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中感受,在開放中生成

在經歷中感受,在開放中生成--------作文教學日記江蘇省金壇市洮西中心國小 呂偉忠 213233關鍵字:經歷、感受、開放、生成內容摘要:作文教學中如何解決“寫什麼”、“怎樣寫”,“怎樣指導”,一直以來是困擾一線教師的一大難題。《語文新課程》指出:學生是作文的主體,學生對作文有自己的看法和要求,要依據學生的習作心理,讓學生進行自主作文,把作文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要充分重視為學生提供生動、活潑地習作情境。由此,生成性作文被提了出來。本文以日記的形式記載了作者親自指導學生生成性作文的感過程與體會。 近來,閱讀了許多作文教改方面的文章,這些文章的許多觀點在我頭腦中不斷地呈現,引發了我對作文教學的反思,反思之餘常有種躍躍欲試的衝動。於是在我的教學日記中就記載下這一段對作文教學的思考與探索。3月13日晴今天下午是作文課,上課前我照例翻開備課本。一種莫名的擔心湧上心頭,這種擔心一方面來自於作文備課中程式化、知識化的東西較多;另一方面是源自於每次作文時學生哪種無奈的表情。如果今天的作文還是照原來的樣式去上,效果肯定是顯然的。我苦苦思索著改進教學的方法,然而終究不得法。上課的鈴聲響起,我帶著思索走進了課堂。面對學生的目光和從窗外射進的幾縷明媚的陽光,我的心情也隨之明快了許多。於是,我便和他們聊了起來:“同學們,春天到了,草兒綠了,花兒開了。在這風和日麗的天氣里,你最想做的是什麼?”接著我的話題,他們抒發了各自的想法:“我想躺在綠綠的草地上美美地睡上一覺。”;“我想親身感受一下美麗的春天。”;“我想去長盪湖邊看看哪翠綠的蘆葦。”;“我想乘著和煦的春風去遊玩一番。”;“我想擁抱一下春天。”一番談話,能引出他們如此的興趣,不由得讓我想起新課程中一段話:“教師在教學教程中應與學生積極互動,共同發展……注重培養學生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要關注學生的心理需求,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習體驗環境。”我靈感頓生,何不以他們的需求作為本次作文的內容。於是,我迫不急待地說:“同學們,你們想玩嗎?”他們的回答異常地響亮“想!”“喲,這么多同學都想出去玩,那我們到哪兒去玩呢?”“到長盪湖邊!”“去田野!”“去我們光榮!”大家眾說紛紜,“同學們要去的地方可真不少,可我今天只能帶大家去一處地方,下面請你說說你為什麼想去那個地方?哪兒有什麼值得大家觀賞的?想好了,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哪位同學寫得最好,最吸引大家去,我們就採納他的建議,就去哪兒,你想爭取自己想去的地方嗎?那就去努力吧!”學生開始想像自己想去的地方,那神情是那么專注,叫我好感動。隨著“沙沙”的聲音,不久學生便興奮地舉起他們的小手,迫不及待地交流起自己的觀點。最後,在學生們的共同評判中,一致認為丁玲同學表達得最有道理,同意去她介紹的地方——長盪湖。第二節課,我便帶著學生直奔長盪湖。那兒不僅有枯草、黃葉、蘆葦,更有碧波蕩漾的湖水,綠意濃濃的莊稼,蔥蘢蒼翠,沒有絲毫的淒涼之感。孩子們一到湖堤上,就在堤旁跌打滾爬,好不開心。玩累了,他們才去留心觀察湖邊的景物。這個說:“長盪湖真美!”,那個說:“長盪湖真大!”。此時我趁機引導他們觀察寫作。3月18日 陰有小雨今天的天氣雖然不太好,但我心情卻特別地好。原先看學生的作文是越看越煩躁,然而現在卻絲毫沒有這樣的感覺。連續看了兩組作文,仍沒有要休息一下的意識。心中有一種難以言狀的感受,常不時地為學生的一篇篇作文叫好。難道是學生變了,還是……?我深深地陶醉於學生的一篇篇作文之中,以至於他們所描寫的精彩片斷現在還歷歷在目: A、太陽公公漸漸西去,七彩的晚霞為他送行,此時湖水鍍上了一層金色。忽然,幾個耀眼的小紅點映入我的眼帘。走近一看,原來是湖邊綠葉叢中幾朵含苞欲放的小紅花,花蕾十分飽滿,仿佛再有一夜春風,她就可以綻開紅紅的臉蛋了,近處幾株迎春花爭相怒放,開滿枝頭。