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誡觀後感影評精選5篇

從《無間道》到《神探》再到《第一誡》,個人覺得,香港的編劇,越來越上檔次了。好的電影的基礎,就是要有一個好劇本,我覺得,《第一誡》做到了。下面是的小編為你們整理的文章,希望你們能夠喜歡

第一誡影評精選

——這個世界有很多種鬼,大多數都是幽靈,個個都被鎖在一個悲哀的地方。

很久沒看香港電影了,尤其是“鬼片”。

恪守職責、意志堅強的小警察余文樂,穿長風衣、喝洋酒,聽黑膠唱片跳舞的老警察鄭伊健。雖然有送外賣可愛的小女孩、老警察和充氣恐龍跳舞此類的調劑,但電影還是一如既往像所有鬼片一樣以一個所謂的“雜務科”所要處理的種種幽冥詭異事件展開並以閃爍的畫面和驚悚的音樂營造了此片的基調。

當看到片中的往生的男女老少突然站起坐起或怎樣以某種方式出現,雖然還是會不自然背後一陣陣的發涼,但對於我們這些從大學時代就開始有各色妖魔鬼怪不斷涌到你眼前的人來說,這個片開始並沒有“嚇到”我,很多片中的經典橋段不斷地被借鑑到這部片中。

小警察看著他老婆坐在床上自己從下體掏出一個未成形的孩子,呲牙咧嘴的告訴他“是兒子”。這一幕雖然還不錯,但似乎比一個我已忘記名字的歐美片做的欠些火候:那個肥壯的女生自己完成了整個分娩過程,而且一向是站著進行的,伴著她殺豬般的嚎叫,臃腫的雙腿間淋漓著的膿血中孩子被丫用手拽出來了。

變成鬼的壞人,更加囂張、變本加厲,倒更能為所欲為了,而沒有制約因素,對付這種被鬼上了人身的,只能殺死他,如若不然,他會像細菌一樣從一個人身上傳到另一個人身上,而鬼上過身的人就三魂不見了七魄像沒有思維的木偶一樣,只剩下一個軀殼。

這樣故事的構架顯然是經不起我們東方傳統的神鬼理論推敲的。也就有了我對這一幕幕情景的氣憤:被鬼上了身的學生模樣的女孩兒,看著你拿著圓規朝自己的大腿上一下一下的戳,戳的這叫一個開心,挑釁的眼神好像叛逆的孩子在父母面前自虐;頭髮挽頭髮,六個女孩兒,在帶頭大姐(鬼上身)的帶領下,從樓頂一齊墜下,摔為一堆肉泥,跳下那一刻女孩兒那不屑的輕笑,熟悉的似乎在生活中隨處可見……

隨著做了鬼的連環殺手報復遊戲的進行,整個電影的精彩之處到了:它上了一個女警察的身,用槍指著小警察,說出了這一系列事件的緣由:這個鬼就小警察開始打死的連環殺手,他被小警察擊斃後,發現當鬼更好玩,懷著生前對少女的痛恨和對小警察的仇恨,他不斷鬼上身害人,此刻就是要找小警察報仇。當兩人廝打,小警察用槍指住鬼上身的女警察時,穿便衣的小警察被兩個二b同事死死的按住,痛苦無奈的看著鬼大搖大擺的離開,等他大聲的喊出警員守則,掙脫了那兩個白痴同事時,小警察似乎意識到什麼了,他瘋狂的跑回家裡,那有他最重要的人,還是兩個。當他拿著槍在家中搜尋完並沒有發現什麼,只有被他嚇壞的老婆問他:到底發生了什麼。

老警察和小警察在一個倉庫等待最後的決戰,兩人並排坐好,朝向大門,“總之,誰進來,就打誰”。

該來的總要來,其實我們也能猜到來的人無非那幾個,人來了,是老警察的前妻,小警察舉起了槍,老警察攔住他:你給我三分鐘時刻,讓我證明她沒有鬼上身。不好懷疑的老警察的智商,音樂響起……我們不妨想像一下老警察看到她前妻進來時的心態:完了,她被鬼上身了。親手開槍打死她還是親眼看著她被小警察打死?她死了,我還有活下去的好處嗎?不如……最後一向探戈跳完,鬼從老警察前妻的身上轉移到老警察的身上,小警察痛苦的開槍打死老警察,小警察升為“雜務科”的頭。

