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業文化建設經驗交流會上的講話

為了進一步搞好集團企業文化建設,並通過企業文化建設,推進集團四大工程,提升集團競爭力,再造集團的二次輝煌,我想藉此機會,對企業文化建設中所遇到的一些問題,特別是集團今後的一些思路,和大家交流一下。

下面我講四個問題。

一、怎樣理解文化與企業文化

從歷史上看,人們對文化的認識和研究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初級階段,從19世紀下半葉到20世紀初。這個階段人們主要從意識形態方面去認識文化現象,把文化看作是一種人類精神現象的反映,即人類的宗教、信仰、心理、語言、藝術的反映。第二階段為功能主義階段,始於20世紀上半葉。這個階段人們把對文化的認識從精神領域擴大到社會領域,甚至開始從人類經濟活動的高度來認識文化現象。第三階段為當代文化學階段,始於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這個階段對文化的認識和研究發生了兩個重要的歷史轉折。一個轉折是由過去的注重未來開化社會和傳統的鄉土社會的研究,轉向注重對現在都市社會的研究。第二個轉折是由重點研究傳統農業文化轉向重點研究現代工業文化。由於兩個轉折,放大了文化研究的視覺,產生了社會文化學、居住文化學、飲食文化學、服飾文化學等。同時也出現了企業文化學。企業文化學的產生,具有兩個方面的重要意義:一是對過去被認為是純經濟組織的企業賦予了文化內涵,為企業藉助文化力推動自身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武器。二是拓寬了文化研究領域,豐富了文化學的內涵。從文化演變的歷史進程,站在歷史與現實相結合的角度分析,我們可以對文化做如下理解:第一,文化是社會歷史發展的產物,既是社會經濟和政治的反映,又反作用於社會經濟和政治。它是一種與政治、經濟既相互聯繫,又相對獨立的一種社會力量。第二,文化是人類在改造自然,改造社會和改造自身過程中創造的群體生活方式和生活環境。第三,文化具有歷史性、繼承性、交流性和可滲透性。這些就是文化的基本內涵。 

談到企業,從本質上講,企業是社會的一種經濟組織,它是以滿足人類社會某種需要為己任,集經濟目標和社會目標為一體,具有獨立決策、自我承擔風險能力的經濟實體。一個企業不是依據人們的主觀意願憑空產生的,首先源於一種社會需求,產生的前提是人們對現實生活提出了某種需求,或產生了某種潛在需求。為了滿足需求,企業才應運而生。所以企業從誕生之日起,客觀上就承擔了為人類提供有效服務的職能,充當了現實社會需求目標的載體。比如吉糧集團,省政府為什麼要創辦我們這樣的企業,首先是農民打下的糧食需要賣掉,城市的居民需要食品,糧食加工企業需要原料。是為了解決耕者與食者需求,確保社會的穩定與發展。吉糧首先體現的是一種社會價值。同時吉糧又是一個經濟實體,要自負盈虧,要自我承擔經營風險,必須追求經濟效益。這樣在經營中就形成了社會與經濟雙重責任,耕者、食者、員工及投資主體等多種利益關係,作為一個企業,怎樣處理這些責任和利益關係,怎樣看待農民、怎樣看待消費者、怎樣看待用戶,如何處理耕者、食者及企業之間的利益關係,企業的利潤從哪裡來?什麼是企業中最有價值的東西?怎樣看待員工?員工在企業中的地位是什麼?處理這些問題所遵循的基本觀點和行為準則,以及由此帶來的一系列思想、工作

方式等就構成一個企業的文化。

關於企業文化的具體概念,據統計有180多個,公認的比較典型的也有幾十種。所以想用幾句話就概括出來比較難。但它們的內涵大致是一致的,具體包括以下幾層意思:(1)企業文化既包括觀念形態的價值觀、企業信仰、也包括在這種信仰支配下所外化出的行為準則和企業形象。(2)企業文化是企業的靈魂,無時不在,無處不在。(3)企業文化不是突然出現的,它與企業相伴而生。(4)領導層在企業文化形成中起主導作用,企業文化是創始人及其後來的繼承人所倡導的經營思想。我認為,為了便於記憶和理解,通俗一點說,企業文化就是企業的意識形態,是企業的思想。一個企業就像一個人一樣,也有自己的思想,一個人的行為和表現是受思想支配和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