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慈簡介

太史慈

太史慈(166—206年),字子義,東萊郡黃縣(今山東黃縣東黃城集)人,三國時期吳國大將。

太史慈年輕時好學,在郡府中任奏曹史。時郡守與州牧有矛盾,不可開交,朝廷尚未理清是非曲直。在這種情況下,誰先上章說明情況,誰就可能先入為主。當時,州里彈劾郡守的表章已經送走,而郡守的表章尚未送出。郡守情急之中,尋求能夠完成送章使命之人,選中了二十一歲的太史慈。太史慈日夜兼程,直抵洛陽,來到公車門下。公車,是當時的官署,由公車司馬主持,天下匯報情況、上書言事或朝廷有所徵召,都由這官署管轄。   太史慈來到時,發現州里使者已經到達,正準備呈遞表章。情勢危急,但太史慈一點不露惶急之色。他好整以暇,與州吏攀談起來。太史慈問:“君欲通章耶?”州吏道:“然。”太史慈又問:“章安在?”州吏道:“車上 。”太史慈假作關心:“章題署得無誤耶?取來視之 。”州吏不知太史慈是東萊人,於是便取來遞給了他。不料太史慈懷中早藏有利刃,他接過表章,不由分說,將其割裂。州吏氣急敗壞,跳起來大叫:“人壞我章?”太史慈忙把州吏弄到馬車上,對他說:“向使君不以章相與,吾亦無因得敗之,是為吉凶禍福等耳,吾不獨受此罪。豈若默然俱出去,可以存易亡,無事俱就刑辟。”州吏本無主意,且已猜知太史慈是郡守派來的,便說:“君為郡敗吾章,已得如意,欲復亡為?”太史慈騙他:“初受郡遣,但來視章通與未耳。吾用意太過,乃相敗章。今還,亦恐以此見譴怒,故俱欲去爾”(《三國志·吳書·太史慈傳》)。州吏相信了太史慈,二人一道逃離洛陽。   太史慈出城不久,藉故與州吏分手,又悄悄跑回洛陽,把郡守的表章呈遞上去。 州牧知道此事,另派吏員呈遞奏章,辯說是非,但主管部門因為州、郡章表相互矛盾,不再受理。州牧在這場爭執中失敗了。太史慈因為此事出了名,人們都誇他有智算。但州牧卻深深忌恨。太史慈擔心受州官迫害,逃到遼東避禍。   大名士孔融任北海相,聽到太史慈的所作所為,認定他是難得的奇才,很想與他交結,於是便多次派人去看望他的母親,並厚致饋遺。時黃巾起義風起雲湧,孔融為防侵擾,出兵屯駐都昌(山東昌邑縣西),結果,被黃巾軍管亥部包圍。正好太史慈由遼東回家,母親命他去救助孔融。她說:“汝與孔北海未嘗相見,至汝行後,贍恤殷勤,過於故舊,今為賊所圍,汝宜赴之”(《三國志·吳書·太史慈傳》)。   太史慈在家裡停留三天,然後單人步行,直接到都昌城下。當時,管亥的包圍圈尚未完密,太史慈趁夜間找機會進入城內,拜見孔融。太史慈性急,一見孔融,就要帶兵出去作戰。孔融想等待外面的援兵,沒有依他。過了一些日子,救兵沒來,黃巾軍的包圍圈卻越來越迫近了。孔融想起了平原相劉備,想派人去向他告急,無奈城被圍得鐵筒一般,城裡人實難出城。太史慈前來請命,孔融猶豫道:“今賊圍甚密,眾人皆言不可,卿意雖壯,無乃實難乎?”太史慈回答:“昔府君傾意於老母,老母感遇,遣慈赴府君之急,固以慈有可取,而來必有益也。今眾人言不可,慈亦言不可,豈府君愛顧之義,老母遣慈之意耶?事已急矣,願府君無疑”(《三國志·吳書·太史慈傳》)。孔融這才答應了太史慈的請求。   太史慈整頓行裝,飽餐戰飯,挑選兩個騎兵,讓他們各自做了一個箭靶舉著,天一亮,就背鞬提弓上馬,打開城門,帶著兩個騎兵,一直衝出。城外黃巾軍見狀,以為太史慈要突圍;非常驚駭,兵馬出動,嚴加戒備。太史慈不慌不忙,撥馬到城下護城壕內,叫騎兵把靶子樹立起來,然後用箭射靶子,射完,返回城去。第二天早晨,又照樣做。圍城的兵士,已經有些懈怠,有的懶洋洋地站起來,有的睡臥著一動也不動。