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講:作文講評的心理問題

甲:講評是作文教學過程中的一個極其重要的環節。它是根據作文教學的要求,對綜合批改中發現的學生作文的優缺點,進行分析和評論。在講評中,要使學生知道好在哪裡,錯在哪裡;為什麼好,為什麼錯;怎樣改進,如何提高,從中明確進一步提高作文水平的目標。在作文教學的全過程中,講評具有承前啟後的作用。它既是前一次作文的總結,又是後一次作文的指導。廣大教師在作文教學中一般都很重視講評。為了進行深人的探討,今天,我們集中討論一下——作文講評的一些心理問題。

(一)從學習動機品質看作文講評

甲:作文講評對於學生來說,是一個多種心理因素參與的複雜的過程。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探討。

從學習動機品質來說,講評的過程是一個不斷調動學生作文積極性,不斷提高學生作文動機品質的過程。

乙:如何激發學生的作文動機,一直是廣大語文教師所關心。所研究的課題。在前些時候,我們已作了專題討論。袁老師,今天我們是不是聯繫作文講評再來具體談談。

甲:好啊!

先說說什麼是動機。動機是激勵人們行動的原因。它是學習過程中一個重要變數,是一個很有效能的因素。

心理學研究表明:在學校情境中,促使學生把自己的行為指向學習的需要和動機,至少包括三個方面的內驅力決定成分,也就是認知內驅力、自我提高內驅力和附屬內驅力。

乙:所謂認知內驅力,實質上是一種要求了解和理解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識的需要以及系統地闡述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需要。

甲:學生通過作文講評,對於作文,他不斷獲得新的知識,不斷獲得成功的經驗。當然,有時也會遇到失敗的教訓。而這種新的認識、新的經驗和教訓則又會使他期望在下一次的作文中獲得進一步的滿足。顯然,這種期望,這種滿足感就成了他們寫好作文的一種重要的、穩定的推動力。

乙:心理學指出,這種動機是極為可貴的。它的可貴之處,是因為它指向作文本身。為了寫好作文,獲得滿足的這種動機,是由作文本身提供的。所以,這種動機又稱為內部動機。

甲:當前教育心理學家們越來越重視這種內部動機的作用,越來越強調這種以“了解和理解”激發進一步學習的動機的價值。

聯繫到作文教學來說,我們在作文講評時,應該重視和強調對學生作文的評析,激發學生進一步寫好作文的動機,讓學生不斷對作文活動本身產生興趣,讓作文本身的興趣成為學生寫好作文的“最好的老師”。

乙:袁老師,你剛才提到了“自我提高的內驅力”。什麼是“自我提高的內驅力”呢?我們再就這個問題談談吧。

甲:好。自我提高的內驅力,就其實質來說,是指個體的那種因自己的勝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贏得相應地位的需要。

聯繫作文講評來說,學生通過對自己和同學們作文的評析,不斷地理解作文的意義,逐步懂得作文對於自己今後學習以至今後從事工作的意義。因而對於作文,就會產生一種動力,這種動力就會不斷地推動著他去努力寫好每一次作文。

在這裡,教師恰當的肯定,鼓勵,善於巧妙地幫助兒童發現自己作文中的成功和進步,都能滿足學生這種成就動機中自我提高的需要。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學習成績的取得,乃是學生產生克服困難的動力和求知興趣的源泉。隨著成績的不斷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也就越來越高,興趣也會越來越濃。因此,無論學生對學習多么冷淡,甚至毫無興趣,蘇霍姆林斯基總是讓他們以取得成績入手,開始取得小成績,然後取得大成績,讓他們逐步發現自己的成績,從而逐步培養、激發他們對學習的興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乙:袁老師,你剛才還談到“附屬內驅力”,心理學指出,那是指一個人為了獲得或保持長者們——譬如家長。老師的讚許或認可而表現出來的那種把工作做好的需要。是這個意思吧?

