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的抗戰,偉大的勝利

2005-8-11 字數:4155收藏此頁到都市網摘如果你來過北京,一定會被天安門廣場上傲然矗立的人民英雄紀念碑所震撼。一眼,哪怕你只看了一眼,它的純潔、它的威嚴、它的雄骨英姿,也將深深的烙在每一個中國人的骨子裡,愈久彌深。那裡面所蘊含的,不只是幾行文字,幾幅浮雕,在它的柔和的光澤裡面所折射出來的,是我們華夏子孫五千年不屈的民族精神,是東方龍的魂魄。今天,當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們都在紀念六十年前那場反法西斯戰爭的偉大勝利的時候,誰也不應該忘記,在世界的東方,一個偉大的民族,用兩千萬優秀兒女的鮮血,譜寫了一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壯烈史詩。讓我們肅立默哀,曾經為了民族的解放和人類自由而壯烈捐軀的勇士,他們是世界的驕傲,是中華民族的脊樑!   彈指一揮間。60年過去了!60多年前,那是怎樣一場驚心動魄的歷史呢?巴黎,兩個星期就屈服了;歐洲,已然在希特勒的鐵蹄下顫抖;倫敦,在法西斯的狂轟濫炸中苦苦支撐;莫斯科城下,蘇聯紅軍還在艱苦戰鬥;菲律賓、馬來亞、荷屬東印度、緬甸,幾十萬盟軍無心戀戰,草草抵抗了一下,整個東南亞便淪陷了;重慶和延安,中國人的兩大支撐點,一場全民族的抗戰正在如火如荼的展開。   世界反法西斯的勝利離不開中國。歷史不會忘記,正是抗戰時間最長、付出代價最大、牽制和消滅日軍最多的中國戰場和艱苦卓絕抗戰的中國人民,才使歐洲的反法西斯力量在最困難的時刻避免了受到兇狠的敵人兩面夾擊。為歐洲戰場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後勝利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正如當時政府所言“埋頭苦幹的中國人,將盡我們的力量所至,抵抗到底。我們將奮鬥到最後的勝利,或最後的慘敗。縱使大好河山,悠久歷史,都被鮮血染紅,或毀滅在熊熊的火眼之中,亦在所不惜。”正是在憑藉著這種精神,中國迎來了抗戰的最後勝利。   讓我們記下這樣一堆數據:在抗日戰爭最艱苦的相持階段——即1939-1941年,中國戰場牽制了日本陸軍的大部分兵力,最高時達94%以上,1939年為83%,1940年為78%,1941年為70%。日本全部51個師團中有37個被牽制在了中國,延遲了日本在東方發動更大規模侵略的步伐,也延遲了德、意法西斯向英、法、蘇聯挑釁的步驟,為歐洲戰場贏得了4年多的寶貴時間。到1943年11月美軍在太平洋戰場轉入反攻時,中國戰場仍牽制日本陸軍兵力的54%以上。抗戰8年,中國付出了3500萬人的傷亡和6000億美元的直接、間接經濟損失,共殲滅日偽軍170多萬人。日本曾狂妄地叫囂在3個月內滅亡中國,這種夢想在偉大的中國軍民的英勇抵抗下肥皂泡一樣的破滅了。   1940年,正是中國戰場最艱苦的時候,此時的德軍橫掃歐洲大陸,義大利參戰,法國投降,英倫三島吃緊,美國尚未介入,日本認為“南進”的絕好時機來臨。在此關鍵時刻,中國國民政府在正面戰場上發動了冬季攻勢,中國軍隊以80多個師,在正面戰場進行攻勢作戰達三個月之久,地域遍及皖南、贛北、湘北、鄂中、鄂北、豫南、豫北、綏西,共斃傷日偽軍數萬人,對日軍是一個重大的打擊。雖然並未達到扭轉正面戰場和收復失地的戰果,自身也受到了巨大的損失,但打擊了日軍囂張氣焰,消耗了敵軍大量兵力。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在敵後戰場展開了著名的百團大戰,日軍損失慘重,不得不增兵華北以挽救危局。   1941年德國發動侵蘇戰爭後,不斷敦促日本在遠東對蘇動手。然而日本則始終沒有能夠向處於極端困難境地的蘇聯發動進攻,從而蘇聯避免了腹背受敵。兩個橫行一時的法西斯強國沒有實現夾擊蘇聯的戰略企圖,其中的重要原因是中國人民堅持進行的抗日戰爭有力地拖住了日軍的後腿,完全打亂了日本的侵略計畫。此期間,中國軍隊為了配合美、英軍的對日作戰,進行了第三次長沙會戰,使日軍遭受了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的第一次大失敗。正如當時的美國總統羅斯福曾經有過生動的描述,“……應該感謝中國……假如沒有中國……你想會有多少個師團的日本兵﹐可以調到其他方面來作戰﹐他們可以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們可以一直衝向中東,與德國配合起來,進行一個大規模的夾攻,在近東會師,把俄國完全隔離起來,吞併埃及,斬斷通往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線……”   1942年1月,日軍大舉進攻緬甸,此舉既可以一舉切斷美英援華戰略物資並孤立中國,又可以占領英美在緬甸的軍事基地,伺機進攻印度,西進與德軍會師中東。在強大的日軍面前,東南亞盟軍節節敗退,正如當時的英國首相邱吉爾指出:如果日本進軍西印度洋,必然導致盟軍在中東的全部陣地崩潰,“能防止上述局勢出現的只有中國。”