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誠與背叛》觀後感範文5篇

觀後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連續劇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所謂“感”,可以是從作品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內容啟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可以是因觀看而激發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觀看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醜惡現象的抨擊。觀後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於議論範疇,但寫法不同於一般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觀看後的基礎上發感想。簡單來說就是觀賞過後的感觸。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忠誠與背叛》觀後感範文5篇,歡迎借鑑參考。

《忠誠與背叛》觀後感範文5篇(一)

9月4號的下午,學校校組織學生黨員觀看了電影《忠誠與背叛》,此次的觀影堪比黨課教育,受益匪淺,感慨頗深。

近幾年,內地影視關於黨的主鏇律獻禮片層出不窮。特別是電影《建國大業》、《建黨偉業》兩部大片子大腕雲集,眾星閃耀。雄壯的戰爭場面,逼真的政治風雲氣氛,足足吸引不少觀眾的眼球。而相比之下,xx大獻禮片《忠誠與背叛》既沒有耀眼的群星,也沒有大幅的戰爭場面,且表現的歷史縱深也只是短暫的一瞬,但是那發人深省的回顧和反思,卻也是毫不遜色的。

從情節上來講,這部電影構思巧妙,沒有太多的動作,卻將忠誠與背叛兩個字的深沉含義表現得淋漓盡致。其中有娘對兒子背叛的無奈,有同志對情人背叛的心碎,有兄弟從忠誠走向背叛的痛心疾首等等,沒有人可以阻擋革命前進的步伐,所有人都堅信,革命總有一天會成功。透過電影,我們看到了共產黨成立的不易,看到了共產黨員的浴血奮戰,更看到了共產黨員就算犧牲也要支持革命的無畏精神。這讓我想起了一句話:“在忠誠與背叛的天平上,可以稱量出一個人靈魂的重量”。

在影片中總是反覆引用了一句話,就是:“我們的事業並不會顯赫一時,但將永遠存在。”這句話是馬克思在中學畢業時一篇作文中的話,這篇文章的題目是《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文中這樣寫道:“如果人只是為了自己而勞動,他也許能成為有名學者,絕頂聰明的人,出色的詩人,但他絕不能成為真正的完人和偉人。”

有時候我在想,或許有些人從來到這個世界或許就帶有與生俱來使命感。他們注定是要成為拋棄個人利益,成就大我的導師聖哲。一個中學生,能夠在十幾歲的年紀就想得寫得出這樣振聾發聵、千古流傳的名言佳句,能夠指引著無數後來人沿著他開創的道路前進,能夠揭示解放全人類的事業注定永遠存在的真理,這難道是預示一個偉大的誕生嗎?而又是什麼精神樣的一種力量能支撐著一個人,如王荷波他們那樣,在當年清黨的白色恐怖下甘願放棄個人利益,家庭幸福,敢冒拋頭顱灑熱血的風險,無怨無悔的為一個黨派的生存和發展殫精竭慮,死而後已。當年這些中國共產黨人個個都是才學俱佳,文武雙全的社會精英,想要一份體面的職業和有尊嚴有品質的生活環境不是很難的事情。

王荷波和楊匏安就是這樣一種中國共產黨人。1920xx年5月1日,王荷波已經是中華全國總工會執行委員,中共中央候補委員,以這種身份名望,想在當時國民政府謀一個高官厚祿不是難事。楊匏安1920xx年起歷任國民黨中央中國黨團書記,國民黨中央組織部代部長,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委等職,以這種社會地位,權力財富唾手可得。 恰恰就是這樣的社會精英,在權力名望地位財富等等一些凡夫俗子不能抗拒的誘惑下,選擇了一條兇險萬分,環境惡劣的人生道路,從事了一個注定不能顯赫一時的事業——為中國的富強民主獨立而奮鬥,甚至獻身。

