

騰訊公司主要創辦人、董事會主席、執行長

40歲

馬化騰有“中國網際網路業最出色的產品經理”之譽。時至今日,他仍然是公司的“首席產品體驗官”。創始人的這種特點,正是騰訊成功的重要基因之一。不過,震驚業界的“3q大戰”,令馬化騰反思創業12年來行之有效的思維模式。公司隨後召開了10場邀請外部人士參與的“診斷騰訊”研討會,馬化騰宣稱公司將進行戰略轉型:從一家產品公司向更加開放和分享的平台型公司轉型。2011年初,騰訊成立了50億元的產業共贏基金,當年上半年就投資了20億元。到年中,馬化騰又宣布將基金從50億擴容至100億,目標是向第三方合作夥伴年分成200億,再造一個騰訊。騰訊轉型成“開放平台”,並不僅僅是應對業界各種質疑的權宜之計,而是一項雄心勃勃的發展戰略。事實上,在中國,類似美國微軟、蘋果和谷歌這樣的平台型技術公司很鮮見,騰訊能否成為這種級別的公司,目前並沒有十足的把握,因為平台型公司更加需要整合產業上下遊資源,而不是僅僅埋頭開發產品,這與騰訊的成功基因不完全一致。不過,單是提出打造“開放平台”這種願景就很值得讚賞。商業競爭的最高級別,不是產品而是生態系統的競爭。馬化騰不正是在致力於打造生態系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