幾隻小燕子自由自在地從花旁飛過。面對此情此景我真想吟誦一句詩:“湖光山色兩相合,燕兒花兒兩隨和”。B、遠望長盪湖就像是一位少女的一條長長的披肩,在風中不停地飄舞著,讓人產生許多遐想;近看長盪湖就像是一位溫柔的母親,正用自己的甜美的乳汁哺育著她身旁的山脈。C、站在湖堤上望著周圍家鄉的大棚,它們就像是一個個蘑菇,均勻地種植在田野里;傍晚時分,農民們一個個進入大棚為各種蔬菜施肥,此時的一個個大棚就像是蒙古人民的蒙古包,與周圍的湖光、山色和諧地融合在一起,別有一番景致。D、一到湖堤邊,我就像一隻自由的小鳥,在柳樹下穿梭,在菜花間飛舞。我興奮!我快樂!此時,我好像已完全融入了自然。我想親吻一下那低垂的柳條,嘗一下那甘甜的湖水,摘一棵野花戴在頭上。我陶醉了,最後我竟然躺在堤旁的草地上美美地享受那泥土的芬芳。面對這一篇篇習作,難道是學生變了,還是……?我不得不從我的教學意識入手思考:由於習作前我沒有進行瑣細的寫作知識傳授和所謂的“指導”,而是把寫作的自主權交給了學生,所以學生才構思各異;另外,學生親自體驗了生活,才有了這些“獨特而又真切的感受”。如果學生沒有深刻的體驗,如果學生不是用心觀察,專心習作,就不會寫出這樣迥然不同的文章。學生並沒有改變,或許是我潛意識中即興生成的一種教學起到了作用吧! 3月19日 陰轉晴作文評析時間到了,我捧著精心挑選的幾篇佳作,急切地想把這幾篇作文給大家讀一讀。然而,一走進教室,望著他們那期待的眼神,又一次打破了原先的計畫。“沒有最好,只有更好!”這不是這次作文的真實寫照嗎?我試圖將每個同學的作文都讀過來,每讀一個學生的作文,一個期待的眼神變為喜悅的眼神,笑容洋溢在臉上,在期待中,鈴聲再次響起,然而學生卻意猶未盡,他們沉浸在一篇篇作文所描繪的美麗情境中,竟然沒有一個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是我的朗讀打動了他們,還是學生習作所描寫的美麗情境?是語言本身的魅力,還是他們仍暢遊在自己遊玩的地方餘興未盡呢?我不得而知!看著離下課的時間越來越近,看來所有同學的作文是很難一一讀完,於是,我說:“時間不容老師把每一篇作文都讀完,但我又不忍心就此打住,老師想徵求大家的意見是繼續讀下去,還是老師再從沒有讀過的文章中選讀幾篇呢?”此時,一部分同學說從未讀的文章中挑選幾篇讀一讀;另一部分還是堅持應該繼續將所有同學的文章都讀下去。最後,我只好採用舉手表決的方式來決定。意想不到的是堅持讀下去的同學居然比要求選幾篇的同學多,我只好拿起作文本又一次地讀了起來……3月22日 晴這幾天,我一直在思考著這樣一個問題:以前有些同學就害怕老師讀到他們的文章,今天為什麼卻堅持每個同學的文章都讀完呢?是他們好表現?不,絕對不是!哪是什麼?這次作文的經過又在我眼前清晰地閃現,讓我又平添了許多理性的思索:學生在封閉的狀態中,思維是很難被激活的,語言表達的願望也是最低落地。學生需要置身於開放的情境中,才能產生表達的願望。這種開放的情境又必須是隨機的,不能事先加以預設,預設的情境只能調動學生一時的激情,無法贏得學生持久地關注。教學中,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開放性地從學生中生成習作的情境,讓學生經歷一個作文情境的過程,這樣的教學才是理想的作文教學之路。經歷這次作文,使我不得不思考自己原先作文中一些比較僵化的做法:依據教材編排的體系實施封閉式的作文教學,沒有對作文教學體系做出科學的探究,將這些作文體系要求融合到學生自發生成的情境中,讓學生經歷一個完整的作文過程,所以,學生作文才提不起興趣,寫不出一些具有童貞、童趣、童心的作文。 生成性課堂教學是目前課堂教學中探討的主要話題之一。只有在課堂中生成的東西才是最鮮活的課堂教學資源。教師只有充分把握、挖掘好這種課堂教學資源,才能使課堂充滿活力。掩卷沉思,我心依舊。這幾篇作文教學日記記載了我對作文課堂中生成性教學資源的理解與體會,這一次實踐讓我嘗到教改的甜頭:學生作文的恐懼感在逐漸削弱,學生表達的欲望在逐漸增強。這足以讓我堅信生成性作文課堂教學將是我永遠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