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名篇:酈道元

人物評傳

酈道元(?—527)字善長。范陽涿鹿(今河北涿鹿縣)人。北朝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仕途坎坷,終未能盡其才。他博覽奇書,幼時曾隨父親到山東訪求水道,後又遊歷秦嶺、淮河以北和長城以南廣大地區,考察河道溝渠,蒐集有關的風土民情、歷史故事、神話傳說,撰《水經注》四十卷。文筆雋永,描寫生動,既是一部內容豐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優美的山水散文匯集。可稱為我國遊記文學的開創者,對後世遊記散文的發展影響頗大。另著《本志》十三篇及《七聘》等文,已佚。

典籍要介

《水經注》

《水經注》是一部地理名著。共四十卷(原書於宋代已佚五卷,今天四十卷,乃經後人割裂改編而成)。是為魏晉時代無名氏所著《水經》一書所作的注釋。《水經》記載水道一百三十七條,每水各成一篇(今只存一百二十三篇)。酈道元親臨考察,廣泛吸取前人有關山川地理著作中的精華,對原書作了補充和發展,記述了大小一千餘條水道的源流經歷,沿岸的山川景物,地理情況,以及建置沿革、歷史事件、人物,甚至神話傳說,注文比原書文字多二十倍,自成一部巨著。其引用之書多至四百三十七種,還採錄了不少漢魏時的碑刻,所引書及碑刻今多不傳。文字凝鍊描寫細膩堪稱一部散文絕作。其藝術手法對後世影響極大。

蘇軾曾說:“今我樂何深,《水經》亦屢讀”(寄周安《孺茶詩》)。劉熙載在《藝概·文概》中也說:“酈道元敘山水,峻潔層深,奄有楚辭《山鬼》、《招隱士》勝境。柳柳州遊記,此其先導耶?”現有《四部叢刊》影印本,《四部備要》本。另有1955年文學古籍刊行社據《永樂大典》影印本,1958年商務印書館用《國學基本叢書》本紙型重印本。1955年科學出版社影印出版了《水經註疏》。

傳世名篇

江水(節選)

【題解】

本文節選自《水經注·江水》。主要描寫三峽中巫峽之風光——奔騰的江水,奇峻的山勢,以及峽中四時景物的變化。從四川巫山縣大溪口至湖北巴東縣官渡口為巫峽,又稱大峽,綿延40公里。

【原文】

江水又東,逕巫峽,杜宇所鑿以通江水也。郭仲產云:按《地理志》“巫山在縣西南”,而今縣東有巫山,將郡縣居治無恆故也。

江水歷峽,東逕新崩灘。此山漢和帝永元十二年崩,晉太元二年又崩。當崩之日,水逆流百餘里,湧起數十丈。今灘上有石,或圓如,簞簞,或方似笥,若此者甚眾,皆崩崖所隕,致怒湍流,故謂之新崩灘。其頹岩所余,比之諸嶺,尚為竦桀。

其下十餘里,有大巫山,非惟三峽所無,乃當抗峰岷峨,偕嶺衡疑。其翼附群山,並概青雲,更就霄漢辨其優劣耳。神孟塗所處。《山海經》曰:“夏後啟之臣孟塗,是司神於巴,巴人訟於孟塗之所,其衣有血者執之,是請生,居山上,在丹山西。”郭景純云:“丹山在丹陽,屬巴。”丹山西即巫山者也。又,帝女居焉,宋玉所謂天帝之季女,名曰瑤姬,未行而亡,封於巫山之台,精魂為草,實為靈芝。所謂巫山之女,高唐之姬,旦為行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台之下。旦早視之,果如其言。故為立廟,號“朝雲”焉。其間首尾一百六十里,謂之巫峽,蓋因山為名也。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岩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至於夏水襄陵,沿泝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淒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