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開物古今圖說》作者潘偉訪問記

《天工開物古今圖說》的作者潘偉作客嘉賓訪談室,線上暢談《天工開物古今圖說》誕生歷程,謝謝關注!

《天工開物古今圖說》作者潘偉訪問記

主持人余錦婷:年前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書非常引人關注,這本書名叫《天工開物古今圖說》,是以翔實的攝影圖集記錄和展示了中國傳統農業文明在現代社會的生存狀況,對我們直觀了解中國傳統農業社會的習性很有幫助。今年,我們有幸邀請到了清遠市政協副秘書長,原清遠日報社社長、總編輯,也就是《天工開物古今圖說》的作者潘偉老師作客南方網嘉賓訪談室,與網友們線上聊聊《天工開物古今圖說》這本書的誕生歷程,以及創作過程中的有趣故事。

潘老師,您好!您的稱謂有非常多,我還是想以這本書的著作家潘老師來稱呼您好嗎?您是第一次來我們這做訪談嗎?

潘偉:是第二次了。

主持人余錦婷:那也是我們的老朋友了。給我們的網友們打聲招呼吧!

潘偉:各位網友,大家上午好!我2024年來過一次,寫了一本書叫《民間一瞥》,就這本書作了一次訪談,所以真的是老朋友了!

主持人余錦婷:我手裡這本《天工開物古今圖說》的創作過程有非常多的故事,我相信今天潘老師會給我們帶來非常多好聽、有趣的故事。《天工開物》是本明朝的古書,是一部關於農業和手工業的綜合性著作,在現今的工業化時代,您是如何興起寫作這本《天工開物古今圖說》的念頭呢?

潘偉:寫這本書一開始是一個很偶然的機會,有偶然也有必然吧,可以說我和《天工開物》是有緣分的,甚至和作者宋應星也是有緣分的,所以我在書裡面稱宋應星為“應星兄”,我是晚輩,他是前輩。

主持人余錦婷:這個緣分是怎么來的?

潘偉:80年代初期我在一個舊書攤里發現了一本《天工開物》的上集,是清華大學機械廠工人理論小組注釋的,也沒認真看,只是看插圖,當時是學美術,覺得裡面木刻版的白描很有趣,我就在書攤里買了回來。

主持人余錦婷:開始可能是跟自己的專業有關係。潘偉訪問記-2[/page]

潘偉:對。後來我偶爾發現我拍的一些照片跟《天工開物》的一些插圖很相似,我記得在湖南江華拍的打枷,好像雙節棍那樣,怎么我拍的兩個人也像《天工開物》裡面的插圖,工具是一樣,人數也一樣,動作也一樣,後來我也發現我拍的好幾張圖片都相似,比如用水車,也是跟《天工開物》插圖一樣,後來我才很認真地看這本書。有了這種想法以後,就想能不能用現在的圖片和文字和宋應星展開一場跨越將近42024年的對話,所以這個想法應該是將近十年前就有了。

主持人余錦婷:其實這本書我翻閱了一下,非常驚喜地發現你基本上是把原先《天工開物》的插圖和你現在拍的圖片進行了一個對比,包括像一些工具可能進行了一些演化和演進,對於演化和演進的過程是一個非常好的保留的資料。從籌備到出版這本書大概用了多長時間?

潘偉:前後接近2024年,2024年底2024年初就有這個想法,當時有幾張照片很類似,但是當時沒有深入地研究,後來陸陸續續拍了一些照片,當時我還在《清遠日報》當總編輯,我在那裡開了一個專欄,當時那個欄目叫《天工開物古今版》,開了幾期還是有一些反響,當時廣州美術學院有一個教授叫譚秀江,他看了我們的報紙,說我用的《天工開物》的插圖版本不對,那是重刊本,不是明代的那個版本,他說他有個光碟,他在海德堡大學圖書館刻了一個明代初刻版的光碟,他後來把它寄給我,做了第10期以後,我重新改成了明代的初刻版的插圖。

主持人余錦婷:潘老師,其實您是十年磨一劍,這是一本精心製作的書,您在這個過程是有不斷完善的過程的,比如最初的插圖不對,後來進行了一些糾正,也說明您是非常細心的。這是您獨立完成的一本書,還是有很多朋友跟您來一起合作的?

潘偉:主要還是獨立完成,當然它也得到了一些幫助,比如在採訪過程中,或者有些專業知識,找到一些農業部門的專家,但主要還是個人來完成,我也是翻閱了大量的古今資料,比如說明代的《東魯王氏農書》,它涉及到很多生產方式和工具,特別是工具一直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的《考工記》或者北魏的《齊民要術》,跟它有關的書都要很認真地去細讀。一開始覺得很容易,但後來發現包括我在報社開專欄的時候所寫的一些東西有些觀點、有些考證是不準確的,後來出書的時候我再重新做。

主持人余錦婷:能否舉一些例子,在完善這本書的過程中進行了哪些反覆的修改,最後才確定下來以這個為藍本?

潘偉:廣西師大出版社在網上發現我做的《天工開物古今版》時,現在本書的責任編輯羅財勇兩年前就跟我聯繫了,他一直跟蹤這本書,他覺得現在還有人做這種沒名沒利的事情,覺得很感動,花這么多的功夫去考察、考證、拍照,而且都是自費的。

主持人余錦婷:全是出於自己的愛好,一份熱心。

潘偉:因為這件事情是斷斷續續業餘去做的,包括農業生產場景是有季節性的,比如要做收穫要等到秋天拍,春天不能拍,周期非常長,錯過了季節、錯過了地點就採訪不到。我舉個很簡單的例子,我前年去河南去拍耬車,就是播種的,剛開始找不到,我跟一個朋友去的,那個朋友說叫一個農民在那演示給我看,但我覺得這個不真實,出50、100塊去給我做一遍,當然有的農民說得也很幽默,他說“我的種子怎么能播到別人的田裡呢”,農民都不答應,但再等一個禮拜遍地都是,方圓幾百里都是用這種耬車來播種。

主持人余錦婷:到了那裡以後,你跟農戶的溝通包括時間上還要進行一個配合?

潘偉:對,我的攝影包里隨時都有紅包,到農村採訪先給一個紅包。我帶了煙,到農村採訪男人時要先敬煙。

主持人余錦婷:也就是拉近與農戶的關係。

潘偉:對,真正的走基層。

潘偉訪問記:年前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書非常引人關注,這本書名叫《天工開物古今圖說》,是以翔實的攝影圖集記錄和展示了中國傳統農業文明在現代社會的生存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