甲:是的。尤其是我們教師,在國小生的心目中是權威的評論家,學生動筆作文時就對教師有所期待,期望能得到教師的肯定性的評價。如果,我們的作文評講能使學生不斷地得到老師以至於同學的熱情洋溢的讚許,這種讚許也會成為他們寫好作文的需要。

我記得,有一位文學期刊的編輯,在談自己是怎樣愛上寫作,走上文學創作道路時,他非常感謝國小老師對他的教育。他說:“一次老師在講評作文時,表揚了我的作文。文章怎樣開的頭,如何結的尾,我已記不清了。但是真切地留在記憶深處的是老師的聲音。正是老師的聲音,飽含著激情,充滿著希望,把我的心打動了。”

乙:我聽過蔡燕老師執教的一堂作文講評課。在那節課上,我感到蔡老師就能注意根據兒童的心理特點,著力激發學生的作文動機。

教學片斷一

乙:在這節課上,蔡燕老師以飽含激情的語言,從不同角度給學生以充分的肯定。學生從老師的講析中,不但因獲得讚許而受到鼓舞,而且會深深地感受到自己的作文所產生的感人的力量。正是這種力量,使老師為之感動、為之欣喜,從而真切地領悟到作文的作用與意義。這樣的講評也就必然使他們對作文產生興趣,期望在下次作文中獲得新的成功和進一步的滿足。

甲:蔡燕老師能注意抓住三種內驅力成分,努力激發學生寫好作文的動機,這樣的課確能給人以啟發。

在作文講評課上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教師一定要面向全班每一個學生。尤其要去努力發現作文寫得差的學生的優點和進步,熱情地表揚他們。要知道,作文差的學生,也非常希望自己的作文能受到老師的肯定和表揚。可是,我們有些教師,卻很少這樣做,因此,造成這些學生對講評表揚的失望。這是挫傷這部分學生作文積極性的一個重要的原因。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成就動機中表現出來的認知內驅力、自我提高內驅力與附屬內驅力這三個組成部分的比重,常常隨著年齡和學習因素而變化。我們應努力掌握這種變化規律,通過作文講評課,不斷提高學生作文動機品質。

(二)從認知心理過程看作文講評

甲:作文講評過程,從認識的心理過程說,是一個不斷提高作文思維能力的過程。讓我們以林力平老師執教的一節作文講評課為例,具體剖析一下講評作文的過程吧。

教學片斷二

乙:從林老師這節課上,我們不難看出,講評作文的過程,正如學生動筆寫作和自改作文的過程一樣:除了感知、回憶以外,還得進行分析和綜合。也就是在了解文章整體內容的基礎上,把文章分解成各個部分,進而分析它們之間的邏輯關係是否嚴密,再把文章各個部分聯繫起來,使之成為一個整體,進而檢驗文章的中心是否明確。

甲:從林老師的這節課上還可以看到,講評作文,學生就得進行比較:可能作縱向比較,即拿自己寫的作文與自己過去寫的作文進行比較;也可能作橫向比較,也就是拿自己的作文與同學的作文進行比較,拿自己的作文與課本中學過的文章、課外閱讀中讀過的文章進行比較。

在講評的過程中。學生往往還要進行抽象概括:學生在同類作文作比較的過程中,同時貫穿著抽象概括的思維活動。比如,要分析同一類作文是否表現了事物的外部特徵或本質特點。在一些高年級的講評課上,還往往要用同一個中心思想去分析同一類作文。實際上,就是一個不斷進行抽象概括的思維過程。

乙:拿這一節課來說,林力平老師先以一篇作文為典型,通過評析,抽象概括出“表現事物特點”的寫作的基本規律和方法。接著引導學生以這個規律和方法去分析其他具體文章,而後再修改自己的文章。這就使學生在抽象概括以後又經歷了一個具體化的過程。