太史慈射完靶子,返回城去。第三天早晨,太史慈出城,依舊照此行動。黃巾營中人已經習以為常,連一個起來看的人都沒有了。這時,太史慈突然策馬,風馳電掣,破圍而出。等到圍兵發覺,為時已晚。有幾個追趕的,被太史慈連發數箭,皆應弦而倒,無人敢再追。   太史慈到平原,對劉備下說辭:“慈,東萊之鄙人也,與孔北海親非骨肉,比非鄉黨,特以名志相好,有分災共患之義。今管亥暴亂,北海被圍,孤窮無援,危在旦夕。以君有仁義之名,能救人之急。故北海區區,延頸恃仰,使慈冒白刃,突重圍,從萬死之中自托於君,惟君所以存之 。”劉備聞言,恭敬地回答:“孔北海知世間有劉備邪”(《三國志·吳書·太史慈傳》)!立即調遣精兵三千跟隨太史慈馳救都昌。黃巾軍聽說有救兵前來,解圍而去。   孔融一場災難,化為烏有,越發尊重太史慈,對他說:“卿吾之少友也 。” 太史慈回鄉,把始末稟告母親,母親笑了,她說:“我喜汝有以報孔北海也”(《三國志·吳書·太史慈傳》)。   揚州刺史劉繇與太史慈是同郡人。太史慈從遼東歸來,未與其想見。東漢獻帝興平二年(195年),太史慈專程到曲阿去拜訪他。正逢孫策率軍渡過長江,連戰皆捷,正欲進擊楊州刺史劉繇的根據地曲阿(今江蘇丹陽)。太史慈驍勇善戰,有人舉薦太史慈為將,劉繇不納,說:“我若用子義,許子將不當笑我邪”(《三國志·吳書·太史慈傳》)?只是讓太史慈充當斥候,擔任偵察。   太史慈只帶一名騎兵出城偵察,在神亭(今江蘇金壇北),跟孫策驟然遭遇。孫策也只帶隨從騎兵13人,其中有原孫堅的部將韓當、宋謙、黃蓋。太史慈毫不畏懼,拍馬衝鋒,正跟孫策相對,孫策一槍刺中太史慈的戰馬,太史慈順勢揪住孫策,二人一起滾落下馬,孫策奪得太史慈後肩的手戟,太史慈也奪得孫策的頭盔,繼續激烈搏鬥。正當二人生死拼搏之時,雙方救援的部隊同時趕到,於是,孫策和太史慈各自撤回營地。此戰,二人英勇搏戰的精神為後世人稱道。   太史慈跟劉繇逃奔豫章時,遁入蕪湖,流亡山澤中,自稱為丹陽太守。當時,孫策已平定宣城以東,惟有涇縣以西尚未順服。太史慈趁勢進駐涇縣,建立屯守軍府。山越之人,爭相歸附。孫策親往討伐,擒太史慈。   部下把太史慈帶來,孫策搶步上前,親與鬆綁,並握著他的手說:“寧識神亭時邪?若卿爾時得我云何?”太史慈回答:“末可量也。”孫策大笑:“今日之事,當與卿共之”(《三國志·吳書·太史慈傳》)。說完,立即任命太史慈署理門下督,回到吳地後,又授以兵權,任命他為折衝中郎將。   後劉繇在豫章去世,其部下萬餘人無所歸附。孫策打算派太史慈去探看虛實,伺機招撫。孫策手下人都說,太史慈此去,一定不會再回來了。孫策卻非常自信,他說:“子義舍我,當復與誰?”於是,孫策在昌門為太史慈送行。臨別,孫策握著太史慈的手說:“何時能還,”太史慈回答:“不過六十日”(《三國志·吳書·太史慈傳》),二人珍重而別。後太史慈果然如期返回。   劉表侄劉磐驍勇,多次侵擾艾縣、西安等地。孫策為靖安地方,分出海昏、建昌左右六縣,任命太史慈為建昌都尉,在海昏設立治所,督帥將士抵禦劉磐,劉磐從此絕跡,不再侵擾。   太史慈身高七尺七寸,須髯若神。猿臂善射,箭無虛發。有一次,他跟隨孫策討伐麻屯、保屯的敵人。一個敵人爬到樓台上,用手托著樓台的護梁叫罵。太史慈引弓搭箭,一箭射去,箭射穿了敵兵的手掌,把手釘在護樑上,城外萬名士兵無不稱好。其妙如此。   孫權執政後,因為太史慈能抵禦劉磐,把南方的事都交託他管理。   建安十一年(206年),太史慈去世,時年四十一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