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約瑟夫·斯利姆簡介

威廉·約瑟夫·斯利姆簡介

威廉·約瑟夫·斯利姆(william joseph slim,1891-1970),1891年4月6日生於布里斯托市。在伯明罕的愛德華國王中學念書時,斯利姆的第一志向是成為校長。 

第-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斯利姆決心參與軍事事務,由於自己的努力,斯利姆獲準參加伯明罕大學軍官訓練團。1914午8月,斯利姆在那裡獲得一等兵軍銜,不久以後,被派到皇家沃威克郡步兵團任職。從此,斯利姆開始了通向英軍最高職位的生涯。 

1915年7月,斯利姆所在的皇家沃威克郡步兵團第9營被派到加利波里參戰。1916年初,斯利姆隨部隊轉移到美索不達米亞。在那裡負傷,因戰功而被授予十字勳章。在此期間,斯利姆還曾被調至第6廓爾喀步兵團,但仍在皇家沃威克郡步兵團服役至戰爭結束。 

1925年,斯利姆被選送入奎達參謀學院學習,畢業後斯利姆在印度步兵軍中擔任初級參謀職務。1934年,當他調任坎伯利參謀學院的教官時,斯利姆在整個英國軍界享有很高的聲譽。後來,斯利姆被選入帝國國防學院,得到高級指揮訓練的機會。1938年,斯利姆回到印度,指揮第7廓爾喀步兵團的一個營。不久,斯利姆升任印度高級軍官學校校長。1939年,戰爭爆發之際,斯利姆被任命為在聯合省組建的印度步兵旅旅長。一年以後,斯利姆率領第10印度兵旅作為印度軍第5師的一部分被派到蘇丹和厄利垂亞抗擊義大利軍隊。 

1940年11月,駐守在加拉巴特以北100英里外的斯利姆旅奉命收復加拉巴特和附近的邁泰邁。斯利姆指揮部隊用突襲方式很快攻下了加拉巴特,但由於義大利空軍的空襲造成人員傷亡,部隊陷入混亂。斯利姆焦急地想以新的計畫進行戰鬥,但他的參謀極力反對,理由是據報告敵人的增援部隊已經上路,印度軍在喀土穆抵擋敵軍前進的主要任務將遭到嚴重損害。斯利姆極不情願地接受了他們的勸告,承認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第一次戰鬥以失敗而告終的事實。 

1941年6月,斯利姆晉升為少將師長,負責指揮第10印度師。6-7月間,斯利姆指揮部隊從伊拉克沿幼發拉底河右岸強行挺進敘利亞,成功地攻占了位於堅固設防的代爾祖爾鎮的幼發拉底河上的重要大橋。 

1942年1月,日軍入侵緬甸。3月,仰光淪陷。亞歷山大將軍從英國飛來,指揮緬甸盟軍作戰,斯利姆被調去擔任所謂的緬甸軍軍長。斯利姆面臨著極為不利的境遇。他原來熟悉的是沙漠地形、開闊地帶,現在卻面對叢林和河流;他指揮的部隊對他很陌生;由於接連撤退,士氣嚴重動搖,缺少地圖和運輸工具,沒有人員、物資補充,沒有增援部隊;對日軍的行動一無所知。在困境之中,斯利姆以其自身的品行和時常深入部隊的行為很快在下屬中激起了信心。4月19日,斯利姆接到緬甸軍朝印度東北部撤退的指令。一個月後,斯利姆指揮緬甸軍克服難以想像的重重困難,勝利抵達印度。在整個行動中,斯利姆自始至終都表現出堅定的信心和高度的復原力。緬甸的撤退被認為是斯利姆作為指揮官的一次最大的考驗。 

回到印度後不久,斯利姆奉命指揮新建立的第15軍,司令部設在加爾各答。第15軍和在印度東部抗擊日軍的第4軍一起組成東方集團軍。斯利姆的職責是保衛孟加拉免遭來自海上的攻擊,協助行政當局維護駐地的秩序。斯利姆以一系列備忘錄的形式闡明抗擊日軍的戰術,形成了叢林作戰的基礎。 

