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時代的毛澤東

曾經有一個美麗的傳說:五千年前,舜帝南下巡視,來到湘江流域。在一座山上,他讓 人演奏起動聽的“韶樂”,竟引來鳳凰起舞。後人就把這座山叫做韶山,被它環抱的一塊狹 長的谷地便是湖南省湘潭縣的韶山沖。一八九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清光緒十九年十一月十九日),韶山沖農民毛貽昌家出生 了一個男孩,取名澤東,字詠芝(後改潤之)。他們家的頭兩胎嬰兒都在襁褓中夭折了。母親生怕他也不能長大成人,便抱他到娘家那邊的一座石觀音小廟,叩拜一塊巨石,認做乾 娘,還取了個小名,叫石三伢子。

韶山毛氏原籍江西。明朝開國時,始祖毛太華隨軍遠征南瀾滄(今雲南省瀾滄拉祜自治 縣內),在當地娶妻生子。明朝洪武十三年(一三八○年),毛太華年老移居湖南湘鄉縣。 十年後,他的兩個兒子又遷到鄰近的湘潭縣韶山沖。這裡位於湘潭、寧鄉、湘鄉三縣的交界 處,地處湘江中游西岸四十公里,群山環抱,居民以從事農業生產為主。從此,毛氏宗族在 這裡墾荒務農。到毛澤東這一輩,已傳二十代,大約五百年了。

儘管韶山來歷的傳說是那樣美麗,毛澤東出生時,這裡的現實環境卻同舊中國其他閉塞 而貧窮的鄉村沒有多少兩樣。沖里住著六百多戶人家。祖父毛恩普是個老實厚道的莊稼人, 因為家境窘迫,不得不把祖傳的一些田產典當給別人。毛恩普只有一個兒子,去世的時候, 孫子毛澤東長到了十歲。父親毛貽昌,字順生,號良弼。十七歲開始當家理事,因為負債被 迫外出在湘軍里當了幾年兵,長了不少見識,也積累了一些銀錢。還鄉後,贖回毛恩普典出 去的土地,不久又買進一些,增加到二十二畝,每年能收八十擔稻穀。湘潭有著在湘中很有 點影響的米市。毛順生善於經營,後來又集中精力去做稻穀和豬牛生意,資本逐漸滾到兩三 千元,還自製了一種叫“毛義順堂”的流通紙票。在小小的韶山沖,可算是個財東了。

在舊中國,靠自身奮鬥擺脫貧困的農民,大多克勤克儉,精明剛強。父親的這種性格, 自然對從小目睹這一切的毛澤東產生了影響。毛順生和大多數走上坡路的農民一樣,試圖按 自己的生活模式塑造兒子。毛澤東從六歲起就做一些家務和農活,如拔草、放牛、拾糞、砍 柴,識字後也幫父親記帳。特別是十四到十五歲大約兩年的時間內,他成天在地里跟家中雇 的長工一同幹活。在這段時間裡,毛澤東對父親的嚴厲感受很深,後來回憶說,“他是一個 嚴格的監工,看不得我閒著,如果沒有帳要記,就叫我去做農活。他性情暴躁,常常打我和 兩個弟弟”,“他的嚴厲態度大概對我也有好處,這使我幹活非常勤快,使我仔細記帳,免 得他有把柄來批評我。”於是,犁、耙、栽、割,全套農活,他都樣樣在行。還常常跟長 工爭勝,搶重活乾,養成了山區農家子弟的本色:吃苦耐勞,勤快樸實,不怕艱難,對農民 的疾苦也體會很深。

毛順生期望兒子將來成為同他一樣生財有道的精明的人。一旦發現兒子的行為不合自己 的準則,便用高壓手段來管教,父子衝突就不可避免。對毛澤東來說,卻促成了他最初的反 抗心理。

一九○六年的冬至這一天,毛順生設酒席宴請生意場上的朋友,吩咐十三歲的毛澤東幫 著招待客人。毛澤東不願意做這些事,父親生氣了,就罵他懶而無用,為子不孝。他當著客 人反駁道:“父慈子孝”,只有“父慈”才能“子孝”。毛順生更加生氣,舉手就要追打。 他便跑到家門前的一口池塘邊,聲稱父親再要逼近,就跳下水去。在母親的調解下,一場風 波才和平解決。從此,毛澤東悟出一個直觀的道理:在壓力下如果溫順示弱,反會遭受更多 的打罵,只有用堅決反抗的辦法,才能保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