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約麗·斯卡蒂諾:“她”的影響力

“我不相信男女有何不同。”培生集團CEO瑪約麗.斯卡蒂諾(Marjorie Scardino)在回答本報記者提問時說,她樂觀風趣,沒有商界女性常見的強硬,因而更具魅力。瑪約麗.斯卡蒂諾並不樂意別人把注意力特別放在她的性別上,但她恐怕永遠無法做到這一點。在9月1日她在北大的演講前,林毅夫教授介紹她“2003年被《財富》評為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女性,而且排名第一位”時,聽眾會意地微笑。她也是英國百強企業領導人中的一個女性,而她是一個美國德克薩斯州人。

更重要的是,你我都可能曾受瑪約麗的“影響”:現在她掌管著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50%的《經濟學人》烼he Economist牐我們每個人也許都用過朗文的詞典,學過新概念英語,讀過企鵝版小說,用過培生教育出版的教材……在她成為培生CEO之前,她掌控100%的《經濟學人》,是經濟學人集團的CEO,培生擁有它50%的股權。對中國來說,瑪約麗的影響力可能有另外的意義,在演講中,她盛讚中國的崛起,說這是“我們時代最大的故事”,要把中國崛起的故事介紹給世界。

“這家公司帶給客戶產品的同時,產生的副產品(註:指利潤)並不是追求的最終目標。”在演講中瑪約麗重複這個她剛擔任培生CEO時接受媒體採訪而引發爭論與嘲笑的話。她現在對此更加肯定,部分原因是因為她的副產品生產得不錯。在出任CEO後僅兩年的時間裡,瑪約麗.斯卡蒂諾就使培生集團成為了教育傳媒業的領袖。下屬的培生教育集團現在是世界上最大的教育出版集團。她上任八年來,公司業績提高了一倍多,年銷售總額從1997年的35億美元攀升到了2003年的72.46億美元,利潤8.77億美元,公司總價值達 60 億美元。

在2003年公司年報中,瑪約麗寫道:在黑暗的地方,知識帶來了光明,知識使經濟運轉、國家繁榮、個人成功,但知識卻仍非人們能普遍獲得的力量源泉。這才是她定義的挑戰,她稱培生的共同理念為“廣義上的教育”,或者說為這個世界提供知識,目標明確。她說:“盈利可以幫助一家企業持續發展,但並不能定義一家企業,一個能夠有著良好發展的企業通常是把盈利作為給社會帶來一些產品和服務之後的東西,而不是目標。”

1997年,瑪約麗剛成為培生CEO時,這家有著175年悠久歷史的企業雖然名列英國百強企業第五名,卻像一個“裝滿奇珍異寶的古董店”,有蠟像館、銀行、瓷器工廠,甚至還有一家農場,大家都小心翼翼地怕不小心把古董打碎。瑪約麗對演講聽眾說,這些業務沒有任何聯繫,不能相互支持,這不是一家可以理解的(comprehensive)公司。美國《商業周刊》當時的報導則這樣說,“管理層因為一項損失了4.05億美元的投資而受到責難煛督鶉謔北ā繁嗉部拒不服從管理,企業甚至面臨著分崩離析的危險。”

瑪約麗決心統一企業內部的理念。她大量賣出了那些不相關的企業,買進與教育、傳媒相關的企業,甚至贏得了“老謀深算的交易人”的綽號。1998年10月,她把經營蠟像館等的圖桑德斯集團以5.28億美元的價格賣掉1999年6月熡忠6.15億美元的價格出售了利查德投資銀行18%的股份。與此同時熍嗌集團持有的媒體股則不斷增加1998年5月熍嗌以46億美元的價格購買了西蒙.舒斯特教育商業公司2000年3月熡忠4.66億美元的價格購買了英國兒童書和插圖書出版企業DK出版公司……為了在美國推廣《金融時報》熕還對其投入巨資,成效非常顯著熣夥荼ㄖ皆諉攔的發行量從1996年的3.6萬份提高到了2001年的12萬份。

回顧這個過程,她相當滿意,她說,我們現在的業務在某種意義上都相互關聯。“在培生,我們共同的理念,是幫助一個孩子更好地學習,幫助一個大學生更好地學習知識……就是廣義上的教育。” 在瑪約麗眼中,教育及其相關產業意味著無限商機,教育產業是“未來產業”。她看到,隨著民主化和經濟的發展,教育產業在美國正以8%的速度增長,在全球則達到了10%。“教育是最好的市場,最好的商業,具有最好的特性”,她說,“人們越富裕,就會有越多的錢投給孩子的未來”。

