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國小作文教學

石家莊精英外語國小李淑會語文教學重在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聽說是基礎,讀寫是目標,是根本。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是培養學生寫作能力的重要一環。語文老師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寫作樂趣,提高寫作能力。下面談一談我在國小作文教學中的做法:一、 巧引妙滲《語文教學大綱》中說:“國小生作文就是練習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內容或親身經歷的事情,用恰當的語言文字表達出來。”可國小低年級的學生自覺動腦、動手能力差,還不知道有意識地去看、去聽、去想,這就需要老師去引導,去滲透。引導學生積極地去觀察、分析周圍的人、事、物。結合實際教學中學生的知識反饋的情況,及時地適當地滲透一些新知識。比如:我在二年級教學以樹的名稱歸類識字這一課時,滲透了連句成段、連段成篇的知識。學完課中的字詞,我提出下列問題:“咱們這兒都有哪些樹?”“哪些樹最常見?”“那些常見的樹各是什麼樣?(乾、枝、花、果等怎樣?)“它們各自的生長特點怎樣?(什麼時間發芽、開花、結果……)”讓學生利用課餘時間去看、去想、去問、去聽,然後回到課堂上再說。沒想到,學生們說出了許多生動的句子,比如:“楊樹長著許多隻大眼睛,每天都在看著我們呢?”“楊花像一條條毛毛蟲,一撮一撮地掛在樹上。”“楊葉像五指併攏的手掌,片片向上。”……就這樣學生一一回答了上列問題。我聽後非常高興,又興奮地引導他們把這些問題連起來說一說。“剛才咱們說的話是介紹什麼的?”學生齊聲回答:“是介紹有關樹的知識。”抓住機會,興致勃勃地進行了小結:“同學們,你們真棒!你們已經會作文章了。剛才你們說的話就是一篇介紹樹的知識的好文章。回答前兩個問題的話是一個自然段,回答後兩個問題中每種樹的樣子、生長特點的話分別是一個自然段,把這些話連起來,就是一篇文章。這就是說,把幾個意思相關的句子按順序連起來就是一段話;把幾個意思相關的段按順序連起來就是一篇文章。你們寫作文時可不要忘記呀。”同學們個個點頭。二、 有話可寫有些學生非常怕寫作文,作文課時拿著筆冥思苦想一節課也寫不出幾個字。何故?生曰:“無話可寫。”針對這一情況,這就需要老師引導學生去捕捉寫作的素材。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捕捉材料則是寫好文章的重要一環。要引導學生去細緻地觀察生活、認識生活、分析生活,學會在生活中捕捉材料。如:(1)班會課是捕捉材料的一個視窗。老師批評了誰,表揚了誰,這些內容都可以以日記的形式寫成不同性質的文章。(2)每周一升旗時校長總結一周情況時所講的話要應注意聽講,講話的內容是小練筆的好素材。(3)家庭生活中的一些變化,如生活條件、人與人的關係發生變化等。(4)和周圍人交往時,對這些人的看法或從這些人口中了解到的一些事情,都是寫作的素材。(5)學了一篇文章後自己的感受以及想對主人公說的話等等。學生積累了大量寫作的材料之後,自然會有感而發,再加上適當的指導,學生就能寫出具有真情實感而不是空洞、無病呻吟的文章了。三、 起好題目一篇文章的題目起得好,會給文章大增光彩,就如一部電影劇名起得好,就能吸引觀眾,就能喧傳觀眾,就能給這齣劇目以強大的生命力,因此,命題是一門藝術。就拿2000年聯考的命題來說吧,作文給出的題材是“誠信”,許多考生就乾脆都以“誠信”作為了文章的題目,千篇一律,怎能引起考官興趣?而有些同學就在命題上下了功夫,如:“《7-1=0》、《誠信·人生》……”一看題目便讓人耳目一新。根據國小生理解能力差,想像力豐富的特點,作文時不僅要要求明確,還要留給學生充分發揮的餘地,讓學生自己為自己的文章起名字,有意識地去鍛鍊學生的命題能力。即在每節非命題作文時,抽出一定的時間,以小組為單位在班裡進行命題比賽。 “萬事開頭難”,構想一個拿著筆不知道寫什麼題目的學生,他怎么會寫出好的文章來呢?事實證明,只有名字起好了,學生才能由此而產生聯想,從而進入構思,寫出內容豐富,具有真情實感的文章來。毛澤東說過“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依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教師在作文教學中要通過自己的外因作用促使學生的內因發生變化。訓練學生獲得作文能力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奏效的,所以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要以學生為主體,紮實實的訓練中下功夫,逐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