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聯法則



1959年秋,胡耀邦到南陽檢查工作,在參觀武侯祠等古蹟時,看到了這副楹聯,易數字而成一副新聯: 心在人民,原無論大事小事; 功歸天下,何必爭多得少得。 該聯寓意新穎,表現了共產主義者的理想和甘當人民公僕的高尚情操,堪稱翻造聯之佳作。再如: 鐵肩擔道義; 辣手著文章。 明代楊繼盛因彈劾奸相嚴嵩,無辜被殺,臨刑前寫了這副楹聯以示不畏強暴。1916年李大釗書贈楊子惠一副楹聯,乃是翻造此聯而成: 鐵肩擔道義; 妙手著文章。 該聯僅易一字,卻足以抒己志,又勉友人奮發向上,新意頓生。

【設問法】

以設問的方式來代替平鋪直敘的寫作,是作聯的一種重要方法,這種方法便於把抽象的事理具體形象地表達出來。同時,用“問”與“答”的形式作聯,更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和思考,便於表達聯意和創作主旨。常見的設問法有如下幾種形式:

1.設問作答 經懺可超生,難道閻王怕和尚? 紙斜能贖命,分明菩薩是贓官! 你求名利,他卜吉凶,可憐我全無心肝,怎出得什麼主意? 殿遏煙雲,堂列鐘鼎,堪笑人供此泥木,空費了多少錢財! 以上兩聯,皆是以自怨自艾、自嗟自嘆的形式,入木三分地揭露封建迷信的本質,嘲笑了信神信鬼的愚昧行為,發人深省,耐人尋味,妙趣橫生。很顯然,這樣的寫作方式比平鋪直敘的宣傳效果要好得多。

2.設問求答 四水江第一,四時夏第二,先生居江夏,誰是第一,誰是第二? 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後,小子本儒人,何敢在前,何敢在後! 梁啓超在武昌講學時,坐鎮武昌的湖廣總督張之洞以“禮賢下士”的客套話出上聯設問求答,鋒芒顯露,咄咄逼人。對此,梁啓超不卑不亢,避其鋒芒,含蓄作答,以柔克剛,真不愧聯壇高手。

3.設問不答 磨礪以須,問天下頭顱幾許? 及鋒而試,看老子手段如何? 該聯相傳為石達開所作,上下聯全是反詰語氣,詼諧風趣,雖沒有明確作答,然其樂觀豪邁、氣勢凜然的聯語本身就寓答案於其中了。

【諧音法】

諧音法是利用漢字中同音字詞較多的特點,使聯語語意雙關,一聯多意,既可以從字面上理解,又可以聯想出更深層意思的制聯方法。用諧音法製作的楹聯,聯謎兼備,別具情趣。如: 普天同慶,當慶當慶噹噹慶; 舉國若狂,且狂且狂且且狂。 此聯以“當慶、且狂”諧鑼鼓之聲,使人在吟誦之時,有如身臨鑼鼓喧天的歡樂氣氛之中。欣賞這樣的楹聯,諧趣無窮。再如: 因荷而得藕; 有杏不須梅。 此聯以“荷、藕、杏、梅”與“何、偶、幸、媒”諧音的特點,隱含另一層意思是“因何而得偶?有幸不須媒”。一談蔬果花卉,一談人事姻緣,聯意雋永,引人入勝。又如: 蓮子心中苦; 梨兒腹內酸。 該聯相傳為金聖歎在刑場離別子女時所作。聯語表面意思是寫蓮心之苦、梨核之酸,實際上是以“蓮”諧音“憐”和“連”,寓含“可憐”、“連累”之意;以“梨”諧音“離”,寓含“離別”之意,全聯意為“憐子心中苦,離兒腹內酸”。準確、形象、生動地表現了父子刑場離別時的心情,確為對偶精工、文辭優美的佳聯。

【同音法】

同音異字法跟上述諧音法一樣,都是建立在漢字特有的同音多字基礎上的,與諧音法不同的是,它是將幾個字形、字義不同而讀音相同的字用於同一副楹聯之中,從而使聯語具有組合精巧、構思奇特、風趣別致的藝術魅力。

常見的同音異字法楹聯有如下幾種樣式:

1.同音異字疊韻連用 飢雞盜稻童筒打; 暑鼠涼梁客咳驚。 這副楹聯寫的是生活中的趣事,因其製作難度較大,常將其附會於名人雅士。有一種說法是:李調元一次正與農家大嫂談天說地,一群雞跑來啄食曬場上的稻子,兩個揮舞竹筒的小孩把雞趕走了。大嫂見狀,便出上聯請李調元答對。正在李感到為難時,偶然發現屋樑上一隻正東張西望的老鼠被他的咳嗽驚跑了,他心中一動,對出了下聯。這副對聯構思精巧,情趣盎然,特別是六組同音字字義各異,對仗工穩,是一副絕妙的同音異字對聯。還有人添加事例,將此聯加以擴充,如: 暑鼠涼梁,喚匠描貓驚暑鼠; 飢雞盜稻,呼童拾石打飢雞。 暑鼠涼梁,請畫師筆壁描貓驚暑鼠; 飢雞盜稻,呼童子沿檐拾石打飢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