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和給予

——綠樹的啟示 人們喜愛綠樹,因為綠樹使大地充滿生機,為自然調節氣候,給人類帶來幸福……一句話,綠樹給予人們的,實在太多了!然而,綠樹為了做到這一切,必須深深紮根於土壤中,不斷吸收水分和養料。有人曾做作過試驗,一棵不大的白楊,一晝夜吸收的水分竟達五公斤之多……由此想到吸收和給予的關係。在前一段時期,人們強調過多的似乎只是奉獻,而對“索取”卻羞於啟齒或以為大逆不道。(這裡的“奉獻”和“索取”,應與“給予”和“吸收”分別構成兩組同義詞。)其實,這種看法是很幼稚和不正確的。試舉二例:魯迅先生說過:“我吃的是草,擠出來的是血和牛奶。”這裡的“草”便是吸收的東西,“血和牛奶”便是給予付出的東西。可見,魯迅先生不但“吸收”,而且,他的吸收是在他給予人類社會之前就已發生了的。“社會主義生產的目的,是滿足人們不斷滿足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這句話在一定程度上所強調的便是社會對人們的給予——也即人們從社會的吸收。人的本身就是生產者和消費者的統一。人的一生都是消費者;而作為生產者,在人的一生中,大約只占三分之二的時間。譬如土地,只有它獲得人們播下的種子,並吸收空氣、陽光、水和其它養分,它才可以為人們結出更多的籽實。問題不是吸收或給予與否,而是吸收與給予二者質和量的大小關係如何。先談吸收。衣食住行,這是每個人起碼的生活條件,要解決這些問題,只能從社會中吸收——這仿佛是社會的義務——其次才是學習和工作。就以我們學生為例,大家每天不都在吸收嗎?科學文化知識,為人處事的道理……可以這么說,你現在吸收東西的多少及其價值,直接影響著你將來對社會的給予質量。只有占有大量知識並具有健壯體魄的人,才有可能積極消化、創造他所吸引的東西,為社會做出巨大的貢獻。如果一個人整天吸收的東西量很大,可是質不好——都是些兇殺、色情……等等資產階級文化或封建主義文化的高低檔糟粕,那么,吸收越多,他將給自己、社會所可能造成的危害便越大。因此,選擇吸收對象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一個人,決定一個人。數軸上的數左邊的總比右邊的大。健康的吸收再少,總比有害的吸收強千萬倍。再說一說給予。人生於世,首先要吸收,然後才有基礎去給予。工人、農民、教師、醫生、詩人……都在吸收,而他們的給予,則是最主要的。任何人都會明白:構成社會的人的全體,只有他們所創造的價值多於他們所消耗的價值,社會才能存在和發展;否則,則只能意味著衰退和滅絕。落實到每個人,就是說,他所給予人類社會的東西總應多於他從人類社會吸收的東西。因之,我們才能逐步達到國富民強,我們的生活才會越來越美好,共產主義才能最終實現。當然,這裡所說的“給予”,都是指有利於人類社會發展前進的物質、精神財富。所以說,吸收和給予是緊密聯繫、互相作用著的。應當吸收時,便理直氣壯,義無反顧地去吸收!——因為此時的吸收往往是在為將來一種更大的給予做準備。比如你本來能夠吸收二千卡熱量——並再為社會付出二萬卡的熱量,結果你只吸收了一千卡的熱量——最終僅給予社會一萬卡的熱量!這是怎樣的一種浪費、損失呢!當給予時,我們便不圖回報,盡心竭力地去給予!“不圖回報”,這是一個思想認識水平的問題,涉及道德、人生觀等,應當有別於必要的正當的吸收——如上文所說的熱量的吸收。一個人的最終價值,決定於他對社會所做貢獻的大小——即他所給予社會的多少。每個人只能在世上活一次,不朽的唯有他的貢獻。高爾基說:“給永遠比拿愉快。”只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共產主義奮鬥的人,他才會獲得一種最崇高的——庸俗的人所永遠無法體會和理解的快樂。從這個意義上講,他的給予也未嘗不是一種吸收。吸收和給予是相對而言的,人類對社會的吸收和給予同時便是社會對人類的給予和吸收。吸收和給予的最佳結合便是一種最完美、最高尚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