小警察回到家中,鏡頭中她老婆的照片和枯萎的花草映襯顯現,小警察和他老婆ML的鏡頭“交錯”閃現,故事不知不覺中開始變幻:在小警察沖回家時,那個被鬼上了身的女警察已然上了她老婆的身,又從她老婆上了小警察的身,留下她老婆一個美麗的軀殼,像沒有靈魂的芭比娃娃蜷縮在浴室的角落。上了身的小警察開始了殺戮,殺同事,殺老警察。

鏡頭切回小警察的家,小警察坐在床頭吸完一隻煙,回身把煙摁滅在她老婆的裸被上,美麗的芭比娃娃睜著一雙木然的眼睛,一顆眼淚從臉頰滑落。老警察的老婆打著打不通的電話一個人哭泣著離開,後面坐著老警察的靈魂。

(注意我前面提到的“交錯”,那些ML鏡頭是兩個結局下不一樣鏡像的結合。)

開始看下來會被最後的結局弄迷糊,其實導演玩了一小把戲,我們能夠這樣認為:在被鬼上身的女警察離開被兩2b摁住的小警察後,它能夠走兩條路,故事也就開始了分叉:第一,像片中開始發展的一樣,去倉庫的是老警察的老婆,跳舞,上老警察的身,小警察開槍打死老警察,小警察和老婆幸福的生活下去。所略去的是被上了身的女警察殺他們的同事,和老小警察約定最後決戰地點,再去找老警察的老婆鬼上身,這樣以老警察的老婆的面目去見他們。第二,像片中後面一些散亂的片段中那樣,鬼上身的女警察去了小警察的家,鬼上身小警察的老婆,他老婆鬼上身小警察,小警察去殺同事,約定決戰地點,殺老警察,鬼上身的小警察蹂躪剩下軀殼的小警察的老婆,鬼繼續為害人間。老警察的老婆悲哀的離開。

看完這個電影后,一段時刻里都很不舒服,最後小警察的老婆木然的眼睛和滑落的那顆眼淚,很長時刻在腦中都揮之不去。也許還是不習慣此以此種方式結局的電影吧,雖然也看過很多非“大團圓”式的結局,但我還是對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更能理解,內心深處存在一套因果循環的善惡法則。回頭想想,其實導演已經夠仁慈了,不管怎樣說還是給了我們一個相對完美的結局,但同時,似乎他不想就簡單給我們一個結局、一個答案。人生何嘗不是如此。

“以前有人給我講過一個故事,有一天,有個男生拿著一隻槍走進森林,想去捉熊,他一向以為熊不是黑色就是白色,但是到了最後,那男生被一隻大灰熊吃掉了……”

——在一個分不清黑與白的世界裡,千萬不好靠猜

第一誡影評精選

我看了《第一誡》

看了不少恐怖片了,日本的氛圍,韓國的唯美,歐美的血腥,都有了自己必須的風格,而感覺最親切的就應是港產的恐怖片,畢竟裡面流淌著自己最熟悉的文化元素。

看了新港合拍的《第一誡》,這是一部最近讓我最興奮的電影,首先是影片的開頭,竟是如此的精彩!伏筆埋得是如此巧妙,一下子便牢牢的把我抓住了,尤其是那句在“在一個分不清黑與白的世界裡,千萬不好靠猜”,提高影片的深度。

其實我很厭惡恐怖片裡面出現鬼,正因感覺這樣的話離我們的現實生活太遠了,缺乏真實的恐懼感,但《誡》中對"鬼"這個元素的處理很好,沒有把它當作恐怖片的主體來展現,而只是一個象徵,看完後真正讓人後怕的不是鬼本身,而是那種深邃不見底的恐懼感。

除了本身恐怖片的技巧套用的很到位,我覺得港片的一大特色便是人物關聯刻畫的很細膩,不是那種很白痴的你殺我我索命的模式,片子裡面的人是活的,就像《三更》里的《回家》,我們能夠活生生體驗到主人公的情感世界,他的悲傷與快樂,就像黎明的妻子最後復生流下的淚,鄭伊健聽到小雯這個名字時剎那爆發的悲傷,是那樣真切,讓我為之惋惜,哀傷。

《誡》中還有一大特色,便是有歐亨利式的twistend的味道,例如一上來余文樂開槍爆頭,他的妻子的一句“屋子裡不只是我們兩個人”,以及最後的一個讓人恍然的結局,和那句“喔,原來是水”等等,給人一種在愕然之後的會心一笑的感覺,我很喜愛並且享受這種感覺,正因我感覺那是在和導演編劇進行一場對奕,即使我輸了,仍舊會很開心。

