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簡介

成功

(1624~1662)  明清之際抗清名將,民族英雄。福建泉州府南安縣(今福建南安東)石井鄉人。本名森,字名儼,號大木。父鄭芝龍到日本經商,娶田川氏(一作翁氏)為妻。鄭成功於明天啟四年(1624),在日本平戶(今長崎縣松浦郡)出生;七歲時返國,在安平(今福建晉江安海鎮)從師學習。自幼才思敏捷,聰明過人。崇禎十七年(1644),在南京國子監讀書。南明弘光覆亡前夕,鄭成功回到福建。時南明唐王朱聿鍵建都福州,建元隆武。鄭芝龍領鄭成功晉見隆武帝,隆武帝見其少年英俊,便賜姓朱,封忠孝伯,人稱“國姓爺”。又令掛招討大將軍印,鎮守仙霞關等軍事重地。

鄭成功於順治五年(1648)四月率軍攻克同安縣。七年,計殺盤踞廈門的鄭聯,遂以廈門為抗清基地。八年,鄭成功率兵南下廣東,清兵乘虛偷襲廈門。鄭成功星夜趕回,處死留守廈門失職的堂叔鄭鵬,復踞廈門。十年五月,清軍攻海澄,鄭成功率軍死守,擊退清軍。十一年二月,清廷遣使攜“海澄公”印招撫鄭成功;八月,又遣使者及其弟鄭渡、鄭蔭前來勸降;鄭成功均堅決拒絕。十四年,南明永曆帝冊封鄭成功為延平王、招討大將軍。

十五年七月,鄭成功率兵十餘萬,大小戰船數十艘,聯合魯王部將張煌言的抗清隊伍,開始北伐。八月間,船隊在舟山以北的羊山海面遇風,回舟山修整。翌年五月,再率兵由舟山出發,連克瓜洲、鎮江,進逼南京。張煌言和楊朝棟率領的水師前鎮,還上溯蕪湖。長江下游的太平、寧國、池州、徽州等四府三州二十二縣紛紛歸附,江南、皖南地區再次燃起抗清烽火。駐南京的清朝總督郎廷佐見勢危,便利用鄭成功屢勝後滋長麻痹輕敵思想,寫信要求暫緩攻城,待一個月後自動開城投降。鄭成功輕信答應,清軍卻暗中部署。七月下旬,清將梁化鳳率精兵突然襲擊,鄭軍大敗,甘輝等將領陣亡。鄭成功見大勢已去,只好退出長江,回到廈門。十七年,清廷派達素為大將軍,調集三省兵力,進攻廈門。鄭成功奮起反擊,守住廈門。此時,清朝在全國已逐漸形成統一局面,清廷可集中更多兵力圍剿鄭成功。面對這種局勢,鄭決定收復台灣,以作為長期的抗清基地。

台灣於1624年(明天啟四年)和1626年先後遭到荷蘭殖民者與西班牙殖民者入侵。1642年,荷蘭打敗西班牙,占領全島,實行殖民統治。鄭成功於順治十八年三月,率領兩萬五千名官兵,大小戰船數百艘,從福建金門料羅灣出發,經澎湖,到達台灣西南沿海。在赤嵌(今台灣台南)附近的禾寮港登入。在海戰中,鄭軍用火船擊沉荷蘭主要艦隻赫克托號船;在陸戰中;又擊斃荷蘭侵略軍頭目湯瑪斯·貝德爾和一百一十餘名官兵。鄭成功揮師圍攻赤嵌城,用斷水辦法逼迫荷軍守將描難實可於五月四日率軍出降。鄭成功進而炮攻荷蘭殖民者首府台灣城(今台灣安平)。荷蘭殖民總督揆一利用城高炮烈頑抗,攻城未下。鄭成功遂一面指揮軍隊圍困台灣城,一面在已收復地區加強政治、經濟建設。荷蘭殖民者在巴達維亞(今印度尼西亞雅加達)的長官和總評議會,得知鄭成功率軍在台登入訊息後,派遣一支由雅科布·考烏率領的援軍,有十二艘戰船和七百二十五名士兵,於九月駛靠台灣城,與該城荷軍聯合進攻台灣街和附近的中國戰船。在鄭軍堅決反擊下,荷軍進攻失敗,考烏藉口配合清軍打擊大陸上鄭成功軍隊,擅自折經暹羅(今泰國)逃回巴達維亞。鄭成功在圍困台灣城八個多月後,於順治十八年十二月初,用火炮轟擊台灣城東的烏特利支堡,占領該堡後,逼攻台灣城。十三日,揆一獻城投降,荷蘭殖民者終於簽訂有十八條款的投降書,不久即率殘部離開台灣。鄭成功收復了被荷蘭殖民者盤踞近四十年的台灣島。

鄭成功到台灣後,按大陸政制,改赤嵌地方為東都,設立承天府和天興縣、萬年縣,分管南北路,改台灣城為安平鎮,後又在澎湖設立安撫司。他在經濟上實施屯墾,鼓勵“寓兵於農”。注意發展對外貿易和民間貿易,並獎勵大陸東南沿海人民遷台定居,以參加農業生產,推廣先進農耕技術。由於軍隊和移民的開墾活動,不久後台灣西部出現了新建的村鎮,文化教育也有了發展。

鄭成功在收復台灣四個多月後,於康熙元年(1662)五月初八病逝。他在台灣一年又兩個月的時間中,為收復台灣、建設台灣作出了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