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未完全展開的翅膀

尚未完全展開的翅膀《展開想像的翅膀》這節作文課,我是第二次聽了,第一次聽的時候還沒有養成寫札記的習慣,當時的感覺還不錯,印象最深的就是老師指導時很注重教學生想像的方法。這次聽最強烈的感覺就是想像的翅膀尚未完全展開。  課堂的大體設計是這樣的:首先是遊戲,看到一個紅色的圓片想到什麼;老師畫一個圓,又想到什麼?用一組大小不同的圖片,自由組合,變成一個事物,說一句或幾句話。課前的遊戲慢慢打開學生的思路,為後面的展開想像的翅膀做了較好的鋪墊。接著老師讓學生看一幅畫:藍天,白雲,野花,綠草。讓學生談看到畫的感受,又配上音樂(舒緩、優美伴以鳥鳴聲)讓孩子閉上眼睛想像還看到什麼?孩子們想像豐富:春天到了,小蜜蜂在花叢中采蜜;小鳥在歇息,花兒在爭奇鬥豔,看誰更美;這是一塊沒有被污染的土地,小溪潺潺地流著,小鳥在歌唱……老師的語言很抒情,把學生帶進了畫面中美好的情境:你們想得太好了,啟發了我,不由想起幾句古詩“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底現牛羊;流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現在你們就想像自己成為一隻蝴蝶,一朵野花,或水裡自由自在遊玩的小魚,藏在草叢裡的小蛐蛐,不管你是什麼,能不能把你想到的聽到的,聞到的用一段文字記錄下來。學生想像的翅膀就這樣逐漸打開,漸入佳境。 教師在現場評點學生習作時表現了一定的功底,有的對語言準確性上提建議,有的表揚學生的句式用得好,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個孩子寫得特別好,老師沒有作任何評價,卻給了最高的評價,那就是問孩子:“你的文章能借給我朗誦一下嗎?”伴隨著老師動情的朗誦,所有的孩子都和那個小作者一起分享著快樂和幸福。“一切的幸福都是想像給我們帶來的。平面的靜止的畫變成動態的、立體的、有聲的動畫,這就是想像帶來的魔力,你們還想繼續施展魔力去感受這種美好嗎?請你們再看一幅畫。”教師的語言總是那么富有感染力,讓你不能不陶醉在這些語言所創設的美好的意境中。  第二幅畫面:一望無際的沙漠,動物殘骸,骷髏頭。當你看到這樣的畫面,有怎樣的感受?你想說點什麼?第一幅圖的清新美好和這幅圖的淒涼蕭颯,鮮明的對比強烈地震撼著孩子們的心田:“要環保,不讓沙漠侵入我們的綠洲”“把沙漠變成綠洲”“老師有個想法,能不能把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幅圖和剛才看到的放在一塊看?”不露痕跡地指導學生由簡單的單幅圖的想像到多幅圖之間聯繫起來的比較複雜的聯想,很巧妙。  但是接下來的學習就讓我感到學生想像的翅膀沒有完全展開,因為老師設計的太精細,目標太明確,完全把學生引導到自己的構想中,而老師自己的構想是一種角度的想像,沒有預設會有多種不同角度的想像,缺乏多維空間,那就是由於人們對環境的破壞,造成第二幅圖可怕的情境,孩子們都按這個統一的思路在控訴著地球上的人們。這個思路也是大數人的習慣思路,估計這位老師以前多次上這一課時,孩子們都能很明確地理解老師的意思,按一種習慣的思維定勢展開想像,沒有“不和諧”的聲音發出。 因此當老師讓孩子們把兩幅圖放到一塊看時,第一個起來的孩子的發言大概出乎老師的意料。他說:“這裡原來是一片沙漠,後來改革了,這裡變成了綠洲。”多好的孩子,他的思路多么獨特,他看到的是美好的希望。可老師不允許了,這孩子怎么和別人不一樣呢?以前可從來沒有這樣的事發生,按你這么想,我後面的課還怎么進行呀?我精心設計的錄象,過度語,結束語等等不都毀於你這句話了嗎?最後我還有個更精彩的拓展設計呢。那次在隨州上課時讓那個同行的曲曲很是稱讚了一番的。可不能讓你的發言壞了我的課:“同學們,我們也可以把第一幅圖放在前面來展開想像。”後面學生的發言就像是《只有一個地球》的拓展活動了。多乖的孩子啊,這么善解師意。 最後,老師果然沒有忘記那個精彩的拓展:“如果我把這兩幅圖調整一下位置可行嗎?”(想起來了,當年曲曲聽課時對這個環節的設計確實嘖嘖稱讚了的)但是現在還有這個必要嗎?第一個孩子不是已經這么想像了嗎?可是翅膀尚未展開就被老師的引導給導得合攏了。“想像的世界是無窮無盡的”這是老師結束語中的一句話。這節課教師確實把學生帶入了想像的美好情境中。但是美中不足的就是老師沒能根據課堂的實際及時調整課前的設計,課前設計也顯得單一,沒有給自己更多的靈活的空間。如果老師不規定孩子們兩幅畫的順序,讓孩子根據自己的理解,自己的童心去想像,課堂上就不會僅僅出現單調的千人一面的控訴聲了,還會有美好童心對我們生活世界的美好的願望,真誠的建議,殷殷的期待……那個孩子最後還要找機會表達他的“改革了,沙漠變綠洲”的觀點,可見這節課他的思維是被壓抑的,他一定不明白,報紙電視不是經常報導某地植樹造林,保護環境,沙漠變綠洲嗎?為什麼老師不讓我們說呢?想像的世界是無窮無盡的,把無窮無盡的想像世界真正還給孩子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