電影是有時代性的,我覺得《誡》中的矛盾的設計也很不錯,例如故事的大背景就是雜物科的任務是掩蓋真相,這和《恐怖大師》一集講食人族的故事中一個歷史學家的話有相同的效果,“所謂歷史學家其實對所謂的真相不感興趣他們不關心事實他們也不想告訴人們事實上發生了些什麼他們更關心如何守住那些他們發誓要保守的永恆的謊言”。矛盾的現實中矛盾的人做著矛盾的事情,可笑還是可悲?這可能是對人類本身的一種嘲弄。

沒有絕對的真相,眼見不必須為實

我還記憶猶新這樣一個畫面,余文樂本有機會結束這一切時,“真”警察出現了,鬼上身的女警瀟灑的揚長而去,我驚嘆與這個情節設計的巧妙,到底警察是在執法還是在犯法?當然現實中不太可能出現這個場景,但它的確映射了我們社會中的某些現實,寫到著,我想到某些傻*的城管,不得不鄙視他們一下。

《誡》是一部成功的影片,無論從商業還是藝術角度,給了我很多思考的空間,話說回來,我真的很想看看那個食慾很好的警官到底長什麼樣貌?

《第一誡》——做什麼都不能靠猜

其實我個人還蠻喜愛這部片子的情節。個性是結尾,鄭伊健坐在船尾看著未等到心愛的人來會合的老婆哭的那段,更是有一種愁思。似乎有些電影裡,似乎很喜愛當老夥計就要退休的前一天便安排他突然的死亡,似乎這樣對命運不公的抨擊才更來得強烈。

人生總是不能靠猜,也不能從來,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其實片子充滿了佛家的因果報應,生死輪迴的思想。前生之因造就今日之果,每個人一個細小的舉動都能夠改變整個人生軌跡。小警察但是是竭盡職能的開了張罰單,就落得最後被鬼附身,殺死上司,虐妻嗜血的下場。

如果仔細想想,此片又不無荒謬之處。連環殺人犯死了之後,居然正因自己是鬼魂,反而更囂張,更為所欲為。如果變成鬼都能夠為所欲為,被他殺死的那些無辜的女孩呢?他們的怨氣就應更加大才對啊!如果鬼都能夠為所欲為,那大家不如不好當人了,當人這么累,還要為肉體所困,不如都去當鬼,法力又高強又不受限制。這么說起來大家必須覺得荒謬,但是仔細去分析,這是必然矛盾的推論。

好好的活著,比什麼都重要!!!

從無間道開始,余文樂似乎演了很多這種穿警員衣服的小警察了。個人覺得他穿這身行頭還是挺帥的^^~

說到鄭伊健,我覺得他的形象和某部看過的靈異片破案的神探挺像的。長風衣,洋酒瓶,老式的皮鞋,黑膠唱片,紅裙的舞者,總給人一種懷舊的感覺。最後被自己信賴的朋友殺死,是慰藉也是遺憾。

第一誡影評精選

關於對《第一戒》的完整分析

大家好,看了很多影評發現大家對這部片子觀點很多且不一樣,在那裡本人發表一下個人觀點,本人自認為是一位電影發燒友,並且基本上看過的電影都能正確明白,不一樣觀點大家在探討。

進入正題:首先我能夠很負職責的對大家說這是一部靈異恐怖片,請大家必須要注意如果不能給影片一個正確的定位你將很難正確明白電影的本意;

再有講一下影片的資料,其實很簡單,就是余在一次案件中受傷,醒來後上司對自己將見鬼的事實作為口供不滿,要其改口供,余不一樣意被調到雜物科和鄭一齊工作,其實鄭也是和余有同樣經歷的人,二人一齊與傷害余的色鬼對抗,直至最後失敗~~~。資料講的有些簡單,但看過片子的人會明白。

講一些細節吧,這是大家關心的“

1、先說影片的結局,很多人對結局的好處觀點不一樣,甚至有些人認為是雙結局,很可笑的觀點,雙結局是該是一部片子兩個不一樣版本的結局怎樣科能在整篇中順序播放呢?

