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第五冊一單元作文:中學生學習策略研究的文獻綜述

2。基礎教育課程結構的邏輯組織

第一階段,國小1-3年級,以體驗性知識和生活性知識的學習為主。

第二階段,國小4年級-中學3年級,以主要表現為學問性知識學習,並逐漸出現反省性知識和自我知識。學生要通過邏輯性的思考探究活動,來實現法則概念和方法的習得。

第三階段,高中1年級-大學2年級,以自我知識和反省知識為主。在這一階段,學生作為面向內在知我得方面,開始關注自我的人生方向、職業選擇、適應性和能力等方面,關心自己與外在的不同。這一階段中,學校的教育課程應該以培養學生自立、內省能力為中心,教育課程的內容以選擇性為主,共同性知識作為必要的補充。

三、綜合實踐活動的特點和課程內容

㈠綜合性學習的定義

關於綜合性學習從它產生開始就有多種定義,發展到今天主要有以下幾個定義。

東北師範大學的熊梅博士,根據在日本的研究成果,對當代綜合性學習的基本內涵作如下的概括:綜合性學習作為一種相對獨立的課程組織形態,它是超越了傳統單一學科的界限而按照水平組織的原則,將人類社會的綜合性課題和學生關心的問題以單元的形式統整起來,通過學生主體的、創造性的問題解決學習過程,有機的將知識與經驗、理論與實際、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結合起來,以提高學生綜合性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知情意行和諧統一的發展。它強調從外在的內容性是轉化為內在實際的結果,實現從內容到形式、從手段到結果的統一。

華南師範大學教育技術研究所的徐曉東,給出這樣的定義:所謂綜合性學習是以“學會生存,學會學習”的結合為目標,以學習者的興趣與需要等內部動機為基礎,在課題學習中不受學科分類所束縛,通過調查、實踐、親身體驗、信息技術的套用等過程綜合性的運用各學科的知識和技能,開展問題解決能力的伸展,使學生的學習得到深化、擴展,創造與他人的協作化和共有化,實現學習者的生產學習。

日本“教育工學事典”將綜合性學習定義為:不做學科區分,對於主課題和子課題,學生進行體驗活動,以學生興趣、愛好為基礎進行問題解決和創造性的學習。

總結了以上各家的定義,我的認識是:綜合實踐活動是以學生興趣愛好以及學校和所在地區的實際情況為基礎,圍繞某一中心主題,有意識的運用兩門或兩門以上學科的知識觀和方法論,通過親身體驗和實踐活動,獲得學習效果的一種學習活動。它強調培養學生主體性地解決問題的資質和能力以及創造性、協作性地處理事物的態度,促進“生存發展能力”的形成。“生存發展能力”是綜合實踐活動發展的核心能力,它有三個要素:豐富、多樣、完整的人格,自學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共同生存發展的能力。

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則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自主進行的綜合實踐活動活動,是基於學生的經驗,密切聯繫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實際,體現對知識的綜合套用的實踐性課程。

㈡綜合實踐活動的特點

尋求教學組織活動的彈性化是綜合性學習的本質特點,它主要涉及到了學習環境(學習空間)、學習時間、學習組織、指導體制等一系列的問題。日本學者兒島邦宏具體概括了如下幾方面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