甲:不錯。所謂具體化,就是指把從客觀事物中抽象概括獲得的知識運用於具體對象或個別場合的思維過程。林力平老師引導學生經歷的這個具體化的過程,就是學生把學得的知識與自己的寫作實踐相結合的過程。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作文講評是一種用寫作訓練要求檢驗寫作實踐的思維活動。講評的過程是一個思維深化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品質也時刻在經受著鍛鍊。譬如,能不能全面地評析一篇文章;善不善於深入鑽研,抓住文章的中心;善不善於獨立思考、分辨是非……都無不體現了學生思維的廣闊性、深刻性、獨立性、批判性等等品質。

乙:這就是說,講評作文的過程,就是提高思維能力、鍛鍊思維品質的過程。而思維能力和品質的提高則正是提高作文能力的核心內容。

甲:寧老師說得對。正因為這樣,所以我們語文教師一定要認真研究兒童的認識心理過程和思維發展規律,上好作文講評課,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三)從兒童言語發展的規津春作文講評

甲:從兒童言語發展的規律說,講評的過程是一個不斷發展言語意識的過程。

學生言語發展的心理過程表明:兒童作文能力的發展與兒童內部言語的發展,特別是與言語意識的發展有密切的關係。

所謂言語意識,是指對言語本身進行綜合分析活動。

學生在作文之前,預先考慮到作文的組織結構。在作文過程中,又要時時考慮如何遣詞造句。而這一切都要求有內部言語的積極參加,都要求有一定的言語意識的發展作為基礎。

聯繫到作文講評課來說,我們的作文訓練是有目的有計畫地進行的。每次作文,教師總是要根據大綱的規定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提出具體的要求。對於學生來說,要自覺地貫徹這些要求,不是輕而易舉的。他們往往拿起筆來只顧寫,而顧不上老師提出的具體訓練要求。因而作文完成後,自己的作文在貫徹要求方面做得怎么樣,心中常常是無數的。只有通過有目的地評析同學的作文,有目的地審查自己的作文,才能不斷地加強這種言語的意識感。

乙:這就是說,只有通過評析別人和自己的文章,才能認識自己的文章,從而不斷地提高作文水平。

甲:對,是這個意思。根據這一規律,在講評課上,教師就應想方設法,組織好講評的材料,安排好講評的過程,注意引導學生在分析中增進言語的意識性。

乙:我想起了郭夢琪老師的一節作文講評課,她在這方面設計得就頗有特色。

教學片斷三

甲:寧老師,您介紹的這節課確能說明問題。

在這節課上,小郭老師對選作講評範例的學生作文熱情讚許卻又引而不發,這就激起了廣大學生想見識見識、比試比試的欲望;緊接著,她安排學生課堂表演,再現典型範例中所描述的情境,引導全體學生觀察、作文;然後,在全體學生通過觀察作文實踐獲得感受的基礎上,再欣賞、評析那篇被選作講評範例的好文章。

可以想見,學生在欣賞評析的過程中,必然將這篇範文與剛才目睹的表演,與老師選讀的第二篇例文,與自己寫的作文進行對照、分析。在這觀察、寫作、對照、分析的過程中,他們的言語意識感,作文思維能力和動機品質都得到了加強和提高。

(四)從教育社會心理學角度春作文講評

甲:講評作文的過程,如果從教育社會心理學的角度說,又是一個不斷提高寫作效率的過程。

社會心理學研究群體、集體的心理活動的表現。作文講評是在課堂的集體中進行的,在講評的過程中,師生之間、同學之間,必然發生多方面的作用和影響。教育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把這種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影響的現象稱為課堂集體的動力。在作文講評中,這種作用和影響的過程就是不斷提高寫作效率的過程。

乙:在這一方面,大家都知道,與作文關係最密切,又是最活躍的因素主要有“競爭與合作”、“模仿與創造”。

甲:我們就先談談“競爭與合作”吧。

在講評課上,競爭與合作是辯證統一的。

競爭,通常是一種激發自我提高的動機形式。在講評課上,教師總要肯定成績、提出問題。表揚進步、批評落後。同時,為了說明問題,常常還要列舉好的或差的典型的事例。有時要印發一些作文,有時要把全班學生作文張貼出來。由於學生具有一種向上心。好勝心,他們為了爭取夥伴們的讚許,在集體中獲得威望,而與別人競爭。這種競爭心理,就會推動他們努力貫徹教師關於作文的要求,努力克服自己作文中的不足之處。

合作,則是一種集體的活動。在集體的評析中,有時甚至發生激烈的爭論,互相幫助,互相啟發。集體的智慧總是要勝過個人的智慧。我們認為,在集體評析的過程中,只要教師善於引導,學生由於表現欲的驅使,會爭著發言,在合作中競爭,在競爭中合作。

寧老師,您還記得前兩天蔡燕老師執教的另一堂講評課嗎?