“我們會有自己的黨旗嗎?”“會的。”“是什麼顏色呢?”“我想應該是紅色的,因為革命是要流血的。”這也是我對影片中印象很深的一句話。時至今日,當我們這些學生黨員,坐在學校的偌大的師生活動中心裡鬆軟的座椅上 ,看著熒幕上展現當年的腥風血雨和殘酷景象,很難理解當年同樣在武漢這個城市發生的那一幕:8月7日,中共中央在漢口原三教街(今天的鄱陽街)召開緊急會議,即著名的“八七”會議。王荷波和楊匏安以中央監察委員的身份出席會議,與其他與會代表一起,制定了挽救黨、挽救革命的正確方針。那份政黨存亡的凝重氛圍和挽救危難的歷史感,不禁提醒我一個事實:如果沒有當年這一批不計個人安危的志士喚醒了民眾,改變了風雨飄搖的局面,這個社會將會是什麼樣子,我們會在哪裡?在電影的結尾,王荷波面對著叛徒的出賣,從容說到“我們的事業並不會顯赫一時,但將永遠存在。我代表共產黨宣布判處你死刑!”忠誠與背叛,歷史的長河將會把這些革命的先驅放在閃亮的位置,照耀在我們繼續前進的路上,而那些為了一己私利,求富貴的叛徒們必定遭到後人的唾棄和責罵!

有句話這么說:“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關於忠誠和背叛的反思,是居安思危的警鐘,更是堅定信心,一往無前的精神支撐。我們的事業並不會顯赫一時,但將永遠存在。為了中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這個事業必將永遠存在。這個事業不以政權的更迭而改變,不因政黨的存廢而轉移,不為金錢權勢地位所動搖。誰為這個事業為最高追求,誰將永遠存在於世界和民眾的心中。

人的一生,不管是偉人,還是平民百姓,起點和終點幾乎都是一致的。只是時代不同,過程不一樣罷了。但是自身的信仰是個要堅持的東西,無論你是處於哪個時代,無論你的生活是否處於低谷,無論你面對著怎樣的抉擇,選擇一個正確的信仰,堅守一份信仰的純潔。

《忠誠與背叛》觀後感範文5篇(二)

上個星期四在學校組織下,我們觀看了xx大的獻禮《忠誠與背叛》,影片雖然沒有很豪華的明星陣容,卻更深刻地震撼著我們的心靈。第一屆中央監察委員會主席王荷波、副主席楊鮑安等紀檢戰線革命先驅,為忠於黨的事業,維護黨的純潔性,大義凜然、視死如歸的光輝形象深深地感動著我們,並時刻地鞭策著我們。

1920xx年,蔣介石政府對共產黨員進行瘋狂的捕殺,面對各種不利環境,部分共產黨員在權利誘惑、嚴刑拷打下沒能堅定住自己的信仰,從而出賣黨背叛黨。有的登報脫黨,有的將黨內訊息出賣給敵人。其中印象較深的就是范阿根,開始利用黨的軍費還賭債,使得王荷波領導的工人運動得不到武器支援,陷入困境。在這等錯誤下,黨還是原諒了他。他也信誓旦旦的說不會出賣黨,可是,後來在面對個人生命與利益面前,他出賣了黨,將重要情報泄露給敵人。這等錯誤是堅決不能原諒的,涉及到原則上問題,黨沒有姑息他。

黨的事業是光輝的,黨的性質是純潔的,絕對不允許這種不純潔、信仰不堅定的人出賣黨的秘密、背叛黨。王荷波、楊匏安等紀檢先驅也為了更加堅守黨的事業,保證黨的純潔性,在各種困難下主張成立中央監察委員會,以對黨內人士進行更為嚴格的監督。只有嚴格的紀律,才能鑄就一個堅實的組織,才能領到人民完成偉大的事業。

“我們的事業並不會顯赫一時,但將永遠存在。” 這句話在劇中反覆出現,也時刻地在警醒著我們。那些共產黨人忠於自己的信仰,為了國家的獨立富強民主,依然的奉獻著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只為了這光輝的事業。為了中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這個事業必將永遠存在。這個事業不以政權的更迭為改變,不因政黨的存廢而轉移,不為金錢權勢地位所動搖。誰為了廣大民眾的利益犧牲小我,誰就能夠贏得民眾的支持。誰以這個事業為最高追求,誰將永遠存在於世界和民眾之心中。星期一與王書記的談話中也談到了這部電影,王書記說到大學生的入黨問題。我想,大學生是未來的接班人,掌握著與時俱進的科學文化與觀念,未來的事業需要我們來承擔繼承。

我們共產黨的最終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那也是我們最光榮的事業,可能這個事業並不是那么容易實現,也不會在短短的幾年或幾十年能實現,但是它是我們光輝事業的歸宿,需要我們一代又一代的共產黨人不斷的努力,我堅信這一事業最後終會實現,我也會為之而奮鬥,將這種永遠的存在延續下去。

