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作文教學摭談

《新課程標準》關於作文方面的修訂,一是提法的改變,把中高年級的“作文”改稱為“習作”,旨在進一步明確國小作文的性質是練筆,即“把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像寫出來。”二是由淡化文體的要求,《新課程標準》高年級作文的提法是“能寫簡單的紀實作文和想像作文,能寫讀書筆記和常用的套用文等。”在表達上沒有明確提出“有中心”的要求,條理方面由“有條理”降低為“有一定的條理”。這樣做,旨在減少學生在作文上的壓力,能無拘無束地把自己的所見所思所感真實地寫出來。下面筆者就談談如何依據“新標準“進行高年級的作文教學的幾點思考: 一、 培養閱讀積累語言的習慣 大量的閱讀和擴大語言積累在提高學生語言能力方面的作用,在語文教改實驗中已有定論,它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有效的途徑。新課程標準對課外閱讀量和背誦量作了具體的規定:課外閱讀六年制不少於150萬字;背誦優秀詩文不少於150篇(含課文)。我認為,在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的同時,尤其重要的是應配備充足的課外閱讀書籍報刊,要跟上指導檢查。要搞好“班級圖書角”這個博覽天地,對於農村國小生來說,手頭擁有課外書籍與要求甚遠,因此,作為語文老師,應想盡一切辦法,配備充足的圖書。如古今中外文學名著,優秀少兒讀物,其它人文科學讀物,科技讀物也應占一定的比例。其次,培養學生在閱讀中積累的習慣。比如採用摘錄、剪報或運用電腦等方式收集、積累信息資料,養成及時記錄、寫出感受的好習慣。再者,一定要定期的指導檢查,定時進行讀書心得交流,這樣才能落到實處,避免流於形式。 二、 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 記實作文的源泉來自於生活。因此,應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調動學生觀察、實踐、練筆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中掘流。首先,引導學生觀察身邊的人、事、物,觀察自然與社會。在農村從事國小教育的老師,要因地制宜,引導學生走進農村生活,了解農村的風俗人情、社會風貌,去目睹春耕秋收的場景,去體會“鋤禾日當午——粒粒皆辛苦”含義,從而使學生幼小的心靈萌生自然真實、樸素美好的情感。引導學生觀察美好的自然景觀,如日升日落、山河湖泊、田野村莊、孩童捕蝶、群鴨戲水等。這樣學生讓在真實生活中感受,並把它們引進課堂,使之躍然紙上。其次是引導學生實踐,家務農活、手工製作,自然課的各種實驗都要指導學生親身參與實踐,學生在實踐中有所感、有所悟。只有積累豐富的感性材料,學生才有話可寫,有真實的見聞,才能寫出富有真情實感的文章。 三、 堅持開展語文實踐活動 語言實踐活動能豐富學生寫作素材的積累,提高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從學生的實踐出發,讓學生堅持收看“新聞聯播”節目,每周摘抄3條新聞標題及主要內容,堅持寫周記,記敘自己真實見聞感受;以學習小組為單位,每學期辦4期手抄報;讓學生每學期種植一種植物,並寫一篇說明實驗過程、結果和體會的短文;根據個人興趣特長,每學期參加一次講故事、朗誦、書寫等語文競賽活動。這樣,通過各種形式實踐活動,加強了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的聯繫,以及學科間的融合,體現了“大語文”的教學觀,豐富學生的寫作素材。 四、 注重培養學生個性化作文 長期以來,作文教學過分強調共性,忽略學生的差異,拘泥於“教師命題,學生作文”或“統一內容、要求,指導成文”等僵化的模式。結果,學生作文千人一面,缺乏個性的張揚,更缺乏創造性思維火花的閃現。記得習作《一個值得敬佩的人》時,全班近一半的同學描寫清潔工人大清早清掃街道,他們的奉獻精神值得敬佩。我們知道,作文是個性化的產物。“文如其人,言為心聲”,不同的人,即使對同一事物感受也不盡相同,寫作也應各具特色。北師大教授劉錫慶說得好:“我看作文教學‘目的’在於解放人,解放人的精神和心靈,把寫作主體潛在的想像力、創造力既鮮活而強悍的‘生命力’都盡懷地釋放出來。”要讓學生情感釋放出來,首先必須尊重學生的個性,任何強求都會影響到“盡情釋放”的效果。如讓學生寫《——我想對您說》,大部分學生都是想對老師說:“老師,您辛苦了,我們將努力學習,用優秀的成績來報答您。”可有這樣的一位同學,他說:“老師,借這次習作的機會說幾句平時不敢說的心裡話。教師,我們都是農村的孩子,回家除了溫習功課,我們還要做許多家務活。您布置的作業太多了,我們課餘時間忙於機械練習,根本沒有時間去閱讀課外書籍,更不說去發明創造了……老師,我懷疑您有沒有過快樂的童年?”這篇作文充分展示了學生的個性,寫出了真情實感,令我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就時常提醒自己要尊重學生的個性,讓學生學得主動,敢於在寫作中思考,發現自我和展示自我,寫出富有個性的文章。 總之,國小作文教學要勇於探索新途徑、新方法。正確引導學生關注生活,感悟生活。盡最大的可能激發學生的閱讀積累的興趣,鼓勵學生自由表達,敢於表達真情實感,敢於寫出個性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