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時代的毛澤東

一九一○年秋天,毛澤東離開閉塞的韶山,走向外面更廣闊的世界。這是他人生歷程中 的第一個轉折。他的激動心情是可以想像的。臨行前,他改寫了一首詩,夾在父親每天必看 的帳簿里:“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東山國小堂在湘鄉縣城附近的東台山下。同舊式私塾相比,它除了傳統的經籍外,還有 些自然科學和地理、英語等新科目。在這裡,毛澤東才知道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已經死了, 新皇帝宣統已在朝兩年。他依然認為皇帝和大多數官吏一樣,都是善良和聰明的人,只是需 要有康有為、梁啓超這樣的人來幫助他。毛澤東這時較多地接受了維新派思想,特別喜歡梁 啟超那些筆端常帶感情的文章。康有為、梁啓超成了他崇拜的人物。他並不知道,此時孫中 山主張的推翻清政府的民主革命思潮,已代替康、梁的維新變法思想而成為時代的主流。但 革命派把主要精力放在聯絡會黨和新軍發動武裝起義上面,沒有在思想啟蒙上下很大工夫。 革命派所辦的刊物在內地也不能公開流傳。而梁啓超在戊戌變法失敗後在日本刊印《新民叢 報》,廣泛介紹西方資產階級的學術和政治思想,在國內風靡一時。湖南又是維新運動的重 要基地,梁啓超曾主講於長沙的時務學堂。在這種情況下,毛澤東主要從維新派那裡接受政 治啟蒙是很自然的事情。

《新民叢報》已經在一九○七年停刊。毛澤東在東山國小堂時,表哥文園昌曾借給他一 套自己保存的合訂本。他讀了又讀,上面的一些文章差不多能背出來,還寫下一些批註。在 第四號上的《新民說》第六節“論國家思想”處,他寫道:“正式而成立者,立憲之國家, 憲法為人民所制定,君主為人民所擁戴;不以正式而成立者,專制之國家,法令為君主所制 定,君主非人民所心悅誠服者。前者,如現今之英、日諸國;後者,如中國數千年來盜竊得 國之列朝也。”

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毛澤東最早的政論文字,表明他當時對君主立憲和封建專制兩種國 家體制的理解。從相信孔孟到崇拜康梁,從贊同鄭觀應的《盛世危言》到主張以英、日為楷 模進行立憲變法,是毛澤東早期思想發展的第一個梯階。更重要的是,梁啓超的《新民說》 深入接觸到民族文化心理結構,主張從“變化民質”入手來尋求社會改革的途徑。這個思路 開五四時期主張改造國民性的先河,對毛澤東的影響也持續了較長時期,他以後組織的新民 學會的會名顯然就是從這裡來的。

他開始注意中國以外的事情。從一位在日本留過學的教員那裡了解到日本通過明治維新 強大起來的事情後,非常羨慕。他從同學蕭子襖(即後來的著名詩人蕭三)手中借來一本 《世界英雄豪傑傳》,被書中描寫的華盛頓、林肯、拿破崙、彼得大帝等人的事跡感染,還 書時說:“中國也要有這樣的人物,我們應該講究富國強兵之道,……我們每個國民都應該 努力。”

一九一一年春天,東山國小堂的賀嵐岡老師應聘到長沙的湘鄉駐省中學任教。因為毛澤 東成績優異,賀老師願意帶他前往讀書。他第一次坐輪船到長沙,順利地考入了湘鄉駐省中 學。

長沙是湖南的省城。這時,中國已到了辛亥革命爆發的前夜。湖南是革命黨人活動十分 活躍的地方,反對清政府的宣傳特別激烈。駐守長沙的新軍也越來越傾向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