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1819觀後感

電影《我的1919》通過中國外交使團在“巴黎和會”上,拒簽“凡爾賽和約”的歷史事件,生動展示出80年前中國外交風雲。相信大家觀看後的感受都會覺得振奮無比!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我的1919觀後感,共10篇,希望大家喜歡。

今天我看了一部電影,電影的名字叫《我的919》。這部電影描繪了中國外交才子顧維鈞作為中國政府全權代表參加920xx年巴黎和會時的種種經歷,以及他的好友肖克儉為了抗爭列強給中國討回正義而自焚的感人事件。

看完電影我不禁驚訝於顧維鈞非凡的外交才能和肖克儉強烈的愛國思想。與此同時我也記住了一個歷史性的年代-----1920xx年。1920xx年是中國近代史和現代史的分界限;1919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分界線。

顧維鈞代表一個“弱國”去參加巴黎和會,他用自己的機智勇敢和能言善辯維護了國家的尊嚴,保衛了中華民族的權利。他在列強的國際社會中討回了正義,討回了平等。他讓所有人的眼睛都為之一亮,正因為他在和會上的正義之舉才讓中國挺起了胸脯,面對一切不公平說“不”。

這段歷史對我們來說無疑是一個慘痛的教訓,一個“弱國“即使作為戰勝國也會遭到別人的蔑視,也不會擁有應得的東西。舊中國走上了一條曲折坎坷的路,但是今天的中國人可以自豪地說:“我們離夢想已經不遠了!’’因為現在我們有領先的科研成果,現代化的工廠。可以說是一個強國了。這一切都是那些在和會上蔑視中國的人所想不到的。

我們應該牢記這段歷史,但不能再讓歷史重演!

1920xx年,參加巴黎和會的中國代表團拒絕在“凡爾賽和約”上籤字,震動了世界,影片《我的1919》正是以此為背景,講述了中國外交才子顧維鈞作為中國代表團一員參加巴黎和會的經歷。

這是一段怎樣的歷史?這是怎樣屈辱得像蟲子一樣走過的一百年?中國人,在近代史上,能算得上是“人”嗎?我們咬緊牙關,我們忍辱偷生,四萬萬中國人,鍛鍊出了多少中華之魂,磨礪出了多少華夏脊樑?

電影《我的1919》通過中國外交使團在“巴黎和會”上,拒簽“凡爾賽和約”的歷史事件,生動展示出80年前中國外交風雲,謳歌了中華民族威武不屈的民族精神和蓬勃高漲的愛國激情,同時也揭示了”弱國無外交”這樣一條真理。影片著重表現和描寫;顧維鈞作為中國政府全權代表,在“巴黎和會”上維護國家尊嚴、保衛中華民族權益。拒簽“凡爾賽”條約的光輝偉績和肖克儉為國為民請命、抗爭帝國主義列強的感人肺腑的歷史故事,真實地再現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國際社會和國際關係。

影片充分表現了作為“弱國”的中國,在列強的國際社會中討回正義,討回平等是何等的艱難。但是,中國終於挺起胸膛,第一次面對列強說:不!從此開始了中國上世紀新的篇章,是中國人民覺醒而奮起的出彩華章!

“弱國無外交”,又一次被提到了案上,這是飽含悲痛的五個字,這是深刻烙印在從近代開始所有中國人心上的字。我們必須時刻記住,一刻不忘,世世代代都要銘記!

因為,我們為了這五個字,失掉了多少領土,失掉了多少白銀,失掉了多少自尊,失掉多少中華好兒女……我們付出的太多太多,我們不能也不要重蹈覆轍,悲劇性的歷史,就堅決地讓它永遠留在昨天吧!

“弱國無外交”,告訴我們國強才有說話的權利,說話才能有被聽見的權利。當時的中國從官到民,從內到外,從陸征祥這樣的高官到顧維鈞這樣的青年外交家,從肖克儉這樣的熱血青年到梅這樣的巾幗志士,有如此眾多的仁人志士,為什麼中國還是如此任人宰割?就是因為當年的中國,是一個誰也可以來分一杯羹。誰也可以隨意踐踏一腳的國家。

那么,即使有顧維鈞在“巴黎和會”上如何精彩地運用他特有的機智,幽默,巧取,以一塊懷表怒嘲日本代表,如何以他的個人才華和人格舌戰群敵;以及肖克儉如何如何奔走呼號,聲嘶力竭,如何壯酬國、慷慨赴死……在世界強權政治的大環境下,在西方帝國主義列強的絕對優勢前提下,通通都顯得蒼白無力了。

一顆再尖銳的沙礫,又怎么能敵得過一塊堅固而巨大的石頭呢?

