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之魔童降世》觀後感精彩影評800字

《哪吒之魔童降世》是由導演餃子執導的國漫電影,一句“我命由我不由天”喊出了國漫的崛起,是20xx年暑期最火電影,以一往無前的衝勁,目前票房已經突破40億,同時在北美上映。哪吒加油,國漫加油,希望以下文章對您有所幫助!

《哪吒之魔童降世》觀後感

一開始是看到網路上一堆一堆的五星好評才來看的這個電影,輿論真的很能驅動潮流啊。

哪吒這部電影可以說豎漫的巔峰作品了,但是和其它國家同類型的電影相比還是遜色很多,不管是在角色的塑造方面還是劇情的完整度方面。

首先夸還是要夸一波的。作為一部國產電影在特效方面的突破真的已經很大很大很大了。打鬥的動作都刻畫的很細緻,但是不知道為什麼帶著3D 眼睛看這一部電影並沒有絲毫3D 的感覺hhh。

其實一開始看影片開頭那一段的時候我真的看的很尷尬,因為我覺得導演把很多角色刻畫的太用力太刻意了。像一開有太乙真人說了很多話,都是很現代很搞笑但是又真的很沒有營養的話。導致我一開始聽完了之後第一感覺就是:為什麼導演要侮辱《封神演義》?明明是很正經很經典很有年代感歷史感的東西為什麼被搞成了這樣一個只知道用愚蠢行為來博取觀眾笑點的人?但是我其實也明白導演的意圖,無非是希望增強作品與當今時代的貼合感從而增加觀眾對電影的好感。如果沒有這點吸引力估計這部電影還是會被視為無聊的歷史劇。所以想要兩者兼得真的好難啊,無論是為了跟上時代的潮流還是為了留存幾千年前的文化。

反正我對這裡面很多人物的台詞以及刻意的搞怪真的很不感冒,反正就是怎么看怎么尷尬怎么難受。如果只是去為了博得觀眾短暫一笑而刻畫出這么中二的人物角色那真的是有一點得不償失了。作為一部主張“我命由我不由天”以及“我該被我自己所定義”的一部電影,這一波強勢的為了博好感而搞笑的操作讓我真的非常不能理解。

反正就是一部熱血的少年武俠電影唄,我也不是很想太過糾結這么多細節,畢竟不是為了製作一部高端大氣上檔次的好萊塢神作,作為觀眾的我只要get到這部電影大致的點就OK了,想太多真的太心累了。

總歸來說,電影就是講哪吒如何一步一步打怪升級最後找回自我,看透事理然後改變命運的故事。他太過在意別人的想法了,導致自己每一天都活的很自閉很心累。以前為了保護這些不喜歡自己的人,總是要花大把大把的時間去搞破壞。因為以前乾過的這些事導致人們誤解了哪吒後面的一片好心。(從口水怪解救了小孩子)後來,就是在得知自己魔丸身世後特別憤憤不平然後明白命運這種東西從來就不是老天說了算的,然後就變成了王者玩家,最後和敖丙成功拯救了陳塘關的老百姓。反正很正能量就對了。

不過從現實生活中來看,有的時候還真的是“我命由天不由我”。很多事情到後來才發現你根本沒有能力,或者根本就沒有那個資格和地位去觸碰。這種就是從一出生下來就被人們因為各種原因歧視的人:長的醜,家裡沒錢,腦子不好… 在現實世界裡哪裡會給你什麼神力讓你證明自己,活在現實里你TMD就是這樣,有機會你就有20%的可能性鹹魚翻身一下,沒有的話你就一輩子都這樣吧。反正真的很扎心了。儘管如此,不被別人定義這一點也確實很重要。太在乎別人的看法的時候就總是想活成別人說期望的但是自己卻一點也不滿意的樣子。

我先支持哪吒一波吧hhh,希望後續作品可以更加經得起推敲,也會因為現在的批評而有更完美更陳述的完善。

《哪吒之魔童降世》觀後感二

又一部現象級電影。

說句心裡話,你說這電影它有多完美多牛逼,其實也不見得,相信大家心裡也都有數。關於電影本身,已經有太多的討論,我不再贅述了。電影質量放在那是有目共睹的。

不過這電影票房一路狂飆,甚至超過《我不是藥神》,而且好像勁頭還很猛!不禁讓人思考,它真的值得這么高票房嗎?但其實這已經不是《哪吒》自己的事了,而是整個電影市場該討論和研究的問題。