乙:記得,記得!蔡燕老師常常巧妙地把作文教學與班隊活動緊緊地聯繫起來。前幾天,她以《今年我們十歲了》為題,組織了一次中隊會,為全班同學集體過生日。隊會後,為了鞏固、發展教學效果並訓練觀察。思維、表達,她安排了一次習作訓練。她對這次習作的講評,可以說是別具一格的。

教學片斷四

乙:蔡老師在引導學生講評時,非常重視抓住競爭與合作這兩個因素。教師自己講的少而鼓勵學生開動腦筋、各抒己見,勇於爭論;又引導學生傾聽別人的發言,學人之長,補己之短,相互幫助,合作前進。這就較好地激發了課堂集體的動力,對提高學生的寫作效率是有積極意義的。

甲:我們再來談談“模仿和創造”吧。

模仿,指的是自覺或不自覺地摹擬一個榜樣的行為。    講評過程中,模仿作為一種民眾性的社會。動理現象,往往以這種或那種方式折射於學生集體的關係之中。

乙:這就是說,隨著講評的過程,學生的模仿,可能是不完全自覺或者是完全不自覺的。比如,林力平老師用投影方式出示一篇寫得比較好的作文,郭夢供老師在講評時先引而不發的那篇文章,蔡燕老師列舉的那些寫得較精彩的片斷,具體評析、欣賞時,學生就會產生一種羨慕之心,就會自覺不自覺地以其為榜樣,吸收其中對自己需要的東西。

甲:是的,心理學家皮亞傑說過,“模仿能產生表象,因而從任何外部動作中分離出來,有利於保持動作的內部輪廓,成為日後形成思維的準備”。由此可見,學生通過模範例文就能逐步在頭腦中形成一種“內部輪廓”,從而為今後的作文提供某種“範式”。因此,可以說,“模仿”是一位無形的老師。在講評課上,教師充分利用範文的榜樣作用,是符合併能滿足學生模仿心理需要的。

乙:模仿和創造之間並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學習過程中,學生互相影響的一個重要作用,是促進學生智力、創造性的發展。在講評作文的過程中,同一篇文章,同一個片段,不同智力背景,不同寫作水平的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發表意見,展開爭論,就可以活躍思維、開拓思路,從而激發作文中的創造因素。

教學實踐證明,作文講評過程中萌發的思維創造性,必然引發作文的創造性,而這種創造性正是醫治學生作文千篇一律,克服生搬硬套的最好藥方。

甲:作文講評對於學生來說,是一個多種因素參與的複雜的過程。這幾次,我們從學習動機品質,認識心理過程,言語發展規律和社會心理學的角度進行了粗淺的探討。為了順應學生作文講評的心理規律,我們必須努力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使之“順水推舟”。

這幾次,我們以林力平、蔡燕、郭夢琪三位老師執教的幾節課為例,談到了講評課中應注意的一些問題,都很重要。此外,由於學生作文後急切地關心自己的學習成果,我們必須及時組織講評。時間拖長了,學生的期望感淡薄以致消失了,效果就要打折扣。

乙:還有,在講評課上,我們一定要慎重地使用表揚與批評的手段,使用評分的手段,要顧及到全班不同層次的學生,注意藝術,切忌極端。講評的範文一定要認真選好,要充分發揮範文的作用。

甲:凡此等等都很重要。只要我們努力探索講評課的心理規律,依規律實踐,我們就一定能充分發揮作文講評的作用,促進作文質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