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辯論的悖論與辯論的哲學

比如我們論壇上的那個帖子《找個高手來駁倒他》,不可能有人來成功駁倒,因為他的整個推理過程完全沒有問題,問題在哪裡?

1、前提的不統一。雙方根本沒有共同的邏輯起點,我們認定self-evident的觀點在他的觀念中全部是謬誤,反之亦然。

2、信息不對等。論據方面,我們根據自己長期獲得的認識,本能的將統一看作是全民族的共同看法,而否認在台灣現實存在的分裂主義觀點占上風的局面。 其實,從雙方自己的角度來看,都沒有錯誤,但問題在於前提和價值判斷都有不同,最後無法得到駁倒的效果。在雙方意識形態方面如果有不同,我們可以辯論的題目限制在經濟和文化領域,這樣可以把共同的經濟觀點作為前提,把共同經濟現象作為依據,比賽才可能展開。

所以,非真實的辯論不能起到啟蒙的作用,因為它只是原有觀點和勢力進行反覆解釋的過程,不能讓我們獲得對世界真實的認識,這注定了沒有一場比賽會在思想史上留下什麼地位,它注定只是一種遊戲而已,這種遊戲的本質和維護既定規律的特點決定了他的生命力不可能像科學和哲學那么長久,甚至也談不上什麼名辯之學。

三、辯論的根據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自身的理由和根據,在這個意義上講,的確是存在即合理。那么辯論是如何賦予其自身以存在的理由和條件的呢?

首先,是知識和信息的不對稱導致了辯論擁有知識普及的作用。這裡所說的信息不對稱是指在辯手和觀眾之間的知識不對稱。所謂“學問有先後,術業有專攻”,沒有任何人可以擁有所有的知識和信息。所以在某一個辯題(或者說是知識領域中)辯手通過調查研究,可以蒐集到儘可能多的知識和信息,而對於觀眾來說則不可能,在比賽過程中認為造成了一個暫時的不對稱條件。通過辯手在短時間內將信息大量表達,完成了觀眾的信息彌補。於是,通過辯論在最短時間,使聽眾得到了知識和感官的雙重刺激,其到了知識普及的作用。我們都有這樣的感覺,一場辯論賽是否精彩,很大程度上是通過他提供的信息量決定的,如果在整個比賽中沒有任何讓非辯手獲得新知識的話,這場比賽的效度即為0。如果提供了明顯淺薄和錯誤的信息,我們只能說比賽是……。

由於這種效度的要求,辯論者必須在比賽前蒐集大量資料,以提高自己的信息量,賦予比賽以意義。同樣的,辯論最理想的狀態是專家辯論。如果辯手在本辯題上擁有絕對信息和知識優勢,那么比賽本身就是一種上課與答疑的過程。豐富的知識是辯論的核心和基礎,是任何其他東西都代替不了的。所以,有句俗話說“辯論不是語言的對抗,而是思想的交鋒”。

辯論被人病詬的一個理由是比賽過程缺乏信息和自以為是,由於低信息量一方有可能會頑固的將自己的無理由觀點作為真理看待,導致這種辯論成為類似潑婦罵街式的活動。世界上最難以反駁的話是:“就是……,你能怎么著?”沒有理由的觀點,就沒有反駁的角度。不過如果真的是這樣的話,辯論也就不應該存在於這個世界上了。

同樣,由於沒有任何一個人(只要他是人)擁有所有領域的最大信息量,所以沒有絕對的高手,正是明白了這一點,真正的辯手都是謙虛的,蘇格拉底(又是他)的名言佳句就是“認識你自己”人只有明白自己的無知才是真正的智者。

其次,辯論(虛假的辯論)提供了從正反兩面看問題的可能性。在真實的辯論過程中,雙方往往只看中自己一方的理由,通過各種手段人為造成信息差異,以堅持其觀點。這在客觀上造成了看問題角度的單一,而虛假的辯論則彌補了這種條件,由於雙方的側重點差異,可以讓人們了解全面的理由和信息,是全面看問題的重要方法。不過這並不能提供許多在決策方面的幫助,因為決策的過程本身是一個取捨的過程,決策者需要的是一個片面而深刻的觀點;而不是一個全面而無用的理論。這也造成了辯論其實至多只是一個參謀的過程,不可能成為決策依據。

總的來看,辯論的悲劇色彩總是很濃厚。

四、辯論中的證實與證偽

就像矛盾的兩個方面一樣,辯論的整個過程是論證與駁斥的統一,所以辯論的過程其實是證實和證偽的協調過程。在科學研究的角度,波普提出假設檢驗理論,基於證偽思想上。在科學研究過程中,證偽相對於證實要簡單很多。大家還記得“歌德巴赫猜想”的證明吧,因為人們不可能將所有數窮盡,所以必須尋找其他方法,而只要在假設中尋找一個反例就可以打倒假設。

但在辯論中卻恰恰相反,似乎雙方的觀點都可以被自己輕易證實,長長的一辯陳詞總是聽上去很有道理,相反,要讓對方承認證偽簡直比登天還難。這一現象的發生也是和虛假的辯論本身密不可分的。在虛假的辯論中的所有證實其實都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證實,只能說是一種相對證實。也就是說,其實任何一個題目的論證都是程度論證而非嚴格的完全科學論證。也只有這樣,題目才具有可辯性,理科的題目如果用於辯論除非是這種理論可以不經充分論證就成立,當然,這怎么可能呢?辯論無法對任何觀點作出絕對嚴密的論證,也就說明了,辯論其實是一種相對性論證,勝利一方只能是說把自己觀點論證的更有道理。這也和哲學社會科學思維方式有關係,在哲學社會科學中,沒有絕對正確的觀點,只有被接受的觀點。這個特點和虛假的辯論之間有著本質的一致性,所以,對於學科的發展來說,虛假的辯論對於人文社會科學是有一定的意義的。所以維根斯坦說:“哲學觀點的流行其實和觀點本身沒有關係,只要觀點持有者能言善辯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