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應工作得更長一些

漢斯-韋爾納·辛恩(Hans-Werner Sinn) 德國經濟研究機構IFO研究所主席

法國允許僱主增加工作時間及薪酬、廢除每周35小時工作制的決定,標誌著數十年的趨勢出現了逆轉。在1980及1990年代,大部分歐洲國家削減了工作時間:德國將每周工作時間從40小時降為38小時,英國從40小時降為37小時,丹麥從39小時減少到37小時,法國從40小時減少到35小時。然而今天,當歐洲人在高失業率和停滯不前的生活水平中苦苦掙扎時,他們不得不工作得更長一點以適應全球化。

德國最新的工資協定導致更長的工作時間,法國的行動就在德國政策變化之後。兩國的不同之處在於,德國的工作時間雖然增長了,但是補貼報酬卻毫無增長跡象。

西門子首當其衝,將每周工作時間從35小時提高至40小時。巴伐利亞市政府將老年雇員的工作時間從38.5小時提高至40小時,年輕雇員的工作時間則增至42小時。戴姆勒-克萊斯勒將其研發中心的工作時間從35小時提高至40小時,此例一開,其他公司的談判紛至沓來。

德國原本是出於對來自前社會主義國家的低工資競爭做出回應。目前,2004年5月加入歐盟的東歐十國平均工資大約是德國工資水平的1/7,但這還算不上什麼,中國工人的工資是德國同行的1/25.差距如此之大,以至於某些人認為參與競爭的努力無濟於事,但是,由於德國生產效率要高得多,增加工作時間以有效削減人力成本的做法仍值得一試。這對歐洲其他國家而言樹立了一個榜樣。法國的下一步可能也是無薪延長工作時間。

工會反對延長工作時間的理由建立在"勞動合成謬誤"的理論之上。根據這一觀點,這樣的政策毫無經濟利益,因為經濟學中的勞力總和是固定的,因此,工作時間延長10%只會導致就業率降低10%.這個觀點儘管看上去頗有道理,但它是錯誤的。同酬條件下的延長工時是使歐洲更具競爭力的有效方法,與削減工資相比,它對工人和僱主的負擔都較輕。

更長的工作時間將促進經濟成長。因為,如果人們工作時間更長,資本也就積累越多。除了全天24小時輪班的地方,延長人們白天的工作時間能提高資本利用率。因而,工作時間加長10%就像經濟生產資本儲備增加了10%一樣,社會財富將有跳躍式增長,生產力將會即刻提高。

"勞動合成謬誤"理論假定加長工作時間與僱傭更多的人是一回事,但事實並非如此。延長工作時間可以立馬做到,然而因為僱傭更多員工尤其要求新的實物投資,時間長、花費大,所以,延長工時是達到增長並獲得競爭力的最理想方法。

事實上,用媒體的術語來說,延長白天的工時將造就更高的就業率,因為它能在保持勞動力成本不變的情況下提高生產效率。那些生產效率過於低下以至與勞力成本不相稱的工人現在將被解僱,因為公司將會發現,將產量水平提高到通過投入更多資本、僱傭更多工人這種方式增加工時所達到的產量水平之上,那是值得的。

會有足夠的需求來吸收工作日延長所帶來的附加產量嗎?"勞動合成謬誤"觀點的支持者們說,不會。但是當每個工資固定的工人生產出更多貨物,利潤與產量的價值增長量是相同的。

所以,原則上說,會出現針對附加產量的購買力量。企業主也許要為他的妻子買一件皮毛大衣或為他的工人建造一座新生產車間。如果所有的公司都工作長一點,大部分將會面臨更多的需求,並且一般公司會遇到與其額外供給相同的額外需求。

的確,一部分額外需求將會流入國外,但是這種情況也會發生在額外供給上。輕微的貨幣貶值將能解決出口需求的任何遺留問題。這可能是直接貶值,也可能是由於價格下降而引起的隱性貶值,這兩種情況都有可能是因為工資不變條件下額外的工作時間所引發的單元生產成本降低所造成的。

"工作更長久將會損害就業"和"我們需要技術進步以使我們變得更具競爭力並保持就業率"的觀點本身就是矛盾的,因為工作時間加長與能使資本和勞力都更具價值的技術進步幾乎是一樣的。儘管兩者都有可能正確,但是它們不可能同時正確。擔心加長工作時間將會對就業率造成損害是毫無道理的,這是一條費力但卻真正通往經濟成長、競爭力加強、就業率提高的道 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