請13億的中國人牢牢記住吧:弱國無外交!在這個和平年代,我們更需要這句話常響耳畔。須知未雨綢繆,須知居安思危,或許是臥薪嘗膽。

五月三號,為迎接五四青年節,106車間團支部組織青年員工觀看電影------《我的1919》。本片描述上世紀初,顧維鈞作為中國政府全權代表,在“巴黎和會”上維護國家尊嚴、保衛中華民族權益,拒簽“凡爾賽”條約的光輝偉績和肖克儉為國為民請命、抗爭帝國主義列強的感人肺腑的歷史故事,真實地再現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國際社會和國際關係。

看了《我的1919》這部電影之後給了我很大的感觸,我的心靈在不斷地被震撼著。這樣的震撼不僅僅來源於我作為一個中國人的自尊,也來源於對那些懦弱虛偽的國民的憤恨,更來源於對顧維均的人格魅力的欽佩。當時的中國從官到民,從內到外,從陸征祥這樣的高官到顧維鈞這樣的青年外交家,從肖克儉這樣的熱血青年到梅這樣的巾幗志士,有如此眾多的仁人志士,為什麼中國還是如此任人宰割?就是因為當年的中國,是一個誰也可以來分一杯羹。誰也可以隨意踐踏一腳的國家。讓我深刻體會到 “弱國無外交”,國強才有說話的權利,只有強大了,才能真正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弱國無外交”,這是飽含悲痛的五個字,我們必須銘記,並以此時刻提醒自己國家強盛才能立足世界,才能有話語權。國家要強盛這就需要國人共同努力,更需要我們青年一代去建設。這就要求我們這些有學問、有理想、有體魄的現代青年在各自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努力、勤奮地工作,眾人齊心,心領神會,思想統一,為國家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並時刻牢記以國家利益為重,跳出自我的小圈子,走向社會最前沿陣地,大膽與為富不仁的現象作鬥爭,與貪污腐敗、與弄虛作假、與橫行霸道的行為做鬥爭。

中國雖在快速發展,但相對於世界上的已開發國家,仍有很大差距。我們應以史為鑑,記住弱國無外交!在這個和平年代,我們更需要這句話常響耳畔。須知未雨綢繆,須知居安思危,或許是臥薪嘗膽。————

觀賞中國近代史的有關記實片,最強烈的情感總是思不可揭。首先是對列強對中國的蹂躡。中國的近代史無疑是一部血淚史,除了“巴黎和約”的恥辱,我們更有舉不勝舉的例子,歷代史實。中國遭受的磨難會活在當下的我們無不有一股拍案而起的衝動,然後再痛發一副理論表達自己的一腔熱血,情緒因人而異。但總逃避不了那個深刻的教訓:落後就要被挨打。

其次我們也還對一部分國人同胞感到憤恨。在《我的1919》這部影片中我們雖然看不到魯迅先筆下的“懦夫”,但仔細琢磨片中中國代表團的個別人物,其實他們的實質也離“懦夫”不遠。他們是外國人所謂的“沒有剪辮子的中國人”,他們逃避在席上發言,推脫責任,不願意面對中國遭受的恥辱,甚至對顧維君表示嗤之以鼻這種人也是中國的一大恥辱,他們不能真正站在國人的立場,與祖國榮譽與共。

這裡還要提及一個人物是顧維君的這位朋友,即梅的丈夫,他也是很多同學表示不滿的對象,儘管他不是“懦夫”,但卻走向了另一個極端我們稱他為“莽勇”在這部影片中他的行動似乎只讓我們看到他顧維君帶來的麻煩與他妻子帶來的傷害。雖然我不會說他“勇”,但最後他自焚的剎那,我已經不能單用“佩服”,他的勇氣來形容自己強烈的情感了。如果需要犧牲這么一條鐵漢子的生命才足以喚醒中國人的話,那么這又是否反映了另一個極端的問題,那就真正成了魯迅先生筆下的一群人了。然而,在這部影片的描述中似乎他不自焚,顧也絕對不會在和約上籤字,那么他的犧牲最終換來了什麼呢,也許只留下了一個可憐的梅。

