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講:兒童作文心理與作文命題

乙:許多年來,人們對命題作文的議論頗多。有的人認為命題作文脫離學生的實際,束縛學生的思維,國小生習作不宜提倡命題作文;也有人說,命題作文符合國小生的心理特點,對調動學生作文的積極性,提高作文能力有著其獨具的特點和作用。老師們都很關心這個問題,今天,我們就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談談吧。

甲:自古至今,命題作文可以說是源遠流長,影響深廣。從古代的科舉考試到當今的聯考、中考制度,雖然考試的目的、內容和方法迥然不同,但是“命題作文”這一點仍然沒有改變。就中國小作文教學來說,“命題作文”仍然是被普遍採用的重要訓練形式。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有利有弊的。命題作文也是如此,有長處也有短處。從心理學的角度去分析命題作文對訓練學生的作文能力有著怎樣的積極意義和存在著哪些弊端,對正確地認識命題作文、從而改革作文教學、提高質量,是有實際意義的。

乙:您說得對。對任何事物都不能用靜止的絕對的眼光去看待,對命題作文同樣也應該如此。作為一種傳統的作文訓練方式,它經歷了漫長時期的歷史考驗,今天看來,它的流弊不少,但其中積極因素也很多。我國古代許多文章大家,都受過命題作文的嚴格訓練。歷史上不少名篇,也是命題作文的產物。譬如司馬相如的《長門賦》是由陳皇后命題的;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是股子京命題的。這些文章都是他人命題,因題而作,受命而作的,但表達的都是作者的真情實感。從古代私塾的個別教授到學校教育的班級

授課制,課堂教學、“命題作文”方式一直得到普遍採用而又經久不衰。這說明,它具有一定的生命力,有著心理基礎。

(一)命題作文的心理基礎

甲:命題作文的心理基礎是什麼呢?

我們知道,命題作文是以“他人出題、依題作文、受命作文”為特點的。在中國小,一般是教師出題目,學生依題目作文。這樣的訓練方式與國小生的心理特點在許多方面是相適應的。首先,從國小生的生理、心理發展特點的整體看,他們在行動上尚未能完全控制和監督自己,他們的認識能力處於稚嫩狀態,他們剛剛跨出作文訓練之門。在這種情況下,作文訓練就需要有一定的辦法來控制他們。而命題作文目標明確,除一些教師盲目命題,脫離學生實際,使學生望題興嘆,無從下筆以外,良好的命題作文要求學生寫什麼,運用什麼方法等等,其目標是很明確的。這樣,命題作文就成了控制學生作文訓練的一個比較有效的辦法。

乙:關於這一點,葉聖陶先生在《論寫作教學》中曾說過:“……惟恐學生有所積蓄而懶得發表,或打算發表而懶得在技術上用工夫,致與養成兩種習慣的目的相違反,於是定期命題作文。”在這裡,葉老以簡潔的語言中肯地論述了命題作文的心理學根據。

甲:其次,從激發學生作文的動因看,命題作文有一種使命感、責任感,可以調動學生積極性,為完成規定的作文訓練任務,努力克服惰性。往往作文題目出來之後,學生的思想情緒為之一振,注意力特別集中,意志也將會在完成作文的過程中得到鍛鍊。這對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是很有幫助的。

再則,以促進兒童思維發展看,命題作文可以幫助學生集中思緒,啟發學生展開思路,引導學生圍繞題目的要求去思考表達。特別是國小生,分析思維還不發達,如果作文沒有題目,叫他自由作文,不少人往往會不知寫什麼才好,就會如大海撈針,理不出一個頭緒來。然而,一個好的作文題可能一下子就把學生記憶庫房裡的表象激活起來並有機地集中起來。這樣,學生的思維積極性就被調動起來了。

乙:我們如果從課堂教學方式和班級授課制的組織形式來看,命題作文,教師一般是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結合閱讀教學,按教學計畫進行安排的。因此,訓練的計畫性較強,比較適合於統一要求的集體教學,有利於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作文能力。

甲:正因為有上述的種種原因,命題作文過去、現在都對兒童習作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但是,既然是他人命題,就很難完全符合作文者的實際。再則,命題作文有限定性的要求,因而在某種程度上會束縛學生的思維。還有,命題作文一般對審題、立意、布局謀篇等都有一個統一的要求,如果指導不當,違反了命題作文的心理學要求,往往會造成學生作文時的心理障礙,限制了他們的才思。

乙:正是出於這樣的原因,所以,作文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改革命題作文,要有效地發揮命題作文的積極作用,對其弊端則要根據國小生作文的心理過程和心理特徵進行認真研究並加以解決。

關於作文的心理過程,前幾講中,我們已談過了,為了這次討論的方便,袁老師,您是不是就這一方面,再作些分析。

(二)兒童作文的心理過程和狀態

甲:好啊,兒童作文的心理過程是什麼呢?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文章是客觀事物的反映,而這種反映是以人的心理為中介的。人的寫作活動是一系列遞次反映的心理過程——客觀現實的眾多信息通過人的種種感官,傳人中樞神經系統,引起感知,被“貯藏”於記憶的“庫房”里;一旦受到某種誘因的觸發,記憶“庫房”中貯存的一些信息就會在大腦皮層上一一復呈出來;這些復呈的信息與剛剛輸入的信息放在一起,經過加工、整理就形成了思維的內容;思維的結果因某種需要用語音表達出來,就成為口頭語言,用文字寫出來就成了文章。

