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不可以不憂傷?

前些天,爸爸看了我一篇參賽作文,壞笑著敲敲我的腦門說:“你平時有那么憂傷嗎?我怎么沒有看出來啊?”

確實,我平時就是一個大大咧咧的女孩子,根本談不上什麼多愁善感,可是偏偏我就喜歡寫那些悲啊愁啊的東西,而且還邊寫邊嘻嘻哈哈的笑。其實那些事情也並非虛構,只是我喜歡把它誇大,把它變得更加另類,更加引人注目一些。

然而何止是我?大多數中學生都喜歡以這種方式來奪取眼球。縱觀現在的文章,幾乎每個字眼都印上了“憂傷”的影子,可是現實中的他們真的是這樣嗎?不可否認,現在的社會給學生們的影響的確很大,許多孩子都變得早熟。但是作為一個學生,我深深地知道我們並不憂傷,並沒有許多所謂的傷心事。我們只是喜歡把自己沉浸在那些自認為很有個性的字眼裡頭,無法自拔!

這種“另類”從何而起呢?

除了早熟,還有很重要的就是八十後作家們的影響。我沒有資格去評判他們的那些作品,但是我想說的是他們的作品確實使得中學生們集體去追求個性,另類,憂傷。作家們編造的一個又一個的破碎,殘缺不全的故事讓青少年們感到了一種哀怨一種憂鬱的氣氛。於是,便開始效仿,開始“憂傷”。

另外,現在的電視劇對青少年的成長同樣有著不可解除的危害。有些學生看了言情劇也去學著談戀愛,然而在生活中並不像電視劇中的主角一樣幸運。他們可能會“失戀”,可能會因此而變得多愁善感。這時的他們對生活一片迷茫,因而找不到生活的方向,會覺得空虛寂寞。

有時也並非我所想,我們這些孩子們有時真的有很多難過的事情。他們喜歡用文字表達出來,用以宣洩。是文字給了他們機會,訴說苦惱的空間,這對他們來說是好事。可是當憂傷一旦成為了文學的時尚,當難過的文字走在了時代的前沿,當空虛和矯情充斥著整本書整個心靈,文字就死了。帶著我們所謂的寂寞難過離開了,而這才是真正的悲哀。

我們可不可以不憂傷地看世界?可不可以不憂傷的訴說?可不可以不憂傷地寫作文?可不可以不讓文字在憂傷中離我們而去?可以的!讓我們開心一點,幸福一點,讓憂傷遠離我們!讓我們找回青春的活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