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奐簡介

張奐

張奐(104—181年),敦煌淵泉人(今甘肅安西縣東)人,字然明,東漢大將。

其父張惇,任漢陽郡太守。張奐少時從太尉朱壟學習《歐陽尚書》。他嫌牟長所著的《尚書章句》(又名《牟氏章句》)廢話太多,就把原書四十五萬餘字刪節成九萬字,表現了在學術上的創新精神。後來在大將軍梁冀幕府任職時,他把刪節本《章句》獻給桓帝,被調到東觀(皇家圖書館)工作,後因病辭職。又舉賢良,對策獲得第一名,被任為議郎。

桓帝康壽元年(155年),張奐從議郎調任安定屬國都尉。屬國都尉的駐地在安定郡三水縣(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同心縣東)。張奐到職不久,南匈奴統治者左薁鞬台耆與且渠伯德等七千餘人起兵反漢,進攻南匈奴伊陵屍逐不單于居車兒的單于庭美稷(今內蒙古準格爾旗西北),東羌也出兵回響,進攻張奐的駐地。時張奐營壘中只有二百多人。張奐聽到叛軍進攻的訊息後,便馬上帶領軍士出擊。當時一些軍吏認為力不敵眾,叩頭阻止,張奐不聽,便率兵進屯長城。這時他一面收集兵士;一面派遣將領王衛招降東羌。漢軍很快占據了龜茲,斷絕了南匈奴與東羌的交通,諸豪相繼率眾降張奐,同漢軍共同攻打薁鞬等所率的南匈奴叛軍,不斷取得勝利。且渠伯德十分惶恐,便率眾向張奐投降,這樣安定郡內的各族人民又獲得安寧的和平生活

東羌首領為了感激張奐招降他們的恩德,遂獻馬二十匹;先零羌首領也向張奐送來用金製成的八件食器。於是張奐便命主管文書和辦理事務的主簿召集諸羌,他當眾舉起酒杯,將酒倒之於地說:“使馬如羊,不以入獜;使金如粟,不以入懷”(《後漢書·張奐列傳》)。當場將羌人所獻的全部金、馬還給羌人。羌人深為他的清廉所感動。

桓帝延熹元年(158年),朝廷調張奐擔任使匈奴中郎將,進駐南單于庭美稷,代表中央政府負責匈奴事務。十二月,南匈奴諸部在休屠各的率領下起兵反漢,與烏桓、鮮卑攻掠沿邊九郡,火燒度遼將軍駐曼柏(今內蒙古東勝北)的軍門,引屯赤坑,與張奐率領的漢軍,煙火想望,漢軍驚恐。這時張奐安從帳中,若無其事地與弟子講誦儒家經典,使治軍稍安。他採用了和平的手段,誘降了烏桓;對南匈奴諸部叛軍,採用襲擊戰略,將其擊敗,誅殺了休屠各各部首領,餘眾皆降。又率焦碳南匈奴單于襲破了攻掠漢邊的鮮卑,使東漢王朝的北部沿邊地區暫時得到安寧。

延熹二年(159年)八月,桓帝在宦官單超等協助下,清除了大將軍梁冀集團。梁冀及妻孫壽皆自殺;梁、孫兩家內外宗親都棄市;公卿、列校、刺史、二千石牽連致死者數十人;故吏賓客免黜者三百餘人。張奐過去曾在大將軍梁冀府中作過屬吏,這次他以梁府故吏被免官禁錮。在免官禁錮中,幾乎所有舊交都不取出來為他說一句話,只胡中郎皇甫規先後七次向朝廷薦舉他。四年後,朝廷任命他為武威郡太守在武威期間,他實行了平徭均賦,使人民的賦役負擔有所減輕;同時他又革除民間陋習。以前民間凡是二月和五月出生的孩子及與父母同月生者,全部處死。張奐到任後,一面曉之以義,指出這純是妖忌;另一方面又嚴加賞罰,於是風俗遂改。由於張奐辦了這些好事,百姓便生為立祠,以示愛戴。

由於張奐政績卓著,延熹六年(163年),朝廷調他擔任度遼將軍,進駐曼柏,代表朝廷處理鮮卑、烏桓事務。數年間幽、並二州地區,清靜無事。

延熹九年(166年)春,又調張奐擔任九卿之一的大司農,掌管糧食、貨幣等國家經濟。這時北部邊境的鮮卑,聽到張奐的調離訊息,便勾結南匈奴、烏桓數道入塞,或五六千騎,或三四千騎,攻掠沿邊九郡,殺掠百姓;同年秋,鮮卑又率八九千騎入塞,聯結東羌、上郡沈氐、安定先零等羌人共攻張掖、酒泉,沿邊深受其害。為了平息叛亂,朝廷仍以張奐為護匈奴中郎將監督幽、並、涼三州及度遼、烏桓二營。南匈奴和烏桓聽到張奐率兵到前線時,便率眾二十萬口投降。張奐誅其首惡,對降眾採取安撫辦法。惟獨鮮卑率眾退走出塞。