用我們普通觀眾的說法就是屎吃多了,偶爾端上一桌有香有色的菜,觀眾就恨不得把它推到神壇上供起來。就是所謂的報復性消費吧。

有資本家曾經提出“垃圾觀眾催生了垃圾電影”的理論。很多人都被糊弄住了,我當時也深以為然。

可是從《紅海行動》《戰狼2》到《藥神》《流浪地球》,再到今天的《哪吒》叫好又叫座,個個經典。無一不是在告訴資本:觀眾不傻,大流量+大IP只能等於屎,觀眾不願意再吃屎了!(正說著呢,熱乎乎的《上海堡壘》就端上來了)

看看我們越來越龐大的電影市場吧,中國電影需要的是跟好萊塢一樣完整的工業體系,才能滿足國內觀眾的需求啊!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割韭菜,就得先把刀磨快了,讓韭菜被割了一茬又一茬還不被連根拔起。

行業內的自省已經很迫切了。希望資本越來越懂我們,編劇環境越來越好,演員越來越像演員。

《哪吒之魔童降世》觀後感三

剛二刷完哪吒,想來聊聊自己一點淺薄的看法。

先來說一說哪吒:

哪吒身上的標籤--是轉世魔丸,是“天命之人”李靖的三兒子,是全陳塘關村民忌憚恐懼的妖怪,是敖丙唯一的朋友。

因為被乾坤圈封印了部分能力,除了最後開大,都是走路揣兜,一副街頭惡霸的形象,只有在最後拿掉了乾坤圈才展露出英姿勃發的少年形象(燃炸!!!)。

哪吒本來是注定悲劇,壽命只有三年,三年之後天劫降臨,摧毀魔丸,因果循環,這本來是。。上輩子為禍四方應得的後果,。。我理解本來就沒有善惡定位,只是縱橫天地吸收靈力的一個妖物,元始天尊保留了它身上的善,3年以後摧毀惡的部分,這是魔丸應得的結局,無可厚非。

但造化弄人(太乙真人的玩忽職守和申公豹的陰謀算計),魔丸托胎成人,從降生的那一刻,它就不再是魔丸,而是魔性與人性相互battle的開始。

做為魔丸,哪吒一降生就火光四濺,鬧得雞飛狗跳,太乙真人用乾坤圈鎮住魔性,使他一直保持在孩童的狀態,但天賦異稟,破壞力驚人。而做為人,他渴望父母的陪伴,父母卻在為了他忙於積德除妖,無暇陪伴他。他渴望別人的認同,但一次次被否認被傷害,就反彈性地禍害村民.。初始的哪吒對自己定位模糊,只知道以眼還眼以牙還牙,他沒有是粉念,只有我行我素地“做一個妖怪給他們看”。這樣的哪吒就像一張白紙,潑墨成黑,需要人的引導和感化,魔性和人性稍有不慎就走入極端。

但幸運的是他有愛他守護他的李靜夫婦,父母愛子女,必為之計深遠,母親想要哪吒剩下的時光開開心心,父親更像讓他活得有個人樣,所以即便只有三年,仍舊引導他為民除害,斬妖除魔,更編造謊話騙他是靈珠轉世,最後李靖還要自己承擔天劫,逆天改命的,除了哪吒,更是父愛如山的李靖。

三年期限到,哪吒要受天雷,上一輩子欠下的債終於要這一世清償,哪吒眼角帶淚,說這三年他過得很開心,他不信命,不認命,卻很清醒的承擔自己的命。

關於敖丙:

第一次看完的時候就很心疼敖丙,他完全就是一個因為原生家庭導致的悲劇式人物,和哪吒一樣不能決定自己的出生,卻擔負著振興全族的枷鎖,三年時間隱藏自己的身份,沒有朋友,沒有快樂,只有父親和師傅一遍遍耳提面命自己要做的大事。