1942年7月,東方集團軍司令部指揮所屬部隊進攻位於孟加拉灣東海岸、加爾各答南面的若開半島,企圖攻占半島上的日軍機場,消除其對孟加拉、加爾各答的空中威脅。進攻開始時進展得很順利,但到1943年3月不僅停了下來,而且開始撤退。斯利姆臨危受命,成功地完成了任務。1943年10月,東南亞盟軍最高司令蒙巴頓到任,將地面部隊組建為第11集團軍群,斯利姆升任東方集團軍司令。不久,東方集團軍改稱第14集團軍。 

1944年2月,日軍進攻若開,斯利姆率部堅守。這次戰役歷經3個星期而以日軍的徹底失敗告終。若開戰役之後,斯利姆計畫重新占領緬甸,為此必須大量殲滅日軍的有生力量。這一機會很快到來。3月,日軍猛攻英帕爾和科希馬。戰事之初,危機四伏,但由於斯利姆具有迅速恢復的能力和不甘失敗的決心,加上蒙巴頓有力的後方支援,危機都被克服了。斯利姆堅持拖垮日軍的政策,利用英帕爾的緊固防禦力量斃傷日軍。一俟反攻機會到來,他號召已經筋疲力竭的官兵再努一把力,發起強勁反攻,將日軍打退到欽敦江的另一邊。這次戰役,參戰的10萬日軍中有5萬3乾人被斃傷或打散;參戰的3個日軍師團中有2個師團失去戰鬥力。這是日軍歷史上最大的一次陸地戰敗,日軍戰無不勝的神話破滅了。 

從英帕爾之戰勝利到占領仰光這段時間,斯利姆充分展示了他作為指揮官的最高水平的帥才。在歐洲戰爭勝利前,東南亞戰區的人員和物資補充從未得到優先考慮。斯利姆不得不用最少的資源在最不利的地形和氣候中打一場運動戰。他用即興指揮的才能、智謀,充分利用突襲方式,以及最大限度地利用皇家空軍的能力等方式來彌補資源上的不足。 

儘管向緬甸進攻的政治目的是占領曼德勒和首都仰光,斯利姆正確地認定他的主要目的是全面擊敗敵人。一旦達此目的,整個緬甸將在他的控制之中。因而英帕爾戰役後獲得主動權時,他不斷地向日軍施加壓力,給日軍一次次殲滅性打擊,從不讓日軍有喘息之機。斯利姆靈活指揮的一個典型例子是開始挺進緬甸後突然改變了計畫,這一改變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略上較為有名的舉動之一。原來所有的情報表明日軍淮備在伊洛瓦底江北面和曼德勒與盟軍開戰,後來查明這一情報不準確,日軍顯然想以伊洛瓦底江作為他們的主防衛線。斯利姆毫不猶豫地把他的兩軍之一轉移到另一不同的目標。他的部隊悄悄穿過叢林,渡過伊洛瓦底江,同時仍給日軍以曼德勒是主要目標的假象,然後,在首都南面70英里處的敏鐵拉開戰了。敏鐵拉之戰對日軍來說是一場災變,斯利姆抓住有利戰機,率領他的部隊,包括重型坦克、大型運輸車隊,穿過1000英里未開化的土地,選擇不同時間分散渡過伊洛瓦底江,使日軍模不著頭腦,無法確定他的主要進攻目標,從而給日軍以毀滅性的打擊。1945年5月5日,斯利姆在仰光與以海上登入的部隊會合,完成了占領緬甸的戰略目標。 

斯利姆在緬甸作戰的勝利來自於他建立在不可思議的洞察力之上的細緻周密的戰術和邏輯上的推理計畫。他善於迅速地利用空中支援在交通不便的叢林作戰中的潛力和價值,它可使日軍常用的包圍和滲透戰術失去效力。在組織方面,他拋棄了不合適的標準編隊,而採用最適應叢林地形馱騾與機動運輸相結合的方式。但是,一旦出現需要速度,地形又允許的情況,他立即將他的一些編隊建立在機械化和機動化之上,正如他在敏鐵拉的進攻和向仰光的突擊那樣。 

1945年6月,斯利姆升仟東南亞戰區盟軍地面部隊(即第11集團軍群)司令。1946年,斯利姆回到英國擔任帝國國防學院院長。1947年,他離開軍隊擔任英國鐵路委員會副主席。1948年,斯利姆被召回服現役,出任帝國總參謀長。1953年,斯利姆被封為子爵並奉女王之命出任澳大利亞總督至1960年。1956年,斯利姆出版回憶錄《轉敗為此》。 

1970年12月14日,斯利姆在倫敦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