桓帝延熹十年春(167年,同年六月改為永康元年),東羌與先零羌五六千騎攻掠關中,圍祋栩(今陝西耀縣),掠雲陽(今陝西淳化西北);同年夏,羌人復攻沒兩營,殺千餘人;同年冬,東羌岸尾脅同種人,復鈔三輔(即右扶風、左馮翊、京兆尹)。這時張奐便派司馬尹端、董卓二人經兵進擊,大敗羌人,斬其首領,俘羌人萬餘人。三輔地區又獲得和平與安定。因破羌有功,他申請把他的家由邊郡敦煌淵泉遷到內地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得到朝廷特許。靈帝建寧元年(168年),張奐便奉命率領軍隊回到京城洛陽。張奐論功當封,但張奐不事宦官,故未封,唯賜錢二十萬。

這年正月,年僅十二歲的靈帝即位,竇太后臨朝、竇武以後父為大將軍輔政。在宦官勢力十分猖獗的情況下,竇武與太傅陳蕃密議,圖謀驅除宦官勢力,但竇太后不肯。這年九月因機密泄漏,宦官曹節等便矯詔發動政變,收捕竇武等。竇武號召北軍軍士平定叛亂。這時護匈奴中郎將張奐新到京師,不明真相,宦官曹節便矯制張奐率五營士圍竇武,迫使竇武自殺,陳蕃被誅,竇太后也被幽禁南宮。公卿以下凡為蕃、武所舉者及門生故吏,都免官禁錮。張奐卻任少府,又拜大司農,以功封侯。張奐恨為曹節所賣,上書固辭封侯。

建寧二年(163年)四月,張奐借出現大風雨雹災情,上疏靈帝,為竇武、陳蕃伸冤,要求給他們及其家屬平反。事未成,卻遭到宦官的怨恨,調張奐任太常。

這時張奐又與尚書劉猛、刁韙、韋良等共向朝廷推薦王暢、李膺可參三公之選,又遭宦官曹節等人的反對,靈帝只得下詔對張奐等進行切責。奐等只得自囚數日於廷薦舉,並罰三個月俸贖罪。

司隸校尉王寓出於宦官,想讓大臣們舉薦他,百官畏憚,莫不相應,惟獨張奐拒絕了他的請求。王寓怒,遂誣陷張奐結黨。這樣張奐便以黨罪免官回家。

張奐任度遼將軍時,為攻擊羌人曾與段熲相爭,互不相服,等段熲任司隸校尉時,想逐張奐回敦煌,將其殺害。張奐憂懼,便寫信給段熲謝錯:“小人不明,得過州將,千里委命,以情相歸。足下仁 篤,照其辛苦,使人未反,復獲郵書。恩詔分明,前以寫白,而州期切促,郡縣惶懼, 屏營延企,側待歸命。父母朽骨,孤魂相托,若蒙鄉憐,壹惠咳唾,則澤流黃泉,施及 冥寞,非奐生死所能報塞。夫無毛髮之勞,而欲求人丘山之用,此淳于髡所以拍髀仰天 而笑者也。誠知言必見譏,然猶未能無望。何者?朽骨無益於人,而文王葬之; 死馬無所復用,而燕昭寶之。黨同文、昭之德,豈不大哉!凡人之情,冤則呼 天,窮則叩心。今呼天不聞,叩心無益,誠自傷痛。俱生聖世,獨為匪人。孤微之 人,無所告訴。如不哀憐,便為魚肉。企心東望,無所復言”(《後漢書·張奐列傳》)。

段熲雖剛猛,但見信中所寫,情真意切,遂不忍相害。

從此,張奐便結束了他的仕宦生涯,回到家鄉弘農,閉門不出,與弟子千人,講誦儒經,著《尚書記難》三十餘萬字。

張奐少立志節,常對朋友說:“大丈夫處世,當為國家立功邊境”(《後漢書·張奐列傳》)。後為將帥,果有功名。董卓想與其交好,讓其兄贈縑百匹。張奐討厭董卓為人,拒而不受。

靈帝光和四年(181年),張奐卒於家,終年七十八歲。遺命說:“吾前後仕進,十要銀艾,不能和光同塵,為讒邪所忌。通塞命也,始終常也。但地厎冥冥,長無曉期,而復纏以纊撓,牢以釘密,為 不喜耳。幸有前窀,朝殞夕下,措屍靈默,幅巾而已。奢非晉文,儉非王孫,推情從意,庶無咎吝”(《後漢書·張奐列傳》)。諸子從之。

武威為紀念張奐,為其立了很多祠,世世不絕。

長子張芝,善於書法,以草書為最,世人謂“草聖”。張芝弟張昶,也善草書,與張芝齊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