當然,我只說了這部影片中的一些負面,它所要的主要還是像顧這樣振奮人心的堂堂正正的中國人來。陳道明作為實力派演員應該說將這個角色詮釋得足夠全人滿意。如果當代多幾個像他一樣的中國人,那么中國可能就不至於遭受那么多的磨難和恥辱,很多同學都紛紛這么說。我沒有太大的觀念。畢竟挽救中國需要的還是一批人而不是幾個人,就像中國共產黨,當然好的領袖才能帶領一支好的隊伍。但歷史畢竟已經不能重寫了,如果也只是如果,我所慶幸的是自己生活在共產黨創造的新中國,慶幸他們終於帶領中國走向光明,走向富強。

1920xx年是中國近代史與中國現代史的分界線;

1920xx年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分界線;

1920xx年是中國第一次對西方列強說“不”。

這是一段怎樣的歷史?這是怎樣屈辱得像蟲子一樣走過的一百年?中國人,在近代史上,能算得上是“人”嗎?我們咬緊牙關,我們忍辱偷生,四萬萬中國人,鍛鍊出了多少中華之魂,磨礪出了多少華夏脊樑?

啊!一段血淚史,幾多辛酸淚!

《我的1919》,一次生動而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

又一次警鐘長鳴,給我們以居安思危的訓誡!

本片描述上世紀初,中國外交才子顧維鈞作為中國政府全權代表參加1920xx年巴黎和會的種種經歷和他的摯友華裔留法愛國知識分子肖克儉,為抗爭列強,餵討回正義,在凡爾賽宮廣場自焚的感人肺腑的事件。

1920xx年中國推翻封建王朝滿清帝國。

1920xx年中國爆發了倡導科學、民主的“五·四”運動——這是中國接觸了西洋文化所孕育出的一段文化歷程,它標誌著中國現代史和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在“五·四”運動直接的影響下,中國參加巴黎和會的代表團拒絕在契約上籤字。

電影《我的1919》通過中國外交使團在“巴黎和會”上,拒簽“凡爾賽和約”的歷史事件,生動展示出80年前中國外交風雲,謳歌了中華民族威武不屈的民族精神和蓬勃高漲的愛國激情,同時也揭示了”弱國無外交”這樣一條真理。影片著重表現和描寫;顧維鈞作為中國政府全權代表,在“巴黎和會”上維護國家尊嚴、保衛中華民族權益。拒簽“凡爾賽”條約的光輝偉績和肖克儉為國為民請命、抗爭帝國主義列強的感人肺腑的歷史故事,真實地再現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國際社會和國際關係。

影片充分表現了作為“弱國”的中國,在列強的國際社會中討回正義,討回平等是何等的艱難。但是,中國終於挺起胸膛,第一次面對列強說:不!從此開始了中國上世紀新的篇章,是中國人民覺醒而奮起的出彩華章!

“弱國無外交”,又一次被提到了案上,這是飽含悲痛的五個字,這是深刻烙印在從近代開始所有中國人心上的字。我們必須時刻記住,一刻不忘,世世代代都要銘記!

因為,我們為了這五個字,失掉了多少領土,失掉了多少白銀,失掉了多少自尊,失掉多少中華好兒女……我們付出的太多太多,我們不能也不要重蹈覆轍,悲劇性的歷史,就堅決地讓它永遠留在昨天吧!

“弱國無外交”,告訴我們國強才有說話的權利,說話才能有被聽見的權利。當時的中國從官到民,從內到外,從陸征祥這樣的高官到顧維鈞這樣的青年外交家,從肖克儉這樣的熱血青年到梅這樣的巾幗志士,有如此眾多的仁人志士,為什麼中國還是如此任人宰割?就是因為當年的中國,是一個誰也可以來分一杯羹。誰也可以隨意踐踏一腳的國家。

那么,即使有顧維鈞在“巴黎和會”上如何精彩地運用他特有的機智,幽默,巧取,以一塊懷表怒嘲日本代表,如何以他的個人才華和人格舌戰群敵;以及肖克儉如何如何奔走呼號,聲嘶力竭,如何壯酬國、慷慨赴死……在世界強權政治的大環境下,在西方帝國主義列強的絕對優勢前提下,通通都顯得蒼白無力了。

一顆再尖銳的沙礫,又怎么能敵得過一塊堅固而巨大的石頭呢?