從敖丙的角度出發,他一開始對這場陰謀並不知情,認識哪吒之前,他只知道有一個魔丸,要在某一天霍亂人間,而自己要去拯救蒼生,振興全族。認識了哪吒後,敖丙喜歡這個可愛的朋友,他是哪吒在世間唯一一個可以和自己踢毽子踢的酣暢淋漓的人,對敖丙也是如此,更何況,哪吒救了他的命,單純善良的他為了報恩不顧父親和師傅的計畫,在最開始哪吒失去自我的時候從哪吒的火尖下就下了李靖,到此為止,他都是一個善良的小天使,是靈珠。

哪吒做為魔丸,有師傅的教導,父母的呵護,而敖丙,卻要生生背負父輩們從身上摳下來製成的萬麟甲,萬麟甲是刀不入的兵器,更是束縛他摧毀他的武器。

敖丙是善良的,他與人為善,救人性命,待人誠懇,卻要生生被逼著做了惡人。天劫之時,一面是無辜的百姓和好友,一面是龍族全族的期許,親人如山的壓力,他不想作惡,卻不得不作惡,哪吒是由惡向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而敖丙,卻被逼著拿起了屠刀。

敖丙,說到底,不過是被道德綁架被矇騙被人拿在手上的一把刀。哪吒最後問他,能不能活得像個人樣,我命由我不由天。可是敖丙不管怎么選擇,都注定不會善終。

說到底,龍族才是最慘的那一個,被鎮壓,被仇視,摳掉了逆鱗,失去了兒子,最後事情敗露肯定還要承受上天懲罰。

說回來,如果不是靈珠被偷,敖丙也不用這么悲慘,如果不是申公豹心有不甘,靈珠也不會被偷,而如果不是一開始妖怪(忘記名字)吸收靈力為禍天界,元始天尊也不用練就魔丸和靈珠,也不用定下三年以後用天雷滅了魔丸,因果循環,無辜之人何其多也。

想到這,我真是想抱緊敖丙嗚嗚大哭。

其他人物的塑造

太乙真人這個角色剛開始我還挺討厭他,揣著一口川普,油頭粉面,貪酒誤事,更在李靖夫婦面前略顯諂媚,不是很理解為什麼元始天尊會把重任交給他,以至於引起申公豹的憤恨繼而引發後續的故事。

但後來申公豹為了一己私慾要亂殺無辜,陰謀反叛,更是在天劫降臨的時候知道敗局已定,立即跑路,而一直嘻嘻哈哈的太乙真人,不顧自己抱著可能會死的結局和和哪吒一起對抗天雷,不得不說元始天尊慧眼識人。

而申公豹一直認為人們心中的成見是一座大山,卻沒有想要挪動這座大山的念頭,更不去想這座大山最開始有誰鑄造。

鳴謝主創

另外還有一個我第一遍沒注意的細節,就是一開始妖怪(忘記名字)跟太乙真人打的時候就長出了三頭六臂,和後面哪吒撐起冰棺長出的三頭六臂相呼應,也是很贊。

對於國漫我一直特別支持,從大聖歸來,到大護法,到白蛇,到這部哪吒,基本都二刷,大聖歸來放完的時候我是第一次在電影院感受到全體起立鼓掌的澎湃,白蛇電影院刷了2遍,自己在家又看了2遍,從這些電影裡,我真實的感受到了情懷,感受到了主創人員們的認真和才華。

最後謝謝餃子導演,和哪吒的創作人員,這也是我第一次正兒八經寫影評,不足之處大家多多包涵:)

《哪吒之魔童降世》觀後感四

哪吒這部影片可以說是一部讓人十分驚喜的國漫了。精緻的畫面融入了許多中國元素,讓整個影片看起來格外舒適。動畫的背景音樂也很合適。山河社稷圖那一段的畫風更是讓人眼前一亮。劇情也較為完整,笑淚點並存。太乙真人的特色巴蜀方言不禁惹人捧腹連連,幾乎承包了我所有笑點。然後這一版的李靖確實讓我很驚訝,也很感動,這裡面,他不再是那個鐵血無情,心裡只有天下蒼生的人。他,也是一位父親。他有情有義,兢兢業業地護著全陳塘關百姓。當得之哪吒就是魔丸會引來天劫之時,他沒有把哪吒推向深淵,放任自流,而是選擇犧牲自己,也要幫哪吒逆天改命。再就是這部影片所體現的人性。人總是選擇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先入為主,接受命運。而哪吒的命,就是不認命!最後,他和敖丙以身渡劫,護住了陳塘關的百姓,是他選擇了命運,而不是命運選擇了他!最後,人們也願意為自己之前的偏見而認錯,並向哪吒致謝。期待國漫以後能出現更多像哪吒這樣的優秀作品。