正確的結局(不安影片播放順序)就應從余在學校那點說起,余發現鬼附了女警的身,知道鬼要害自己的老婆並立刻回家,哪知這時鬼已經先他一步附在他老婆的身上,並將女警屍體藏於浴室,等余回家鬼(老婆)指責他最近不正常疏遠家庭和她,使余放鬆警惕,待二人親熱時上了余的身(那裡電影交代余把菸頭捻在老婆背上,且老婆流下眼淚),後鬼(余)將雜物科眼鏡殺害,並留下線索,邀鄭和余(鬼)一同前往,途中余(鬼)不斷提醒鄭這是他最後一天(注意這是鬼對鄭的一整遊戲方式),到達目的地後將其殺害,後余(鬼)編出謊言(也就是鄭和妻跳舞那點)欺騙上司,最後鄭妻得知鄭死悲哀離去,鄭卻化成鬼隨妻一同離去。這就是影片的一個順序結局。

2、為什麼余的謊言能夠騙得了上司?那裡大家需要注意了,如果弄懂這點大家就很容易明白電影了,很多影迷認為片子的漏洞再此,也就是如果余的謊言成立,那么現場就應有鄭妻的屍體,對吧?如果沒有那必須是謊言。其實沒錯,但這不是影片的漏洞,恰恰是影評的一個精華,如果該片獲獎全靠那裡(熟悉歐美懸疑片的朋友就應知道片中很多元素要靠整體情節分析得出,整篇中不會交代,不言的話就不叫懸疑片了)

為什麼上司會信余的話,就應說上司和余是同類(鬼),整部片子上司沒有露一次全臉,而且在不停的吃,大家能夠想一想這正常嗎,再有影片最後上司有間接提示鄭走了余就是雜物科的一把了,這也說明鬼想統治整個警局,這也是為什麼余要殺鄭的原因(雖然鄭已辭職,但鄭很可能是知道了上司的身份才辭職的),結合這些我推斷上司也是鬼,而且上司極力將有鬼的事實掩蓋,而且所謂第一戒實際上是鬼為警察所制定的一條紀律(那裡鄭早已看透並且極力讓余堅信就是不想讓余受害)。

3、很多人認為本片是精神分裂的片子,這樣想就太錯了,整部電影能夠說是香港懸疑鬼片的一個經典,如果余精神分裂那么鄭呢,片中明確交代鄭之因此到雜物科也是正因在執行任務中將一名被鬼附身的小孩槍殺,而且片中交代的很多線索都是圍繞警察和鬼展開,片子首尾呼應都是講鬼在找警察復仇,請大家注意分裂片一個重要的標誌就是結局要將片中的一些關鍵連線處全部推翻是觀眾恍然大悟,而本本片沒有,雖然結局也推翻了後面一點的情節,但那恰恰證明那些是余被上身後的謊言(前面已經說過)。

4、片子的一個不足,鄭與小女孩的情節不太重要(可能是為了交代鄭死年老婆,懷念和老婆跳舞找的替身或為了後面的民眾跳樓找一個過度人物)其他都還何以。

第一誡影評精選

第一誡——這個世上從來都有鬼

先不說這片子的故事資料,我只是想說,香港片什麼時候也變得和日本片一樣陰暗了?以前的香港警匪片雖然也可用“陰暗”一詞,但是並沒有充斥著“變態”。但是有兩個鏡頭就讓我想到了日本人的變態:一個是一排女生站在樓上,頭髮扎著頭髮手拉著手一齊跳樓。這個讓我想到以前網上說的日本女高中生民眾自殺,也是好像手拉手地跳軌;還有個鏡頭是被鬼附身的女警官開槍殺死了一個孕婦!我操!變態啊?你是MADEINHONGKONG,不是MADEINJAPAN!在我印象中,只有日本片才能看得到的場景居然在香港片裡也出現了~無語幾。。。

然後說故事,我想到了余文樂會不會也被附身,但是沒想到真的被附身。又是個杯具故事。那個鬼變成了他,那個鬼搞他的女生,那個鬼殺了他的上司。剛看的時候還是蠻不適應的,一碰到就會被附身,然後就變植物人似的,想像一下,萬一這個事情變成真的了,我們這個社會會變成什麼樣?

我堅信鬼的存在,我堅信那些所謂“髒”的東西的存在,但是我並不懼怕他們,要來就來,把我搞到地獄去了,你也完了,姐姐也慢慢搞你,這就叫做“鬼搞鬼”!

有時候看香港片還是很難過的,總覺得也是悲悲地收場。

生活就應更燦爛些,即便不是,你也要使他變得燦爛起來!難道你想等到自己攤在床上不能移動了再燦爛么?那時,就是有槍沒子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