乙:簡言之,作文活動,包括了從感知到記憶、想像,以表象的復呈到分析、綜合、抽象、概括,以內部言語、表象外化為口頭言語或書面言語的一系列十分複雜的心理過程。

甲:可以這樣歸納,從這一過程中,我們看到,兒童作文時所直接面對的已不是客觀世界的實體,而是自己的心理——客觀現實在頭腦中的反映,主要是內心世界的種種記憶表象。

乙:這就是說/己憶力越強,記憶庫房中貯存的信息越多,表象越鮮明,情感越豐富,思維也就越活躍,越有創造性,就越可能寫出好文章。

甲:是的,在兒童作文時,記憶起著極重要的作用。

乙:我記得,記憶按照內容可分為不同的類型。一些研究成果表明,其中同作文密切相關的記憶類型主要有四種。

一是以感知過的事物形象為內容的形象記憶。譬如,觀察動物玩具後對玩具形態、動態的記憶。

二是以做過的動作或進行過的運動為內容的運動記憶。譬如,對製作紙工時一個接一個的工作步驟的記憶。

三是以體驗過的某種情緒或情感為內容的情緒記憶。譬如,對參觀飛機場後愉快心情的記憶。

四是以概念學斷、推理等為內容的邏輯記憶。如,對從集體活動中所受到的啟發,所懂得的道理的記憶。

甲:對國小兒童來說,由於他們心理的主要方式是直觀的、情感的,所以,他們長於形象的記憶。在國小生記憶的庫房裡有著豐富的這方面的信息。而國小兒童的邏輯記憶正在初步發展著。他們正逐步學習從事物相互的種種聯繫中認識事物的本質和內部意義。這種在生活中通過思考產生的思想,也日益增多地貯存在記憶庫房之中。

可以說,在兒童全部記憶中占有更大比例的是情緒記憶。情緒記憶在程度上比其他記憶來得強烈,有時與這種具體感情相聯繫的事件都已忘卻了,但當時的情緒體驗卻很鮮明的保持著。這一點很重要。

還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情緒記憶在大腦皮層上的復呈,往往需要一個引起觸發的外部“誘因”。這個“誘因”能激發兒童在自己的內心喚醒曾一度體驗過的情感。情感的波瀾又往往能激起與這種情感相聯繫的記憶中的形象和思想,進而引起兒童抒發和表露對於生活感受和切身體驗的欲望,或想把自己的見聞感受、思想情感傳導給別人的言語交際的需要。

乙:袁老師,從您的這番分析中,是不是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有待改革的不良的命題作文的主要弊端,正在於同上述兒童作文心理狀態及兒童作文心理過程不相適應。

(三)傳統的命題作文教學必須改革

甲:是這個意思。從命題作文的過程看,因教師命題而作文的兒童,在奉命作文之前,對於自己為什麼寫、應該寫什麼,一無所知。只是通過審題、弄清題目要自己寫些什麼,才去搜尋、拼湊一些材料,再設法套到題目規定的“框框”里去,而並非自己“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後撰作”。顯然,這同前面所述的作文心理過程有著相差甚遠的不同程式。

再從教學實踐中的作文的命題看,問題就比較嚴重了。

乙:這點,我們都很清楚。在作文教學實踐中,由於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影響,為了在升學考試中能取得高分,一些老師過分強調審題、切題。為此,絞盡腦汁編制繁多的作文題,有意在文字上繞彎子,引導兒童如何摳題目上的字眼,如何根據題目來選材、立意、布局等。

甲:說到底,這些同志著眼的是指導兒童如何讓文章的內容適應、緊扣他人所命題目,而不是考慮如何誘發學生把自己的內心情感、意思表露出來。

這樣一來,教師的命題則往往脫離兒童的生活實際與心理狀態。這就更強化了命題作文的弊端,以至在不少地方形成了這樣的局面:一方面兒童望題興嘆、無話可寫,不知如何是好,或者勉為其難、胡編亂套;另一方面,兒童大腦中貯存著的豐富信息,則被深深地鎖在記憶的庫房之中,難以復呈、加工,成為作文的材料。

從對命題作文的主要弊端與教學實踐中不良命題的分析中,我們不難發現,這樣的作文訓練,這樣的作文命題也就從根本上違背了作文教學的目的——訓練兒童學會“用自己的話表達自己的意思”。因此,改革命題作文必須以“順應兒童作文心理”為主攻方向,努力發揮命題作文的長處,使之對兒童作文訓練起積極的作用;努力克服它的弊端,消除它對兒童作文訓練的消極影響。

乙:這樣看來,我們首先必須重新評價“命題”的意義和作用了。

甲:是的。只有正確評價“命題”的意義和作用,才能使我們的改革真正觸及命題作文弊端的實質,即作文命題與學生生活積累、心理狀態不相適應的問題,才能縮小教與學的心理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