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雲隨想


牐犎鷦撲率峭大師有緣的,朱熹也曾經來過。我也未見過這方面的文獻和資料,但我還是相信這是一個肯定的答案。我們不妨這樣想像:808年前的一個也是春雨霏霏的日子,在蜿蜓逼仄的山道間,楊輯、高國楹等人陪同著年近七旬的朱子策杖蹣跚而來,“地辟九重天、碧水丹山青世界,門當三益友、蒼松翠竹白梅花”。其實朱熹此時來瑞雲是由於遭貶斥、禁偽學而避地福鼎的。他來瑞雲只是一名落魄遊客,到此尋幽覓勝,排遣愁緒而已。但作為中國文化史上的大師,他卻被這座當時還默默無聞的禪院深深記住,他的那副對聯後來被鐫刻在了瑞雲寺大門的兩旁,成為瑞雲寺法系輩份取字的準則,這對於一個清靜淡泊的佛門來說,可真是莫大的敬意。三年後,朱熹在憂忿滿懷中病死,他一定沒有想到,自己會同一個幽僻寺院有著如此不同尋常的深緣,這裡的人們會這樣長久地牽掛著他。當然有了朱子背影,瑞雲寺在邁向千年風雨中的腳步,才顯得那么深沉和穩健。

牐犌年的瑞雲寺就這樣靜靜地默守著這方山水,智水大師的鳳山十六景詩,也這樣靜靜地回縈在我的思緒中。很多人說,瑞雲寺已經垂垂老邁,鳳山十六景也已然黃卷殘頁里的夢幻。但我不相信,實際上,鳳山十六景依然存在,依然深情在春夏秋冬、月華夕照里,依然瀟灑在煙雨樓台、綠葉垂條間。只是你有沒有這份目光去發現,這份心境去感悟。而瑞雲寺的氣脈和風度,也更依然慰藉在暮鼓晨鐘里,流淌在青山碧水間,只不過越發的深邃凝重,越發的澄圓悠遠罷了!

※本文作者:黃勁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