《哪吒之魔童降世》觀後感五

我覺得《哪吒》的成功之一在於人物性格非常的鮮明有趣。

哪吒從一出生開始就背負了“妖孽”的罪名,他渴望融入人們,卻總是被人們當做異類,人們害怕他,遠離他,誹謗他,人們說他是妖怪化身,人們從未見他吃人,卻造謠出了他吃人的傳說。他不被人理解,所以他孤獨叛逆,人們越是污衊他,他越是要裝作不屑一顧的樣子,直到他遇見敖丙,一個沒有像其他人一樣把他當做妖怪的人,願意接納他。哪吒的委屈像極了小時候明明沒有做錯事情,卻被冤枉的每一個你。

李靖說,不要在乎別人的看法,你是誰只有你自己說了算?要是放在以前,我也覺得這句話太帥了,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有的人終其一生想要擺脫他人的看法,卻發現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人是社會動物,所以,他人即地獄。

哪吒的母親依然是傳統印象里的母親形象,即使他人都放棄了你,即使他人都對你惡語相加,她依然是這個世界上無條件愛你,相信你的人。

太乙真人,讓我想到一句經典的評語“是個好人,全無用處”。太乙真人是個沒有壞心的人,所以這也是為什麼師尊願意讓他成為第十二仙人的原因。但因為他是個好人,所以他的過錯就可以被原諒嗎?他在明明很關鍵的時刻貪酒,導致了申公豹有機可乘,使得靈珠被盜,哪吒被魔丸附體。當然太乙真人也符合這樣的人物形象特點,否則就沒有接下來的故事可講了。

敖丙有著內在的掙扎與撕裂,他和哪吒一樣本性善良,卻背負著整個家族的使命,他性格溫和,卻被迫殺戮,他從出生起就沒有自己的選擇,人一旦背負上他人的期望,就沒有了自己。

申公豹作為反面角色出現,但他其實是一個挺悲涼的角色。他沒有反抗過自己的命運嗎?他沒有努力過嗎?我想他也是一路斬妖除魔,努力修煉才飛升上仙,但出身是原罪。所以他也熱血過吧,但最後卻是無力,努力到最後的無力,於是只好選擇另外一種途徑去達成目標。

其實整個電影,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普通大眾的惡。

有人說導演故意刻畫了民眾的愚昧,但我不這樣認為,何止電影,生活中民眾的眼睛也是“瞎”的。人們其實根本就不在意哪吒到底是不是妖怪,他們只要自己覺得哪吒是妖怪就可以了,他們不在乎真相。大眾心理研究書籍《烏合之眾》中有關群體心理的研究表明,群體會扭曲自己親眼所見的事物,雖然群體中每個人的性格都不相同,但在群體中思想是會傳染的,最終事情會扭曲成相同事情的東西,朝著同一個方向。集體中的某個人率先扭曲了事實,隨後這個人就會變成傳染過程的核心。因為群體是沒有判斷力的,他們無法自行判斷哪吒到底是人是妖,所以只要其中有人傳出來了哪吒是殺人妖孽的時候,群體就會自動選擇相信,這也是為什麼每次哪吒出現,總是同一個人在高聲向人們呼喊哪吒出來了。所有離奇的傳說和故事,它們的誕生和流傳都是群體的功勞。

這種惡,它是由偏見、愚昧、無知、狹隘所構成,它其實滲透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哪吒打敗水怪,救了小姑娘之後,人們舉著棍棒要討伐哪吒,哪吒沒有還手,人們愈發的大膽發泄自己的被壓制的恐懼與怒火,他們不需要有人告訴他們真相,他們需要的是“懲惡”,他們需要的是情緒的發泄。像極了被網民們討伐到無路可退,自殺自證清白的德陽泳池事件女醫生,像極了《讓子彈飛》里,為證明一碗粉還是兩碗而剖腹的六子,也像《無問東西》里被污衊活活打死的王敏佳。幾千年來,人性的進化其實很慢很慢的,同伴的“正義感”時常讓我覺得背脊發涼。看到“誠覺事實皆可原諒,但不知該原諒誰”這一句,越發感覺悲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