“中國不能失去山東,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一樣!”這樣慷慨激昂而又字征辭嚴的話語又有什麼用呢?充其量是贏來了讓娜母女的支持。有用么?無奈啊!

實際上,不論何時,國家強則外交贏的真理都是不變的。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來,我們建國初期為什麼餓著肚子都要發展重工業,為什麼艱苦卓絕都要研究核子彈氫彈,為什麼你排除萬難都要鑽探油氣田。或者說為什麼如今的朝鮮要發展核武器,為什麼當代的印度要搞航天。

為的就是能在世界的舞台上說一句有分量的話,為了能在這個地球上站穩腳跟,不致像魯迅先生說的,被開除:“球籍“啊!

請13億的中國人牢牢記住吧:弱國無外交!在這個和平年代,我們更需要這句話常響耳畔。須知未雨綢繆,須知居安思危,或許是臥薪嘗膽。

“1920xx年初,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在巴黎召開和平會議,中國政府提出廢除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的一切特權,取消‘二十一條’,收回日本在大戰時奪去的德國在山東的特權,美英等國操縱會議,無理拒絕中國的正義要求。中國爆發五四運動,全國人民為拒簽和約進行鬥爭,在巴黎的中國代表沒有在和約讓簽字。”——《中國近代現代史》

終於看了期望已久的《我的1919》這部電影,這並不是一部新電影,甚至有點老。早在我讀高一的時,歷史老師就推薦我們去看這一部片子。但由於種種原因,觀看的時間一再推後。

不得不承認這是一部極好的電影,它不像平常看的那種戰爭片,整片充滿著鮮血和槍炮聲,但是,它無時無刻不充滿看不見的硝煙,充滿著悲壯。1920xx年是個特殊的時間,是一個重大的轉折點。

1920xx年,歷時四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1920xx年初,中國駐美公使顧維鈞作為本國政府的全權代表赴法國參加巴黎和會。中國雖然是戰勝國,但在和會上卻處處受到歧視,野心勃勃的日本政府更企圖繼承德國在膠東半島的特權。辯論會上,顧維鈞慷慨陳詞,從歷史、人文等諸多方面闡明中國必須收回山東的嚴正立場,由此獲得全世界與全國的一致稱讚。

為爭取在法華工的同工同酬,顧維鈞的好友肖克儉在巴黎組織遊行罷工,遭到法國警察逮捕。獲釋之後,他仍然積極投入喚醒民眾的工作。然而,他和朝鮮革命者一起爆炸日本代表團所住旅館的偏激行為使朝鮮和中國成為輿論矛頭的指向。

巴黎和會最終拒絕了中國的正義要求,決定由日本繼承德國在膠東半島的特權。國內由此爆發了聲勢浩大的“五四”運動,肖克儉等人也在巴黎集會抗議。而軟弱的北洋政府竟然逼迫代表團在和約上籤字。代表團團長陸徽祥等人左右為難之下只好出走,代表團僅剩顧維鈞和王正廷兩人仍在堅持外交斡旋。肖克儉眼見帝國主義列強重新瓜分中國的現狀,憤然給愛妻留下遺書,在凡爾賽宮廣場舉火自焚。這是這部電影的內容。

當我看到顧維鈞為了爭取中國在巴黎和會上的五個席位,他和陸征祥總長前去拜訪法國總統克里孟梭,表現得不卑不亢時;當我看到美國充當“和事佬”,希望中日能友好協商解決山東問題,當日本貌似公正友好地表示不會攫取山東的主權而只是擁有在山東行使經濟特權時,他毫不客氣地諷刺日本是撿個錢包把錢拿走還給主人一個空錢包,憤然離席時;當我看到他在面對個大國的刁難時,他頂住國內政府的壓力,發表了激情洋溢的演說,斬釘截鐵的指出:“中國不能失去山東,就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語出驚人,獲得全場一致的掌聲時,我的心情是何等的激動,我為他感到自豪,他是一個真正頂天立地的英雄。而當我看到肖克儉因為組織留學生抗議,發表慷慨激昂的演講,直至最後一書告愛妻,在凡爾賽宮廣場自焚,我為他而心痛,為他而憤怒。他要用他的熱血來喚醒沉睡的中國人民。然而當時在他們背後的是一個軟弱無能的政府,也許正是印證了那一句至理名言佳句“弱國無外交”,當時的政府竟然會要求代表團在和會上籤字,他們完全不顧及人民的想法。

巴黎和會是失敗的,但我個人覺得,它也是有一定的作用的,真因為這個巴黎和會,才有了五四運動,我們要感謝顧維鈞,是他拒絕簽字,因為這樣,1920xx年才成為了中國近代史和現代史的分界線,才成了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分界線。1920xx年6月28日,中國人民終於第一次向列強說“不!”

