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家培簡介

烏家培

姓名:烏家培

性別:男

出生年月:1932年5月29日

籍貫:浙江省寧波市

學歷:大學

職稱:研究員、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國當代經濟學家, 研究員、教授、博士生導師, 我國數量經濟學與信息經濟學創始人, 曾任國家信息中心總經濟師、副主任兼信息經濟與技術研究所所長, 現為專家委員會主任, 中國數量經濟學會名譽理事長, 中國信息經濟學會理事長, 中國信息協會副會長。1932年5月29日生於浙江省寧波市。東北財經學院統計系畢業。1955年到中國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從事、經濟研究, 歷任研究室副主任、主任等職。1959年開始研究經濟數學方法, 系中國最早開拓這一領域的主要學者, 為數量經濟學在中國的發展和套用作出了貢獻。1980年出版的《經濟數學方法研究》一書填補了中國經濟學界的一項空白。1981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經濟系深造, 是中國參加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克萊因教授主持的世界經濟聯結模型研究的第一位學者。他主持創建了中國數量經濟學會, 連任該會第一、二屆理事長; 籌建中國社會科學院的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 曾任該所所長; 後又到國家信息中心組建信息科學與套用研究所, 後改名為信息經濟與技術研究所, 並創建了中國信息經濟學會。多次參加國際學術會議, 並在國外發表論文和出版小冊子, 開闢和促進了數量經濟學和信息經濟學方面的中外學術交流。曾任日本大阪大學社會經濟研究所客座教授, 在國內為清華大學管理學院、中國人民大學信息學院等20多所院校的兼職教授。

烏家培的突出貢獻是在數量經濟學和信息經濟學的開拓上, 其他經濟學領域也有涉獵。50年代末, 在《人民日報》、《經濟研究》上發表文章, 堅持按勞分配和物質利益原則的社會主義性質。60年代初, 就經濟數學方法的一般問題、社會再生產模式、部門聯繫平衡表、經濟計量學的剖析和利用, 發表過一系列論文, 堅持正確的研究方向, 推動了這一方面的學術研究。70年代中期, 積極宣傳毛澤東《論十大關係》的正確觀點, 批判“四人幫”篡改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反動謬論。後期, 在總結常州市多快好省發展地方工業經驗的基礎上, 對專業化協作、老企業技術改造、改進經濟管理、提高經濟效果等方面提出了許多新觀點, 引起當時經濟學界的重視。80年代初, 系統地論述了數量經濟學的原理和方法、與其他學科的關係, 以及在經濟預測和政策分析中的套用, 並為建立有中國特色的數量經濟學進行探索。《探索社會主義再生產模式的若干問題》一文獲1984年孫冶方經濟學獎。80年代中期, 主持和完成了中國巨觀經濟模型的理論與實踐的國家“六五”重點課題, 撰寫和主編了5本專著及其他有關書籍, 在國內外引起較大反響。同時, 大力提倡多學科、跨學科的綜合研究, 在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相互滲透、結合上著文發表見解, 促進交叉科學、軟科學的發展。為中國培養了第一批數量經濟學專業的碩士生、博士生。

“七五”期間主持和完成了“經濟信息合理組織及其效益問題研究”的重點課題, 並對經濟信息和信息經濟的一系列理論與實踐問題, 提出創見, 對推動我國信息經濟學的建立和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八五”期間主持和完成了國民經濟巨觀管理中預測、決策、調控問題研究重點課題, 提出了巨觀調控的綜合協調、模型預測比較研究等觀點。這一期間, 還就信息產業、信息市場、信息基礎設施建設, 以及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問題發表了一系列有影響的論文和著作, 在國內外引起一定反響。

烏家培同志一直是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經濟學科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管理學科的評議組成員, 同時也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經濟學科評議組成員。

主要著作有: 《經濟數學方法研究》(1980)、《經濟數量分析概論》(1983)、《探索經濟建設新路子》(主編, 1983)、《投入產出法在中國的套用》(主編、1984)、《數量經濟學若干問題》(1985)、《經濟計量方法在中國的套用》(主編, 1986)、《中國巨觀經濟模型研究》(主編, 1986)、《經濟技術協作新發展》(主編, 1986)、《烏家培選集》(1987)、《經濟大辭典·數量經濟學卷》(主編, 1988)、《巨觀經濟控制論》(主編, 1990)、《經濟信息與信息經濟》(1991)、《新興的經濟信息系統建設》(主編, 1991)、《信息與經濟》(1993)、《中國巨觀經濟分析導論》(主編, 1993)、《economy and information》(1994)、《經濟、信息、信息化》(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