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槽為何是第一生產力?

跳槽是第一生產力,但不是說跳槽是萬能的。我的理解是,跳槽在某種程度上是一次價值的釋放和回歸。以厚積薄發的道理,積累也很重要。沒有積累,就沒有釋放。一直回憶在s公司的那些年,雖然薪水的確是低了,但得到了積累。其實也是在增值,只不過沒有顯現而已。跳槽,無非就是拿到市場上把你的價值重新估算一遍而已。在離開s公司n年後,在n個獵頭和顧主眼裡,我履歷中最閃耀的那部分還是在s公司的經歷。所以,到今天我還要感謝s公司。

我覺得在職業前期,有些比較短的履歷並不可怕。年輕人犯再大的錯誤,上帝也會原諒的!只要善於總結經驗,儘快找到自己位置。當然,履歷中如果沒有一段是長時間的工作經歷,那對顧主來說也是可怕的。而且,跳槽也會上癮的,習慣性跳槽是可怕的!經常跳錯槽,說明在判斷力上也存在問題,另外,顧主會認為這個人適應性有問題。他無法適應這么多公司,他憑什麼適應我們公司?

婚姻有七年之癢,而職場有五年之癢。在一些“低價位”的公司,一年內的跳槽率是最高的。曾經見過一期14個新人進的公司,半年後,走了一半,最長的也只待了一年半。而熬過了一兩年的,基本都會有個小小的promotion.所以,相對的固定職業期會被延長。如果沒有promotion,最壞的打算,也要在不同部門去嘗試一下。在一個公司光有時間長也是不夠的,在這段時間內讓人家能看見你的成長才是關鍵所在。五年內在一個公司做過三個不同職位的確要比五年內換三個公司更受人歡迎。

所以,最理想的是在一個公司內跳。如果不能,也不要頻繁的跳。職業初期,也許為了幾百塊錢,就跳了。但有了一定經驗,儘可能不要為了一、二k而跳。積小勝為大勝在這裡是錯誤的,要有野心,double一下的心要有。俗話說: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用到跳槽上,三年不跳槽,跳了,就要把三年的損失補回來啊!

最近在看心理學方面的書,溫故馬斯洛的需要理論,那就是人的需要分三個層次,第一是基本需要,也稱為安全和生理需要;第二層是心理需要,包括尊重尋要和歸屬關係和愛的需要;第三層,也就是最高層的自我實現的需要,滿足一個人獨特潛能的需要。我想,最近鬧的沸沸揚揚的微軟副總裁李開復的跳槽應該屬於自我實現的需要吧。

當然,職業初期,大多數人還是在第一層次的,為了生理和安全的需要。沒有好的收入,就沒有好的生存環境,就無法得到安全感。所以,為了高一點的收入選擇跳槽是很自然的事。到了一定階段,光有飽暖就不夠了,就必須思淫慾了。要滿足更高層次的需要了,比如一個更好的職位,一個更有名的公司(說出來別人都知道的),這樣仿佛才有社會地位呢。這時候,跳槽其實目標很簡單,因為你已經有了基礎了,可以說,基本的招式也都學會了。

是一種象少林方世玉一樣渴望打出少林,到江湖驗證自己武功的心態。沒有比江湖更能體現一個人的價值了,這是個完全靠實力說話的地方。到了一定年齡,必須有一定的職位(江湖地位)相匹配,才能滿足被尊重的感覺。多少人為了江湖地位而拼個你死我活。內心的不安與不滿足是跳槽的原動力。到了職業中期或中晚期,當你獲得了一定江湖地位後,如果還有內心的衝動,那一定是渴望發掘自己潛能的心理。周潤發,在香港獲得了影壇一哥的地位,而且已經四十多歲了,可以說是進入了職業的中晚期了。依然決定要去好萊塢,要突破環境的障礙,突破語言的障礙。委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那的確是要有自我超越的心理的。換一個環境,也許不是為了其他,只是想找回那失落已久的激情。當然,前提是這不是逃避。

 

出處:世界經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