儘管當時中國正處於抗戰極為困難的相持階段,仍派出10萬精銳部隊組成遠征軍,緊急入緬支持英軍作戰。此後3年,中國軍隊在緬甸投入兵力30餘萬,殲滅日軍6萬餘人,挽救了盟軍在東南亞的危局,成功地粉碎了德意日法西斯將歐亞戰場連成一片的企圖。   1944年,日本發動“一號作戰”,一直打到貴州獨山,企圖達到摧毀美軍空軍基地和壓迫中國政府投降的目的。國民黨政府提出“確保黔邊,屏障陪都,相機擊破敵人”之方針,中國軍隊“不惜一切代價來進行保衛,以捍衛陪都”,造成日軍重大傷亡。關於這一時間的正面戰場,過去均以豫湘桂戰場大潰敗加以概括,事實上1944年正面戰場形成了“東守西攻”的戰略態勢。例如中國軍隊6月在河南戰役後期發動了靈寶戰役,與沿隴海線西進的日軍展開過激戰,阻擊了日軍西犯潼關威逼關中的攻勢,從而穩定了西安和大西北後方;並隨著滇西戰場的勝利,中國戰場擺脫了遭受東西夾擊的局面,為1945年東線戰場反攻態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從東西兩線得失看,整個正面戰場還是得大於失。   中國抗戰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的重大貢獻,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中國抗戰牽制了日軍主力,使其無法實現“北進”戰略,從而使蘇聯避免陷入東西兩線作戰的困境,並且得以從亞洲抽調50餘萬兵力投入歐洲對德作戰;二是推遲了日本的“南進”計畫,使盟國為實現“先歐後亞”戰略贏得了時間;三是使日、德兩國侵略軍東西對進、會師中東的夢想徹底破滅;四是中國派出遠征軍入緬作戰,解被困英軍之危陸軍兵力的54%以上。   中國的抗戰證明了自己是世界反法西斯的重要力量。中國在戰時是已經是同盟國“四強”之一,所以戰後成為聯合國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是以巨大的民族犧牲和英勇奮鬥爭來的,自然當之無愧。正如英國《衛報》一篇題為《我們不能忘記我們在二戰中是如何獲勝》的文章說“……如果不是中國付出2000多萬人犧牲的代價,在亞洲戰場拖住了日本軍隊,日本軍隊就會在中國迅速取得勝利後進攻蘇聯後方,並控制太平洋地區。沒有亞洲盟國的抵抗,西方盟國也將付出更大的犧牲……”但是,作為戰勝國之一,中國在戰後卻遭受種種不公正的待遇,以致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在英美蘇等國一些歷史學家關於二戰的長篇巨著中,要么隻字不提中國的抗戰,要么對中國抗戰的作用加以貶低甚至抹殺,這對於作出巨大貢獻、付出慘重犧牲的中華民族來說,是極不公平的。這與很多年來,大陸著作只把正面戰場中國軍隊的抗敵說成“不斷大潰退”,而台灣則只把中共抗戰說成“游而不擊”有很大的原因。揆諸史實,抗戰期間國民政府軍隊與日軍進行22次大規模的慘烈會戰,有時還主動發起攻勢,恐怕不能簡單地說它一直“消極抗戰”。中國共產黨在敵後戰場則發揮了重要作用,展開了多達十幾萬次的游擊戰爭,大量牽制了日軍。武漢會戰以後,敵後戰場更成為了抗日的主戰場。正面戰場也曾主動與敵後戰場作戰相配合,如統帥指揮機關(蔣介石、閻錫山、衛立煌)曾下令部署配合百團大戰的情況。在戰略防禦階段,兩個戰場主要是戰役配合,進入戰略相持階段,兩個戰場是戰略配合。而日本進攻打擊的主要對象是國民政府及其軍隊,它對敵後中國軍隊掃蕩清鄉作戰不僅規模遠不及正面戰場對國民政府軍隊的進攻,而且目的僅限於鞏固占領地。它要實現占領中國,主要是與國民政府軍隊作戰。所以國民政府正面戰場在中國抗日戰爭中處於主體地位,這應是不爭的歷史事實。以往因為政治原因貶低正面戰場抗敵戰績,並將正面戰場與敵後戰場分割開來的做法是錯誤的,中國的抗日戰爭戰場是一個統一的戰場——中國戰場。所以,國共將士的作用都不可抹殺,講述抗戰歷史,我們更應該從民族統一戰線的角度來談。抗日戰爭是中國全民族抵抗日本侵略進攻的戰爭,貶損正面戰場的地位和戰績,也就必然貶損整箇中國抗日戰爭。   讓我們記住這個光榮的時刻吧——1945年9月2日,東京灣米蘇里號戰列艦上,日本政府代表正式簽字無條件投降。徐永昌代表中國政府在日本投降書上籤字確認。中國舉國歡慶。勝利的光榮屬於所有為之付出過血汗的人們,它不應該為意識形態和黨爭所玷污——雖然之後國民黨最終在大陸上失掉了民心,失去了政權——但是所有抗戰有功的將士們,都不應該被忘記。   在抗戰勝利六十周年的時候,我們應該實事求是地尊重和承認政見不同或者對立,甚至曾經兵戎相見的愛國人士在抗中的功勳,在歷史問題上表現出政治和解與寬容的精神和胸襟,政府應該允許曾經是國軍的抗日老戰士穿著往日的軍裝,佩帶勳章,在昔日的戰旗下參加慶典。他們應該得到尊重,哪怕是遲到的尊重。是那些軍裝,那些勳章,那些旗幟,和他們為民族自由和生存而戰的記憶聯繫在一起。這份記憶屬於他們,也屬於這個國家,屬於子孫後代。那些在抗日戰爭中犧牲的英雄,國民政府授予他們的榮譽,應該重新得到承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