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經驗交流發言稿:做一個學生喜歡的數學教師

常言道:好教師靠一堂課成就自己,好醫生靠一把刀成就自己,好演員靠一台戲成就自己。那么要成就一堂好課,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教學常規里的教學六認真首先就要求要備好課和上好課。而備課是上課的前提。

1、解讀課標

國小數學課程標準是我們教學的風向標,是我們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是我們教學的綱要和法典。而課標的學習不能老抱著一個老本子,要隨時關注新的修改稿。各位老師在備課前,要認真解讀和分析課標對整個國小數學階段和本年度、本學期學生的具體要求,做到心中有數。除了自學之外,教研組和備課組也可以組織老師集中學習,可以一起交流,談談對課標學習的理解和收穫,也可以在備課本的前面寫下課標的具體要求,以方便隨時翻閱。

例如課標在基本理念方面,“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修改稿已經這樣敘述:“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在課程目標方面,以前強調的是雙基,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修改後加了2個,一個是基本思想,一個是基本活動經驗,成為四基。以前強調2個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現在改成: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課程內容方面,第一學段增加“能進行簡單的四則運算”(兩步),把“能在方格紙上畫出簡單圖形沿水平方向、垂直方向平移後的圖形”和“能在方格紙上畫出軸對稱圖形”放到第二學段;

在第二學段刪掉“兩點確定一條直線和兩條相交直線確定一個點”。

增加“通過操作,了解圓的周長與直徑的比為定值”。

2、解讀教材

(1)、每個教師對教材體系要熟悉,也就是不要只關注自己所教的那一冊和那個年段,要熟悉1到12冊的內容和編排順序。要了解每課知識的前衛知識和後續知識。對教材的豐厚理解,體現在把教材由厚讀薄,這個過程,要理出教材的知識體系和主幹知識,再把書由薄讀厚,這個過程中,要讀出自己的思考,讀出自己的思想,讀出自己的感悟,要注意教材的特點,新舊教材的變化,教材的重難點,教材的考點和疑點等。同一個知識點,不同的教材,不同的版本要求不一樣,放的年段也不一樣。例如《用數對確定位置》這節內容人教版安排在6年級上冊,而蘇教版安排在五年級下冊。《異分母分數加減法》人教版和蘇教版都安排在五年級下冊,而北師大版卻安排在5年級的上冊...為什麼要了解這些?因為我們所在的這個學校規格高,學生來自四面八方,他學習的版本就各不一樣,家長又特別重視孩子的學習,當家長把他的孩子帶到你面前,向你介紹他所學的版本時候,你已經胸有成竹了,就可以泰然處之,一點都不必驚慌,學生和家長還會在第一時間對你另眼相待。

例如四年級在學習了《乘除法的一些簡便算法》後,讓學生計算36×25=?有的同學說,可以先把一個數分解成兩個數的乘積,再用乘法結合律進行計算,於是36×25=9×(4×25)、36×25=2×25×18、36×25=6×25×6或者36×25=36×5×5等;有的同學說,可以先把一個數分解成兩個數的和(或差),再用乘法分配律進行計算,於是36×25=(30+6)×25=30×25+6×25或者36×25=(40-4)×25=40×25-4×25;有的學生說,可以根據積的變化規律進行計算,把36縮小到原來的4倍,把25擴大到原來的4倍,積不變,於是36×25=(36÷4)×(25×4)。

學生得到這么多的簡便算法後,教師再引導學生觀察比較交流哪一種方法最好?後進行總結點撥:你們探索的每一種方法都很好,但我們大家要根據計算的實際,選擇適當的,你最容易懂的簡便算法進行計算。鼓勵學生勤於探索算法的最最佳化。讓他們從小感受“多中選優、擇優而用”的數學思想方法。

又如學習第五單元“三角形三邊的關係”時就可以開展探索性學習活動,先提供長短不同的若干小棒,提問“任意三根小棒都可以圍成一個三角形嗎”,讓學生通過操作得出結論;進而再問“為什麼有的可以圍成三角形,而有的不行呢,三條邊之間有什麼關係呢”,可以先猜測,再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進行實驗、探討與交流;接著可以運用具體的事例,如判斷“三條線段分別長3厘米、6厘米、2厘米,3+6>2,所以可以圍成一個三角形”是否正確,讓學生進一步理解“任意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的含義,找到判斷的簡便方法是:只要把最短的兩條邊相加就可以了。

說到這兒,就想起來我剛畢業第一次教六年級《圓柱的認識》,我反覆讀書,反覆讀教案,說真的,坦率一點,當時離開教案好像不太能備出好課。我把難點落在了圓柱的側面展開圖,書上說,沿著高剪開,會得到一個長方形。教案上補充,當底面周長等於高時,會得到一個正方形。得到長方形的圓柱模型好找,(我娘家是開商店的,有這種圓柱形的商品,上面的商標紙剛好能用於演示),可是要得到正方形的實物還真不好找,於是我找來寶特瓶,剪去瓶頸上面部分,用一張正方形紙去圍,再做上2個圓貼上上,一個成功的教具做成了,可是我還不滿足,目光盯著模型,想,沿高剪是直著剪啊,能斜著剪嗎?我試了2次,成,還可以展開是平行四邊形啊,呵呵,別提我有多高興了。第二天上課,有教務主任和教研組長聽課,還好,一切按照我的設計順利進行,學生操作自己帶來的實物,進行展示,交流,總結,我展示圓柱側面展開圖還可以得到正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的情況。我暗自得意,感覺自己還不錯,就在快下課的時候,一隻小手舉起來,我心想,可別給我添亂啊,果然,這個孩子膽怯的說:“老師,我不沿高剪,也不是有規則的斜著剪,而是左右亂剪,會是怎樣呢。”如果是今天,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應該很簡單,可是當時,我真的沒有什麼教學機智可言,一下懵了,在支支吾吾的時候下課鈴響了。課的結尾雖然有瑕疵,但是沒想到,聽我的課領導一再表揚我,說我對教材理解透徹,是真正的吃透了教材,也許有了他們的鼓勵和指導,在成長的道路上我一直孜孜不倦,努力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