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的對法


比較“解放”的文學樣式(例如篇幅長短不拘,句子字數不限,語言可“文”
可“白”,風格能“莊”能“諧”等等),因而其平仄方面的對仗要求可以
放得很“寬”:
①可以只講求出、對句之間的平仄“相反”而不要求做到一句之內的平
仄“相錯”。
②出、對句之間的“平仄相反”亦可以“低要求”,即不一定遵守“單
不論,雙分明”的規矩。
③可以不避“孤平”,不講“拗救”。
④可以按傳統的“四聲”(平、上、去、入)劃分法區別平仄,也可以
按現代的“四聲”(陰、陽、上、去)劃分法區別平仄。
對聯講求詞性句法結構上的對仗是為了實現視覺上的整齊諧和美,講求
平仄上的對仗則是為了實現聽覺上的變化錯落美。如果做對聯時只講詞性和
句法結構上的相同而全然不管平仄的相反,便無法將作品的形式美充分構築
起來。下面兩聯便是這樣:
山巔蒼松齊天高
河塘浮萍同蓮生
(上、下聯全用平聲字)
任爾四野雨雪落
聚我一屋酒友鬧(加“黑”者為入聲字)
(上、下聯全用仄聲字)
兩聯的對仗都稱得上“工”,但平仄無變化,讀起來缺乏“頓挫”感,
因此其美感特徵只有“一半”。這當然是“走極端”的例子。實際上此類作
品是非常少見的。
現在先來談字的平仄區分,字音有“四聲”(四種聲調),之別漢語的
一大特性。古漢語中的“四聲”是指“平、上、去、入”四種聲調,後三者
為“仄聲”。發音區別是:“平聲哀而安,上聲厲而舉,去聲清而遠,入聲
直而促”(《元和韻譜》)。
如下例字:
 風 灑 露 沐觀 海 最 樂
(平)(上)(去)(入)(平)(上)(去)(入)
古代漢語中讀“平、上、去”三音的字在現代漢語中一般仍讀“平、上、
去”音,因此根據今天的讀音區別平聲字、上聲字和去聲字很容易,難的是
辨識入聲字。入聲在現代“漢語“國語”中以及大多數漢語方言中已經消
失,過去的入聲字分別“插隊落戶”到平聲字、上聲字和去聲字中去了(如
上舉例中的“沐”和“樂”現在皆為去聲字),因此再拈出它們來是比較困
難的。掌握入聲字的辦法除了硬記外,還可以藉助幾種輔助手段來進行:
①利用有入聲的方言:入聲在吳語、閩語、湘語等方言中仍保存著,如
會講這類方言,自能辨別出入聲字。②利用方言聲調特點及其與普通活的聲
調對位關係:例如當我們考察關中方言的聲調特點及其與國語聲調對應關
系的話,便會發現三個事實,第一,在現代關中方言中讀第四聲的字絕大多
數都不是入聲字。第二,大多數入聲字在現代關中方言中讀第一聲,第三,
在關中方言中的聲調次序與在國語中的聲調次序不“同步”的字往往是入
聲字(不是全部如此),
例如“國”、“雪”、“落”三字在關中方言中均念第一聲,但在普通
話中分別念第二、第三、第四聲;“術”、“疫”、“爍”、“蜀”四字在
關中方言中均念第二聲,但在國語中分別念第四聲(術、疫、爍)和第三
聲(蜀);“掇”、“決”、“掣”、“折”四字在關中方言中均念第三聲,
但在國語中“掇”念第一聲,“決”、“折”念第二聲,“掣”念第四聲。
以上這些字都是入聲字。③藉助格律濤:如果一首格律詩中某一關鍵位置上
的字按規定必須是仄聲字,但用國語念卻發平聲音,則此字必為入聲字。
例如杜甫《登高》首聯“風急天高猿嘯哀,諸清沙白鳥飛回”的平仄格式應
為“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按“二四六分明”的規定,“急”
“自”所在置上的字必須是仄聲字,但此二字今天均讀平聲,故可知它們都
是入聲字。當然最穩妥可靠的辦法還是硬性記憶。入聲字雖然很多,但對於
做格律待和對聯的人來講只需記住在現代漢語中歸入平聲字行列中的那部分
就行了。例如“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這十個字中有五個是入聲字:
“一、
六、七、八、十”,須記住的是“一、七、八、十”,因為它們現在讀平聲
音,而“六”仍讀仄聲,知不知道它原是入聲字並不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