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作文訓練題

高三作文訓練題 

20世紀90年代,巴以簽訂了“奧斯陸協定”,為中東和平打開了一扇迎接曙光的大門,人們通過這扇門溝通、交流,促進了雙方的相互了解。拉賓被暗殺後,這扇門又被緩緩地關上了,後來巴以之間又多了一段牆——一段隔離牆,阻隔了兩國人民的交流,加深了雙方的隔膜。巴以人民在門和牆之間掙扎,中東和平在門和牆之間徘徊。門是在牆上開鑿的,而門關上了,也就成了牆。 

你是怎樣看待門和牆的?以你的思索和感悟寫一篇文章。自主確定立意,確定文體,確定標題;不要脫離材料的內容及其含意作文。 

(m.diyifanwen.com整理)

思路點撥: 

材料的門和牆帶有比喻的意義。所以,寫作前必須弄懂它的比喻義。材料中說到門時,用到了“溝通”“交流”等詞,說到牆時,用到了“阻隔”和“隔膜”等詞。由此可知,“牆和門”實質就是“隔膜和溝通”。除此之外,對門和牆的比喻義的理解都是偏離題意的。 

在寫作過程中,兩個方面最好都要體現,既要寫到隔膜,又要寫到溝通。當然,兩個方面可以有所側重。根據題目的要求,可以就材料中的某一個觀點立意,也可以就幾個觀點立意。列舉以下幾種立意供參考: 

(1)這個世界雖有隔膜,但努力溝通的行為無處不在; 

(2)隔膜是非常有害的,人們應努力去溝通; 

(3)隔膜的壞處和溝通的好處 

門和牆的辯證法 

沒有牆,會有門嗎?不會,門是在牆上開鑿的。沒有門,牆還叫牆嗎?不叫,那該叫墳墓。 

國與國之間需要大門嗎?當然。沒有鄧小平“改革開放”這一先進理論為中國打開了一扇走向世界的大門,那中國人即使沒有了“天朝上國”、“閉關鎖國”的“夜郎自大”也不會快速奔向小康社會的大道;沒有“奧斯陸協定”為中東和平打開了一扇迎接曙光的大門,那巴以人民就不可能溝通交流,相互了解;沒有“奧林匹克運動會”為世界人民打開一扇共同參與、彼此競爭的大門,那各國人民就不可能擁有“更高、更快、更強”的同一個夢想。 

國家之間難道就不需要牆了嗎?不行。沒有那堵保衛家園的銅牆鐵壁,當年日本侵略者悍然發動的侵華戰爭就會“美夢成真”,甚至英國、法國、美國等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侵占;沒有那堵捍衛國家主權、民族尊嚴的萬里長城,美國就會公然支持台灣獨立,分裂中華的血脈;沒有世界版圖上那一條條邊境線,那世界人民將陷入無序的空間,進行沒有家園的流浪。 

每個國家都應有自己的牆,牆的名字叫“獨立”;每段牆上都應開扇門,門的名字叫“和平”。 

我想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歷史、民族、文化、政策,有自己的生存空間,這種權利應該得到保障。世界需要交流、溝通甚至融合,但決意味著湮沒。只有建立在彼此尊重、彼此平等、互利互惠的基礎上,和平才能紮下堅實的地基。正如門一定是建於牆上。 

可是如果關上了門,那不也只是一堵密不透風的牆嗎?拉賓被暗殺後,巴以之間又多了一段隔離牆,阻隔了兩國人民的交流,加深了雙方的隔膜。沒了門的牆意味著與世隔絕,意味著放棄溝通,意味著閉關自守,那不是牆而是墳墓。“你在外頭,我在裡頭。”巴以有著不同的宗教信仰,如果不把矛盾調和就貿然關上那扇門,那對立的火花自然碰撞不出智慧與和平。沒有人想作繭自縛,也沒有人樂於自掘墳墓,所以打開牆上的那扇門吧,“牆裡的人想出去,牆外的人也想進來。”獨立並不等於隔離,所以牆上一定要開一扇門。 

有一個小故事很有意思,說的是一群刺蝟想取暖,靠得太近彼此刺得很疼,靠得太遠又感受不到溫暖,後來它們嘗試了許多次,終於找到一個距離,既可以取暖又不會彼此傷害。 

牆和門所創設的不正是這樣的距離嗎?國家如此,人亦然。 

時下浮躁的娛樂行業流行一種所謂的“炒作”,方法無奇不有,可以說是花樣疊出,就是沒有從提高自身素質入手。這種情況讓人想起了挪威著名小提琴家歐雷•布爾的故事: 

