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第五冊一單元作文:中學生學習策略研究的文獻綜述

近代以來科學史上不斷的演繹著分化和綜合。教育必須與社會發展的要求相適應,綜合時代決定了現代教育也必然朝著綜合化發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正是在這個大綜合時代背景下應運而生。

XX年6月,我國提出了相應的課程政策,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對部分中國小課程作了重大調整。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就是“改變課程結構過於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整體設定九年一貫的課程門類和課時比例,並設定綜合課程,以適應不同地區和學生髮展的需要,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選擇性”。這次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顯著變化是將一些原來的單科性課程整合為綜合課程。同時開設專門的綜合課程,如國小和初、高中都增加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打破學科界限,體現對知識的綜合套用的實踐性課程。

通過查閱1999、XX、XX年教育類核心期刊、有關教育論著、“綜合實踐活動”網頁,發現,1999年期刊、XX年期刊與綜合實踐活動相關的研究很少,直到XX年才出現一些。在我國僅有少部地區在進行“綜合實踐活動”和“研究性學習”的研究,而很少有人專門進行過有關“綜合實踐活動”策略、方法和模式的設計開發課題研究。從教育技術的視野研究“綜合實踐活動”並不多見。即使是專門闡述綜合實踐活動的書籍文章或者是研究報告也絕大多數是從教師的角度對綜合實踐活動的理論基礎以及其課程進行設計、開發、管理和評價方面進行研究。而從學生的角度,對長期處於傳統的分科教學環境下的學生應該如何去學習這門課程,以達到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目標卻沒有多少研究。為此,我們覺得進行綜合實踐活動的學習策略的研究非常必要。本文將結合中學生的個性特徵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特點以及學習策略的研究兩個方面對本課題進行闡述。

第一部分綜合實踐活動概述

一、綜合實踐活動的發展歷史

綜合實踐活動是綜合性課程的超越和發展。和一般事物發展順序一樣,綜合實踐活動或者說綜合性課程發展到現在經歷了萌芽、興起、發展三個階段。

追溯綜合實踐活動的歷史,可以從古代學校教育課程中尋到它的足跡。我國隋唐時期的《千字文》、宋代的《三字經》在一定意義上體現了綜合實踐活動的思想。在西方,以綜合性課程為主的教學狀況一直延續到文藝復興時期。

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前半葉,是綜合實踐活動或者說綜合性課程真正興起的時期,逐步形成了自身獨立的思想體系和實踐類型。在這一時期先後出現知識本位、兒童本位和社會本位三種不同的課程範式。主要影響人物有德國的赫爾巴特、齊勒,美國的杜威等等。

20世紀60年代以後,綜合實踐活動或者說綜合性課程進入了蓬勃發展的階段。在這一階段先後出現了多種綜合性課程的思想,如一體化課程、人本主義課程等等。主要影響人物有傑雷特福謝依等。

二、綜合實踐活動的理論基礎

㈠教育觀:從知識教育到生活教育的轉變

教育究竟是什麼,教育的價值意義究竟何在?“什麼是受過教育的人”?這是多年來教育理論家們爭論不休的理論難題。教育是一種與人的生命存在和生活方式密切相關的實際活動領域,教育的終極目的是為了使人作為個體存在和社會存在以合理的方式展開人生,體現人的生命和生活的意義,獲得個人的幸福。因此,教育必須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當前教育的弊端之一就在於教育與學生的現實生活和可能生活脫離。如果教育沒能作用於學生的生活方式,那么它就喪失了生活和生長的意義。從人的存在、人的生活角度看,教育是兒童通向可能生活的終結,因而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應成為一種生活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