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卓舒:非主流造就的河北首富

楊卓舒,憑藉著“倒行逆施、無中生有”8個字,從記者隊伍裡面潛伏到房地產業,並在51歲那年使自己成為河北“首富”。2003年他以3億美元身價名列《福布斯》中國內地100富豪榜第16位。但關於楊卓舒“獨裁”的傳言、配10個“保鏢”的傳說、認為銀行“嫌貧愛富”的觀點……也使他在中國富豪群中有點兒“卓爾不群”。

53歲的楊卓舒看起來很年輕,且像廣告裡的勁量電池小子一樣,有著使不完的勁。楊卓舒說他原來的人生目標就是從政,從少年到青年,一直想做棟樑之才,寫不朽的文章。現在,他創辦了卓達集團,涉足房地產、民辦教育、慈善事業,甚至排到了《福布斯》的百富榜里。

文人偏要當商人

1993年,就在全國房地產處於大面積滯銷、虧損的蕭條時期,楊卓舒從當時仕途潛力巨大的《石家莊日報》發行處副處長的寶座上下海了。一夜間,從“皇軍”變成了“偽軍”。楊卓舒用七拼八湊的10萬元,就想在房地產領域大顯身手了,同行們都嗤之以鼻,親朋好友都為楊卓舒捏這把汗,楊卓舒卻是一副天將降大任於斯人的勁頭。首先楊卓舒從朋友那裡借了一部二手的韓國大宇車作抵押金,作為補償農民的青苗錢訂金,算是勉勉強強征下30畝地,然後靠著自己曾經的媒體關係在《石家莊日報》賒下一整版廣告,接著就破釜沉舟地出現了當時令人“觸目驚心”的廣告:卓達別墅每平方米1588元。這個訊息就像倒下的多米諾骨牌一樣迅速在石家莊傳播,誰能想到別墅價格比一般商品房價格還低400多塊錢?這個訊息讓多少買房者歡呼跳躍,讓多少同行恨得咬牙切齒。楊卓舒的卓達花園當時的宣傳口號是:“沒有福利分房了,到卓達花園享受福利物業。”這是在石家莊市膾炙人口的一句宣傳口號。卓達花園實行的是半福利收費模式,乘車、開水、環衛、綠化、一般維修等60項服務全部免費,水、電、暖三費低於國家標準至少5%。楊卓舒出奇制勝的基礎,正好滿足了廣大人民民眾的根本利益。一時間,手提現金的購房隊伍排得車水馬龍。不到1個月,楊卓舒就一次性直接融資4600多萬元。楊卓舒瞬間擁有了其沒有血腥味的第一桶金,從富豪眼裡的沒落文人蛻變為一個成功的地產商人,完成了財富的原始積累。

非主流思想

楊卓舒的“古怪”、“特立獨行”是出了名的,他是一個複雜矛盾的“多元體”。

因為十分厭惡銀行業的“嫌貧愛富”嘴臉,每次看見銀行的領導,楊卓舒都傲然地說:“我絕不靠你們的錢做項目”。嘴上勝利的代價就是楊卓舒離銀行越來越遠。他也深知企業的負債率低並不是好事,一旦遇到類似東南亞金融危機風暴,卓達的抗風險能力就會顯示出先天不足。於是他把卓達的負債率定為8%。但是,在楊卓舒眼裡“卓達最缺的是人才,這是中國企業面對的共性問題;其次是管理制度低下,最後才是資金匱乏。”

楊卓舒也有商人“惟利是圖”的本性,他的機會主義觀點是:一個優秀的企業家絕不放過任何眼前所出現的稍縱即逝的機會。只要有魚,不管大小,馬上撒網;只要有利,不管厚薄,立即投資。

但對融資功能最大的上市,楊卓舒卻有著深惡痛絕的排異反應,“上市,無外乎兩個目的:融資、轉嫁風險。我既不缺錢,也不想轉移風險。上市的並不一定就是好企業,有的企業幾千萬的資產就上市,有的企業虧損了好幾年,股票還在那兒賣。另外我忍受不了包裝,包裝就是欺騙,炒作就是欺騙。”

楊卓舒很喜歡出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來讓部下回答。他曾經懸賞10萬向部下尋求“誰是當今最富有的人?”面對五花八門、各式各樣的答案,楊卓舒大叫一聲:“NO!你們說的都不對,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不是蓋茨,是耶酥、是穆罕默德!看看,他們的信徒遍布天下,那么多教堂、寺廟都是他們的財產!”雖然這是個略帶玩笑色彩的考題,但從一個側面折射出楊卓舒對財富的獨特理解。