“弱國無外交”,這是飽含悲痛的五個字,這是深刻烙印在從近現代開始所有中國人心上的字。我們必須時刻記住,一刻不忘,世世代代都要銘記!

因為,我們為了這五個字,失掉了多少領土,失掉了多少白銀,失掉了多少自尊,失掉了多少中華好兒女……我們付出的太多太多,我們不能也不要重蹈覆轍,悲劇性的歷史,就堅決地讓它永遠留在昨天吧!

“弱國無外交”,告訴我們國強才有說話的權利,說話才有被聽見的權利。當時的中國從官到民、從內到外,從陸征祥這樣的高官到顧維鈞這樣的青年外交家,從肖克儉這樣的熱血青年到梅這樣的巾幗志士,有如此眾多的仁人志士,為什麼中國還是如此任人宰割?就是因為當年的中國,是一個誰也可以來分一杯羹、誰也可以隨意踐踏一腳的國家。

1920xx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找藉口對德宣戰,攻占青島和膠濟鐵路全線,奪取了山東省,奪取德國在山東強占的各種權益.1920xx年大戰結束,德國戰敗.1920xx年1月18日,戰勝國在巴黎召開"和平會議".北京政府和廣州軍政府聯合組成中國代表團,以戰勝國身份參加和會,提出取消列強在華的各項特權,取消日本帝國主義與袁世凱訂立的"二十一條"不平等條約,歸還大戰期間日本從德國手中奪去的山東各項權利等要求。

我知道,那個時代的中國,得到這樣一個的結果是可以預見的。俗話說得好:“弱國無外交”,這是一事實!中國是個一個擁有四萬鐵血兒女的國家。他們飽受了很多的虐待。他們是在怎樣的忍受這樣的羞辱。但顧維鈞和先進的青年們再次讓我們沸騰起來,我不知道該用什麼去讚揚他們,他們是鐵錚錚的好男兒。

看完了這部片子後,我為我是一個中國人感到驕傲

我的1919觀後感 宋安傑 300字-400字

今天下午我們整個初二年級在大禮堂觀看了紀錄片《我的1919》。

電影《我的1919》通過中國外交使團在“巴黎和會”上,拒簽“凡爾賽和約”的歷史事件,生動展示出80年前中國外交風雲,同時也說明了”弱國無外交”這樣一條真理。影片著重表現和描寫;顧維鈞作為中國政府全權代表,在“巴黎和會”上維護國家尊嚴、保衛中華民族權益。拒簽“凡爾賽”條約的光輝偉績和肖克儉為國為民請命、抗爭帝國主義列強的感人肺腑的歷史故事,真實地再現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國際社會和國際關係。

影片充分表現了作為“弱國”的中國,在列強的國際社會中討回正義,討回平等是何等的艱難。但是,中國終於挺起胸膛,第一次面對列強說:不!從此開始了中國上世紀新的篇章,是中國人民覺醒而奮起的出彩華章!

“弱國無外交”,又一次被提到了案上,這是飽含悲痛的五個字,這是深刻烙印在從近代開始所有中國人心上的字。我們必須時刻記住,一刻不忘,世世代代都要銘記!

那么,即使有顧維鈞在“巴黎和會”上如何精彩地運用他特有的機智,幽默,巧取,以一塊懷表怒嘲日本代表,如何以他的個人才華和人格舌戰群敵,在世界強權政治的大環境下,在西方帝國主義列強的絕對優勢前提下,通通都顯得蒼白無力了。

我們都應該向前進。憤怒解決不了任何問題,那只能夠盲目的麻痹自己。死亡也解決不了問題,那只是懦弱的表現。創造,拿起手中的工作。因為我們在推動這個社會!