《忠誠與背叛》觀後感範文5篇(三)

《忠誠與背叛》,片名的這兩個對立的動詞講述了在清黨的白色恐怖下,不同人的抉擇,是忠於黨還是背棄黨。沒有所謂的大腕,沒有當紅的青春偶像,純粹地描述一段歷史,在成本上也許不是鴻篇巨製,但精神價值將生生不息!我在想,是不是有的人生來就是為黨、為國家、為人民而犧牲、奮鬥的。看完後,我專門去搜尋了一下“我們的事業並不顯赫一時,但將永遠存在”這句貫穿全劇的話語,原文是“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那么,我們就不會被任何重負所壓倒,因為這是為全人類所作出的犧牲;那時,我們感到的將不是一點點自私而可憐的快樂,我們的幸福將屬於千百萬人。

我們的事業並不顯赫一時,但將永遠存在,而面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撒下熱淚!”出自於卡爾﹒馬克思在中學畢業前夕發表的一篇文章《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我很震驚,為什麼一個剛剛中學畢業的人竟能有如此崇高的理想信念和使命感,而今天的我們為什麼在大學即將畢業或人生的終點時,思想境界也達不到這樣,哪怕是十分之一,都說成長背景和環境決定一個人,很多時候或許正確,但不完全正確,同樣的背景,同樣的生存環境,面對生死抉擇、面對金錢誘惑的選擇竟然是大相逕庭。

王荷波、楊匏安,在清黨的白色恐怖下,放棄個人利益、家庭幸福,拋頭顱撒熱血,為共產主義事業奔走呼號,就他們自身的地位而言,獲得榮華富貴很容易,但他們寧願窮得不能給孩子看病,也一如既往地忠於黨和人民。范阿根,因為自身的賭癮,還不起賭債,就剋扣工會用來買槍枝的救命錢。

王荷波同志的話引發了我的思考“很難想像,一個參加過三次武裝鬥爭的同志,竟然為了貪念錢財,出賣同志,背叛革命”。范阿根,既然能參加三次武裝鬥爭,說明他應該把生死置之度外了,可是在面臨剁手指的時候,他選擇了出賣同志,背叛黨,為什麼之前的不怕犧牲變成了後來的苟且偷生?

我究其原因,是因為生活作風很有問題,如果他不好賭,又怎么會被敵人抓住把柄,威脅性命。而這樣的不良生活作風,在很大程度上是會消磨人的意志的,這也可能導致他後來的革命精神全無。所以,作為一個黨員,就應該抵制不良的生活作風,在這裡,我更加深刻明白毛澤東同志強調生活作風建設的重要性。

《忠誠與背叛》觀後感範文5篇(四)

20xx年9月5日,我校黨員教師在學校統一安排下觀看了這部讓人血脈賁張的《忠誠與背叛》。影片講述的是在“四一二”xx大屠殺的背景下,年輕的中國共產黨內外受敵,外部,來自背叛革命的蔣介石勾結帝國主義勢力,大肆屠殺共產黨和無辜民眾;內部,快速成長擁有五萬黨員的中國共產黨內出現了投敵叛變者、腐化墮落者……嚴峻的形勢考驗著黨。影片通過真實可信的歷史故事,豐富生動的電影畫面,展現了黨的紀律監察組織成立的過程,謳歌了一批忠於黨的事業,維護黨的純潔,大義凜然、視死如歸的英雄形象。

通過觀看影片,我覺得能否保持政黨的純潔性是一個政黨能否取得事業的成功的重要保證。我們黨在成立之初快速發展,短短六年內就從五十多名黨員發展到擁有五萬九千多名黨員的規模。發展速度過快,缺乏組織與制度監管,必然導致魚龍混雜,從而給黨的事業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列寧曾經說過:“革命的堡壘最容易從內部攻破”。在三段式的影片故事中,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第一段故事:清除叛徒范阿根的故事。他曾經也是一個勇敢堅強的革命鬥士,他曾經也為革命立下汗馬功勞,他也原本心底善良,可最後為什麼還是走上了叛變的道路?范阿根蛻變的道路和如今官場的某些人何其相似?這就像我們聽過的一個老故事,溫水中的青蛙,可以從沸水中逃生,缺不知不覺溺斃在溫水之中。因此,為了保持黨的純潔性,除了制度的健全,執行的堅定,更重要的是個人的自律!只有保持內心信仰的堅定,才能保證對事業的忠誠;只有不斷清除內心的私心雜念,才能保證思想的純潔無暇;只有每一個黨員廉潔自律,才能保證黨的組織的純潔,我們黨的事業。

才能不斷取得進步!