說起自己的企業,楊卓舒頗有“護短風範”:“好多地方政府都說,卓達和別的企業都不一樣,別的企業來了,先說地價往低處降,然後免稅,實在免不了緩交,緩交不行,再返還給我多少。要求政府免稅,這是企業無能的表現。而我們是掙了錢,還在無償捐助社會,沒有必要再免稅。”

倔強的獨裁者

楊卓舒的名字也很有講究,只因敬慕前蘇聯民族英雄“卓婭、舒拉”,父母為他取名“卓舒”。6歲時,父親被打成“右派”,直到1978年才平反,楊卓舒當了19年“異類”。楊卓舒身邊的人說,正是楊卓舒年少時的經歷造就了他叛逆、不守規矩的“非主流意識”。“少不看西遊、老不看三國”。小時候的楊卓舒卻最愛讀《水滸傳》、《西遊記》、《三國演義》、《封神演義》,《我的奮鬥》看了多遍,差點被當成“反革命”。他反叛、獨立,不甘被命運擺布。

楊卓舒曾經在不同的場合表述:“卓達的一草一木都姓楊”,“但我下面還有一句話,‘天下為公,卓達為公’。卓達是我一人所有,保持它的絕對高度統一,從另一方面來說,屬於全體員工,屬於社會。是我的企業,但不能有任意胡來的地方,我不敢有絲毫鬆懈,盡心盡力乾好工作。”

楊卓舒拒絕過許多“格式化”的會議,“我不願參加那樣的會議,除非由我自己來主持。”這就是楊卓舒,“企圖”永遠占據著人生舞台的中心,不甘寂寞地壟斷話語權,不願謝幕、不願當配角。

不過,在一人“獨裁”的“卓達王國”里,“土財主”楊卓舒魅惑的恩威並施為其樹立了堅不可摧的絕對權威。楊卓舒身邊有10個“保鏢”。一個是司機,另一個常年接電話,剩下的8個人跟著他。他說這“完全是工作需要。”

楊卓舒配備“保鏢”的具體原因或許只有他自己最清楚,但在外人看來,這似乎和“鼻子事件”有關。那是1994年,楊卓舒下海搞房地產剛剛1年。一次,被征了地的農民和卓達保全發生爭執互毆,農民受傷住進了醫院。楊卓舒去探望,沒想到農民怒°?未消,抄起塊磚頭砸將過去,一下子把楊卓舒的鼻子砸得鮮血淋漓。這一磚,讓楊卓舒在膽戰心驚中痛感創業的“辛酸”。

“企業按照《公司法》規定應該有股東,實事求是地說我們這個企業沒有股東,就我自己。”

的確,在卓達,沒有任何人能監督或約束楊卓舒的獨裁行為。民營企業成長到一定階段,如果單靠老闆一人決斷,難免出現失誤,卓達中層幹部的戰鬥力比較弱,因為他們說了不算,手中無權。卓達集團目前重大決策只有楊卓舒一個人拍板才算數,如何保證決策的科學和民主?這種一言堂的局面要維持多久?

楊卓舒的回答洋洋灑灑:“改變獨裁必須要對企業進行體制上的改造。不進行體制改造是不可能的,有了也是虛的。一個人說了算是形式,不等於非找一堆人開會,議而不決、決而不議。一個人說了算,還要有資訊知識和外部資源的參考,不學習,不交流,什麼也獲得不了,一意孤行,這不行。創意和構思決策我來,請外部專家、內部經理、黨政機關討論其可行性,經過反覆討論,人力資源、物力、財力、市場條件、政府政策、社會組織、國際環境等各方面都討論了,然後編制計畫,要非常嚴謹;最後開始決策,在創意決策之間有一個過程,是科學、理性、嚴謹的。簡單地說一個人說了算,是不正確的。誰的創意好,往哪個方向發展,有輪廓、有論證、有批駁,批駁不倒開始編制計畫。民營企業家創業初期,都不完全是一個人,背後有非常優秀的人幫助想辦法,必有市場調查,必有自我否定,盲目地說乾什麼就乾什麼,是神仙也不行。(孫承承)

來源:中國經濟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