年輕的他在歐洲巡迴演出時,好評如潮,但米蘭著名音樂評論家在報紙上寫道:“他是一位未經正式訓練的音樂家。如果他是一顆鑽石的話,他還處於粗糙、未雕琢的狀態。”面對這種情況,年輕氣盛的歐雷至少有兩個選擇:一是置之不理,因為說好的太多了;一是用時下流行的“炒作”,打官司。但是,歐雷卻選擇了聽取評論家的意見的方法,然後根據評論家的意見,苦心鑽研技藝,面壁十年,在26歲終於成為世界級著名小提琴家。 

請根據以上內容,審題立意,自己命題,寫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 

【寫作提示】 

分析材料內容時注意背景中提到的“炒作”,這是作文內容與當前生活的一種聯繫表現。 

材料中有兩個人——小提琴家和評論家:從小提琴家的角度看,體現出的意義是人要正確對待別人的批評,要苦練自己的能力,切實提高個人素質;從評論家的角度說,人要敢於說真話,不管有多少人與自己的意見不同,只要是正確的,就要敢于堅持。 

從對兩個人的分析中,可以立意為正確看待自己、認真對待別人的意見、要敢于堅持正確的意見等角度。 

行文中可以對比的方式,從當前有些人浮躁的心理入手,談論人該怎樣對待自己的問題、也可以談論如何正確對待別人意見的問題等。 

【佳作展台】 

“聽”論 

鄲城一高三(16)班 王京華 

目者,所以觀也;耳者,所以聽也。然人異,故耳之所用者,亦異也。或善聞,或否焉。聞之好壞,在人也。 

凡有大績者,必善聞。其人宜有耳聽八路,能覺人之好惡,感物之善邪。故善聽,非常人所及也。古之帝王,制宇內而轄萬民,其難也甚矣。左右之人,其性也多矣。明視聽,則國昌民殷;混耳目,則朝廢國破。故欲王者,必善辨奸邪,察善惡。太宗之有“貞觀”,蓋善聽群臣之諫,去小人之言,從忠良之語。不以逆耳而罷之,不以順耳而悅之,由是有盛世焉。夫阿斗者,雖有先帝之遺業,然不從諸葛武侯《出師》一表,親小人遠賢臣,聞則奸佞之言,聽則小人之意。其國雖欲無亡,得乎? 

聞者,亦有其道也。從其律者,則忠言益進,盍患耳之失聰也。違其道者,雖欲納言,無人為之言也。正身以黜惡,則進言之人,至也。虛心以納下,所諫之言如江海下百川,其勢也。 

古之帝王臨朝,必加冠冕。冠冕之側,有珠,名曰:充耳,其意在拒惡言。充耳不聞,由是生矣。然朝野之更替,帝王之輪迴,如日之朝暮,然帝王而能充耳不聞者,其幾人與? 

言之善皆出於下,居於上者,欲大作於四海,須聽於下,從於下,學於下,然後腹之良謀,吞吐天下之志,方可展矣。微斯舉,萬世之業何成? 

兼聽則明,偏聽則暗。故曰:身處明暗,皆決於兩耳矣。善聽之大義也亦明矣。知一州,須聽一州之言;知一郡,須察一郡之語;知一國,須聞天下之雅言。 

以失言之故而亡國者,後人哀之鑑之。為國者,勿從其失聰之故事,勿使為雙耳之所劫哉!善聽者,善哉,善哉!

(m.diyifanwen.com整理)

【名師點評】這是一篇較為成功的考場文言作文。亮點有三:一、題目。“聽”點名了文章的中心,緊扣話題;“論”,標示出文體特徵;《“聽”論》仿照古文《六國論》《過秦論》語言形式。二、結構。文章論證結構清晰、嚴謹。題目亮明觀點,首段指出“聞之好壞,在於人”,中間沿著“應該聽”(正反對比論證)“怎樣聽”(“有其道”)“怎樣對待聽”(“腹之良謀”)的思路論證,最後部分總結深化,並仿照《阿房宮賦》《六國論》的語言形式提出告誡。三、形式。本文將文言句式整齊,善用對仗、排比修辭,語言簡潔、凝練,富有表現力的特點表現得淋漓盡致。四、化用。作者對教材中語句的化用巧妙而自然,涉及到《師說》《出師表》《諫太宗十思疏》《阿房宮賦》《六國論》多篇課文。(輔導老師:楊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