英雄,亦是凡人!面對親情、友情、愛情,是屈從內心的軟弱還是維護信仰的純潔?面對金錢、權勢、美色,是背叛曾經的誓言還是堅定忠誠的信念?不同的人選擇了不同的答案。忠誠者,歷史之柱上將鐫刻其光輝的姓名;背叛者,歷史之柱也必將留下下其可恥的烙印!

《忠誠與背叛》觀後感範文5篇(五)

有些人會給自己的兒女留下一筆錢、一套房,有些人則會給子孫後代留下一種信仰、一股力量。相比《建國大業》和《建黨偉業》,《忠誠與背叛》並沒有給我們留下震撼眼球的視覺效果和大快人心的勝利喜悅,它留下的是一排沾滿鮮血的泥濘足跡、一個充滿智慧的前進方向。

影片通過講述第一屆中央監察委員會艱難的誕生歷程,謳歌了王荷波、楊匏安等老一輩紀監幹部和委員們威武不屈、剛正不阿、忠於革命、視死如歸的大無畏革命精神。《忠誠與背叛》既沒有好萊塢大片中跌宕起伏、懸念叢生的內容情節,也沒有《建黨偉業》中群星閃耀、大腕雲集的演員陣容。但就思想內涵和現實意義來說,並不影響其成為一部佳片。因為相對於很多大團圓、大歡喜的結局,影片給我們留下的是一個悲壯的結尾和一份未竟的事業。

印第安人知道:不要跑得太快,要讓靈魂跟上。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很多人面對著快速增長的經濟,不斷改善的物質條件,產生了自滿和驕縱心理,卻忽視了精神世界的匱乏。全國多地爆發的食品、交通、衛生、環境等危機,雖然起因是由於一部分人社會責任感和公德心的喪失,但讓這些人敢於鋌而走險、肆意妄為,究其深層次的原因還是相關部門監管機制和工作責任心的缺失。而《忠誠與背叛》講的雖是往事,但對現代社會的監督、監察、監管機制同樣是一種拷問。我想,這是影片留給我們的一個啟示。

或許是導演張玉中看到現代社會中的人們,尤其是一些黨員、領導幹部在回顧了太多圓滿結局,享受了太多勝利喜悅後,放鬆了警惕心理,動搖了理想信念,降低了自我要求,失去了前進動力,停止了探索步伐,逐漸沉迷於盲目的安逸和優越,變得兩耳不聞民眾聲,張口不說百姓事。自己開始坐享改革開放的成果,卻把現階段的歷史使命留給了後人。於是,同樣作為獻禮片的《忠誠與背叛》,它的結尾卻更像是為了給人們心頭留下的一聲警鐘,讓人保持清醒和冷靜。

長城宏偉依舊,天安門莊重仍然。但我想,前人們想留給後人的並不僅僅是事物本身,更重要的是內在精神。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執政,也不僅僅因為她將億萬窮苦百姓解救於水深火熱,更因為她矢志不渝的服務宗旨和與時俱進的服務理念。雖然如今的歷史使命已然不同,但發展任務依然繁重,無法適應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和無法經受住歷史考驗的人終將被淘汰,如何不斷調整發展思路,真正做到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這是時代對我們提出的課題和考驗,而留給我們去思考和選擇的時間卻已不多。如果真到了河裡連一條魚都不剩的時候再去討論授人以魚還是漁,那真是一紙空談,為時已晚了。

後註:在影片放映後,很多網友並沒有給予它太高的評價,總體評分也較低。我想,也許是因為在如今商業氣息濃厚的電影市場氛圍中,不少觀眾更想追求的是震撼眼球的視覺效果、匪夷所思的高科技元素、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和大腕雲集的明星陣容等,他們可以接受大善大惡、個人英雄主義泛濫的好萊塢大片,也可以接受小打小鬧、貼近生活趣味橫生的小成本製作。而面對這種題材嚴肅的愛國主義勵志教育影片,卻已提不起興趣。我想,這也是影片放映後給我們留下的另一個反思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