通過這部電影,我感受到中國人民赤誠的愛國之心,也感受到“落後就要挨打”“弱國無外交”。中國在巴黎和會上失敗了,它會永記在我們心頭。“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它更激勵我們發憤圖強,學習更多知識,長大為祖國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今天下午的團日活動,主題是“紀念辛亥革命勝利一百周年”,我們觀看了由黃健中導演的《我的一九一九》,之所以選擇觀看這樣一部電影,表面上看它與辛亥革命並沒有直接的關係,但是她卻繼承了辛亥革命民主共和的精神,和一九一九年一樣,都是中國近代史上重要的一年,都是歷史上重大的轉折點。它們有所不同,卻又一脈相承。因為從那時起,中國人開始對列強說不!

我們今天的幸福是經過無數仁人志士的流血犧牲後才換來了,雖然我們坐在一起觀看這樣一部電影,但是仍然許有許多人並不十分了解中國的這段歷史,即使有些人知道,也沒想過在那樣的一個年代會是這樣的不容易。

一部電影只有幾十分鐘,但是留給我們的思考卻是那么的長。

歷史告訴我們:弱國無外交,落後就要挨打;現實告訴我們:我們必須獨立,我們必須強大。雖然五四運動已過去九十二年,辛亥革命過去已有一百周年。歲月更迭,歷史遠去。但是永遠無法抹去歷史在此間留下的烙印,那震耳發聵的槍炮聲將永遠定格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中。她卻告訴我們: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沒有現代科學,沒有先進技術,一打就垮;如果沒有優秀文化傳統,沒有自己獨立的民族精神,就不打自垮。

辛亥革命的仁人志士留給我們的是一種敢闖、敢幹、敢為天下先的創新精神。這種精神是一種寶貴的民族精神。今天之所以我們紀念辛亥革命,弘揚辛亥革命精神,就是要大力弘揚敢闖、敢幹的創新精神;就是要學習孫中山、顧維鈞、毛澤東等為了中華的獨立和富強不斷努力的優秀品格;就是要記住歷史,讓歷史隨時鞭策我們,讓我們居安思危,讓我們不斷進步。

是的,歷史過去了,但是歷史真的過去了嗎?不!歷史沒有過去,它就發生在昨天。那段蒼白的歷史給我們帶來了什麼?是屈辱!是血淚!是北京圓明園廢墟的靜默!是紫金山下那三十萬亡靈的哭泣!但是,今天這看個電影之前,試問有幾個人知道顧維鈞這個人,有幾個人清了解山東問題,有幾個人記得那些用生命為我們換來和平的人。難道你們忘了近代那么多不平等條約?難道你們忘了日本的靖國神社裡還供奉著16位甲級戰犯?難道你們忘了我們還有很多國寶丟在海外?我不是什麼民族主義者,只是覺得,作為一個有道德有良心的中華兒女,那樣一個沉重的歷史,實在不允許我們忘記!因為,一個忘記自己歷史的民族,是沒有前途的。

九十二年前,有一個人在巴黎的凡爾賽宮代表中國第一次向世界說不,九十二年過去了,有些事情他們忘了,但是我們沒有。

《我的1919》看了這部愛國電影,感觸挺深的,不僅僅是因為顧維鈞,也不僅僅是因為肖克儉,而是因為我是二十一世界的新青年,是祖國未來的一份子,我是一個有血有淚,有愛有恨的中國人。而我也相信,肯定會有很多有志青年和我有相同的感受。

《我的1919》帶我們回到了那個戰亂平息後的時代,1919承載了太多太多。中國人民還我河山拒籤條約的請求,中國代表團唇槍舌戰對決帝國主義的爭辯,中國政府的妥協退讓。我敢說在巴黎抗議的中國人都是勇敢的。他們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山東的愛,對中國的愛,對中國魂的詮釋。書寫了一張淒烈、壯美的歷史畫面。一句“他們欺騙了我們”道出了列強的真正嘴臉,好一群剪了辮子的中國人!

