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第五冊一單元作文:中學生閱讀學習障礙綜述

2。遺傳因素。遺傳因素也是一個人不能學會很好閱讀的原因。遺傳因素造成閱讀障礙既可能是因為它決定了某些技能發展的遲緩,也可能是因為它規定著某些技能所能達到的限度。學習閱讀所需要的技能任何發展上的延遲都會推遲兒童對閱讀的掌握。一個兒童的能力可能因受到遺傳的限制,在知覺和語言技能的常態分布中處於較低的一端,因此,不能很好地學會閱讀。遺傳學家已經發現存在著調節基因,它起著控制發展速度的作用。有人證明某些語言技能的發展要靠存在於基因型中的潛能。有人研究有關語言能力的遺傳因素的文獻後發現許多言語障礙和閱讀障礙往往出現在一家人當中,這表明遺傳傳遞同語言能力是有關係的。

三、閱讀障礙的診斷

要對閱讀障礙兒童進行干預矯治,其前提是對閱讀障礙進行較為準確的判斷。一般說來,閱讀障礙的診斷方式可以分為:常模參照測驗、標準參照測驗、非正式評價策略和課程參照評估等四種方式。為了研究的方便,在對大樣本進行測查、篩選、為共性實驗做準備時,人們多採用“智力———成就差異”測試作為診斷學習障礙的依據,也就是說智商在85分以上(一般採用韋氏兒童智力量表或瑞文標準推理測驗),並且學業成績明顯低於其智力水平(一般認為是低於兩個年紀級的水平),就可以診斷有閱讀障礙。如果是針對特定個體進行矯治,就必須採用更細微的診斷方法來確定閱讀障礙的具體類型,以便對症下藥。在篩選患有閱讀障礙的兒童時,一些研究者採取了分層檢測的策略:①由當地學區確定哪些兒童為學習困難兒童;②在常模參照智力測驗中得分必須在80到120之間;③閱讀成績至少低於平均數一個標準差;④閱讀能力仍處於低年級最基礎的水平;⑤不存在其他方面的障礙。如果滿足以上5個條件,該兒童就被認為存在閱讀障礙。

以上介紹的是對有閱讀障礙的兒童正式分類的程式,除此之外,還有另一種情況,稱為非正式分類程式。當某兒童出現十分嚴重的問題必須做測試時,一系列非正式分類程式便開始了:通常是班主任與其他教師(包括學校心理輔導教師)、校長、兒童的父母或監護人等進行交談,共同探討幫助該兒童和當兒童難以管教時幫助的最好策略。測試成績出來以後,主要由學校的有關人員來決定應採取的措施。對測試的選擇和解釋,以及在數據報告的數量方面,通常會保持極大的靈活性。

四、閱讀障礙的矯治措施

對兒童閱讀障礙的矯治,國外理論界先後提出多種模式,我國研究者在吸收國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歸納總結出了兒童閱讀障礙矯治的五種模式,即行為干預模式,認知———行為干預模式,同伴指導模式,神經系統功能訓練和生化與藥物治療。

(一)行為干預模式

這是針對學習障礙問題較早形成的、也是較為完善的一種模式。行為干預模式以行為主義的基本原則為指導思想,認為個體的行為可以通過操縱環境或行為後果而加以改變。其中操縱環境的意義在於為特定行為的產生提供機會,而操縱行為後果則旨在改變某種行為在未來增加或減少的可能性。運用行為干預模式,首先需要對行為產生的前提與後果進行細緻的分析,這常常是以直接觀察為依據的;其次,在確定那些可能引起或強化我們所要克服的問題中,主試要創造出穩定的、結構化的干預環境;再次,干預的規則要明確一致,儘可能以肯定的形式出現,而不要以單一的禁止形式出現。另外,對閱讀障礙兒童所提的要求在一段時間內應少而明確,並保證隨時提醒的反饋。行為干預模式主要包括及時強化、代幣制、行為契約、冷板凳、反應代價等直接針對學習障礙兒童本身的行為矯治技術。除此之外,這些干預模式中還包括精神教學法、直接指導法和無誤過程法等針對教師的特殊教學技術,這些方法均基於教師的教學對兒童的巨大影響這一事實而設計的。以無誤過程法為例,該方法的基本假設是:如果可以恰當地安排教學進程,避免錯誤的發生,那么兒童的學習過程就會迅速而有效。其中的主要技術是“刺激形成”和“反應形成”。所謂“刺激形成”是指教師通過控制刺激的顯現來誘導兒童做出正確的反應。無誤過程法主要適用於兒童的識字和閱讀訓練。該教學法強調教師對教學過程的精心設計,以保證閱讀障礙兒童對每一步驟做出正確的反應。一旦兒童出現錯誤反應,教師則一方面忽略這些錯誤,避免指責兒童,另一方面返回前一步驟,對任務做進一步的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