在8月31日面對幾百位中國出版業同行的演講中,瑪約麗稱技術帶來三個趨勢改變了出版業:世界變得越來越小,距離變得越來越不重要,科技變得越來越重要;網際網路讓我們進入信息爆炸的時代,但需要出版商提供內容,讓讀者享受其中;個性化讓我們可以“以自己喜歡的方式享受產品”。她舉例道,譬如根據一個大學教授對教學的特殊要求設計一本參考書或者一本教科書;或在幼稚園教學方面,可以收集一個孩子的信息,他的喜好,他的學習方式,然後給他設計一本適合於他閱讀的書籍。

“我們必須找到很好的辦法來鼓勵大家讀書,不僅讓大家學會讀書,而且要成為一種終身的習慣。”她對中國同行說,她發現技術帶來的不僅僅是好處,也是挑戰。她引用這樣的數據來說明這項任務至關重要:在英國,五分之一的人說在他們的生命當中從來沒有讀過書,三個人當中有一個人說在過去五年中沒有享受過閱讀的樂趣。在美國,有一半的成人從來沒有讀過小說或者詩集,閱讀力的下降最顯著地表現在年輕人的身上。在中國,過去五年的閱讀力下降20%,和其他國家類似。

“我們也許要花一百年的時間建立在讀者當中的信譽,卻可能在三個星期之內徹底失去它。”儘管在兩個地方的演講主題截然不同,記者卻聽到瑪約麗兩次引述同樣的話,每次她都特彆強調。瑪約麗堅信出版行業比任何其他行業都要倚重於公眾的信賴,在教育領域,也必須要平衡和滿足股東利益與社會利益。瑪約麗用三個辭彙形容培生的個性:勇於探索、有創造力和崇高的風尚。“這是我們所擁有最重要的東西,是我們每天早晨起來想到的第一件事。”

“人的潛能是沒有極限的,一個人說自己已經盡到全力了是不夠的,還可以再努力。”在回答本報記者關於她的管理風格時她說。某種意義上,這正是她改變8年前的培生所仰賴的力量之一。當時的培生缺乏一種提倡表現的文化,經理們實現年收入增長3%的目標就可以了,瑪約麗提出了更高的目標,即要實現雙倍的增長率。《金融時報》的奧利維爾.弗羅特第一次對這位CEO做報告,雄心勃勃地提出到2005年把報紙的全球發行量提高到75萬份的發展計畫,對於這樣一個增長率將近90%的計畫,瑪約麗卻笑著回答說,“我很失望,奧利維爾,我以為你會說100萬份呢”。

“每個人都有知道得更多,而不是比別人更少的權利。”關於管理風格,這是她的回答的另一個部分。之前她向我們這樣解釋在“9.11”發生後發電子郵件給所有員工是如何考慮的,她總是不斷地傳送電子郵件給所有員工,告訴公司發生了什麼,談論利潤增長或是新的收購計畫。她不願同意我們假設的她的那份電子郵件體現她女性領導者的特色。

當時她寫道,“當務之急是照顧你和家人。現在公司沒有你非參加不可的會議,也不需要你立刻乘飛機出差。目前,你盡可以照顧自己和家人,培生公司會盡一切可能幫助你們。瑪約麗。”她寫電子郵件的時候,總是用“親愛的諸位”來開頭,“我們希望使培生公司成為一個讓員工滿意的公司。”瑪約麗說。“9.11 事件”後瑪約麗發出的電子郵件所得到的數千封感謝回覆說明,她已經使培生公司變成了一個理想的工作場所。

“家庭第一。”瑪約麗告訴一位提問的北大MBA女生。之前她說出了曾被廣泛引用的話,她宣稱自己有一個“完美的丈夫”,如果非要在事業與家庭之間做選擇的話,她寧可選擇家庭。這體現了她試圖避免討論的女性領導者的特點。實際上,我只在極少數的女性企業領導者口中聽到過這句話。有趣的是,8月31日,緊接著瑪約麗演講之後,世界上最大女性時尚雜誌出版商法國樺榭集團CEO熱拉爾.德羅克莫雷爾先生烥érald de Roquemaurel犓擔婦女是推動人類進步的動力,“因為男人或許由於天性,或許由於所肩負的社會職責而變得比較保守,他們往往都是在妻子的督促下才向前邁進。”德羅克莫雷爾說引號中的這段話是1987年上海市一位市長和他談及中國期盼變革話題時所說的。(文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