弱國無外交,這是令我感觸最深的一句話。一戰結束後,作為做出重要貢獻國,出席巴黎和會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反而由五個席位減少到兩個席位,顧維鈞等人為此據理力爭,卻終究沒能爭取到另外該屬於我們的位置,更可氣的是由中國代表團提出關於歸還中國山東主權的問題時,受到了日本的反對與阻撓。而他們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白費的。

要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這是我想說的,也是我們應該要做的。

姚明,籃球明星,豐田找他做形象代言人,酬勞是20xx萬美元,相當於1億6000萬多人民幣,但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姚明沒有任何商量的餘地,直接兩字:不行。就像顧維鈞在國際交際場上,如果接受日本代表團的賄賂,就可以享受很大一筆財富,但是顧維鈞沒有,姚明也沒有。因為他們沒有忘記國恥,他們是堂堂正正的中國人,他們堅強,他們有勇氣,他們骨子流著同樣的一股熱血中國血。

相反的,現在依然也有很多讓人失望的故事。我曾經在網路上看到這樣一篇報導,一復旦20多歲的女大學生和一70多歲的外國佬談戀愛,而且還把一些親密的照片發到網路上,雖然現在是婚姻自由的年代,但是她們又沒有想過這會有什麼樣的影響?這是一個物慾橫流的年代,更多人看重的是自己的利益,她們沒有骨氣,她們見利忘利,她們忘記了中國曾經的傷痛,中國曾經的恥辱。

中國需要強大,更是在於我們這一代人的努力,我們必須要挑起這個重擔,而且,我相信,我們能夠做好!

1920xx年,是殘酷的戰爭結束的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中國駐美公使作為本國政府的全權代表赴法國參加巴黎和會。中國雖然是戰勝國,但在和會上卻處處受到歧視,日本政府更企圖繼承德國在膠東半島的特權。辯論會上,顧維鈞從很多方面闡明中國必須收回山東的嚴正立場,但巴黎和會最終拒絕了中國的正義要求,決定由日本繼承德國在膠東半島的特權。國內由此爆發了聲勢浩大的“五四”運動。

在這部影片中,有一個鏡頭深深的震撼了我:顧維鈞在和會上的第一次亮相,眉宇之間英氣逼人,他左手一揚,掌心攤開,指縫一松,一塊懷表吊著鏈子垂了下來。他說:“請允許我在正式發言前給大家看一樣東西。進入會場之前,牧野先生為了討好我,爭奪山東的特權,把這塊金表送給了我。”會場開始交頭接耳,顧維鈞彬彬有禮的樣子,稍稍停頓一下,接著發言,“牧野男爵憤怒了,姑且算是我偷了他的金表。那么,我倒想問問牧野男爵,你們日本在全世界面前,偷了整個山東省,山東省三千六百萬人民該不該憤怒呢?日本的這個行為,算不算是盜竊?是不是極端的無恥?”說完他提起右手叉開五指朝上前方虛空處猛的一插,隨即猛的一側頭,滿臉的正義凜然和潛藏已久的怒火一起化為一道凌厲的目光,射向那無能的日本人。

雖然最終沒有換來整個民族想要的結果,但他讓我看到了中國人的執著,中國人的勇氣,中國人的堅定信念,中國人的錚錚不屈!這樣的一個外交才子,或許在那樣的一個年代,只是茫茫黑暗宇宙里一顆小星星,但他發出的光芒足夠讓我們讓那一時代的青年看到希望!“中國不能沒有山東就像西方不能沒有耶路撒冷一樣。”我在那一刻感受到了中國人的氣魄,一種尊嚴的力量。

顧維鈞以自己的言辭訴說著中國的尊嚴,而肖克儉這位華裔留法愛國學生卻用自己的生命詮釋了一顆拳拳愛國心。一縷煙順著巴黎污濁的天空緩緩升起,肖克儉的身體在凡爾賽廣場化為灰燼。肖克儉無畏的自我犧牲精神,我想每一位中國人看到了都會覺得呼吸沉重的,中國,該如何踏上興旺的道路,該如何摘掉弱國的破帽子?肖克儉給了我們最好的答案,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敢於自我犧牲。如果當時的清政府所有官員都能夠如肖克儉一樣無畏,而不是關起家門做縮頭烏龜,任由別人騎到脖子上,也許巴黎和會會以另一種結果收場,顧維鈞也不會發出“我很失望,很憤怒”的嘆息了。

1920xx年早已成為過去,但它留給我們的教訓和心痛仍然刻骨銘心。中國。我們百屈不撓的母親,在中華兒女十幾年的探索中,終於走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尊嚴之路!這部影片讓我們重新審視了歷史,我們要讓中國變得更強大,因此我們這一代人必須更加努力,要挑起這個重擔,讓中國有更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