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代表”的實踐與師德建設

2005-8-17 字數:2895收藏此頁到都市網摘江澤民同志關於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論述,具有極為重大的現實意義和長遠的指導意義。“三個代表”的重要論述,是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世紀交替的歷史高度,著眼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繼承歷史,立足現實,前瞻未來所作出的精闢論斷是深入總結我們黨近八十年歷史經驗,深入思考世界社會主義運動歷史經驗、緊密聯繫我們黨面臨的形勢任務和現實狀況作出科學結論,是對黨的性質、宗旨和歷史任務的新概括,對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說的新發展,對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的新要求。這一重要論述,從根本上進一步回答了在充滿希望和挑戰的二十一世紀,我們要建個什麼樣的黨和怎樣建設一個黨的問題。江澤民同志指出,“三個代表”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一)始終代表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是共產黨人的使命和生命所在。要集中精力搞經濟建設,把個人的人生追求統一到發展社會生產力的目標中去。科技是先進生產力,這個論斷已被人們接受,30年來世界科技成果,比歷史上兩千年科技成果的總和還要多,這意味著知識進入一個急劇發展和爆炸時代。科技成果商業化的周期大大縮短,從發明到套用,電磁波通訊用了26年,積體電路用了七年,雷射器只用了一年。中國目前技術對經濟的貢獻率是40%,已開發國家是70-80%,按照“勝者全得”的觀點,技術上領先哪怕是一小步,就可以占領大部分市場。我國目前電視生產量居世界第一,固定電話居世界第二,行動電話居世界第三位,但是其中智慧財產權和積體電路都不在自已手上,84%的市場份額由國外控制。世界每年生產的7000億塊積體電路,中國只占1/8。中國有句老話,三個臭皮匠頂上一個諸葛亮。事實上,在高科技領域,人才是不可替代,如果一個研究所,資金政策都有保障,但只有二流的人才,那么只能建立一個二流的研究所。目前我國從初等教育起,投入3580萬元,培養5300人才能產生出一個博士。由此可見我國基礎教育還是相對薄弱,投入產出比太低了,基礎教育的狀況極待改革。當務之急就是要解放思想,破除“小進則滿,小富則安”的滿足感,樹立幹大事業,求大發展,力爭上流,不斷開拓的精神;破除在困難面前無所作為的思想,樹立勇於探索,敢於實踐的意識。(二)先進的文化包括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代表先進文化前進的方向,要求黨員幹部必須學習學習再學習。學習,是一個長期的終身的過程,用科學的理論武裝自己,才是提高思想境界,分清是非,才能真正做 好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代表。教育承擔著延續歷史的使命,學校是培養人才的場所,是傳遞人類精神文明的基礎。“青少年一代全面地占有前人勞動的成果,把它作為他們創造新的歷史的起點,這就是教育的永恆職責。知識飛速的增長,要求提高學習效率,孩子背 著書包進校門,他們不是作為享受者來分享歷史文明的成果,而是作為命里注定的受難者來接受苦役,他們必然本能地逃避這種苦役,而教師則出於職業責任感,千方百計地監督、強迫孩子學習。教育改革,勢在必行,我們必須全面探索學生與社會、與歷史、與未來生活的關係問題,這就深刻地觸及到人類教育發展所面臨的一系列矛盾。原蘇聯八十年代中期革新者提出“合作教育學”、美國提出 “合作教育”、中國九十年代提出“素質教育”的思想,都呈現出人們對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探索。世界《財富》論壇,1999年9月27日,在上海召開,來自世界800多名代表參加會議。中國科學院 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胡鞍鋼說:中國未來最大的挑戰是“安全”挑戰。他論為,且不說國家安全地,僅就現在中年以上的中國人而言,他們的工作安全,收入安全、健康安全、養老安全或多或少都有點問題,諸如下崗失業、收入減少或拖欠、醫療養老保險等等。他建議:中國的經濟決策人要以人為中心,把促進人的發展作為政府公共政策的基礎,改變過去那種過分重視項目、輕視人力資源開發的政策。教育更要以人為中心來考慮一切工作。如校風建設,是學校工作的基礎,好的校風就會給社會、家長、學生帶來一種“安全”感,帶來一種期望。校風是一種精神文化的積累。如教學方法的改革,還要以人為中心,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育思想,要充分調動師生的積極性,貫徹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的精神。如德育工作,要改變重灌輸輕交流,重說教輕實踐重管壓輕疏導;重教育輕心理的現象,同時還要重視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傳播學習,還要堅守社會主義思想文化陣地。如教育教學評價,要以人為中心,要改變只重結果(分數),不重過程的評價;要改變只重他人評價不重自我評價;要改變只重單向評價不重雙向評價。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深入開展師資隊伍建設是提高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的關鍵,有的教師工作幾十年成績平平,有的老師只工作十幾年教學成績就碩果纍纍,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有沒有改革的精神,有沒有深入地開展教科研與教改的實踐。八十年代美國強勁地提出了具有戰略意義的教法改革---“以問題解決為中心的課堂教學”,使基礎教育的立足點不僅僅是讓學生學到什麼,而是還要讓學生學會探索什麼,從而為美國在二十一世紀繼續保住科學技術的霸主地位奠定基礎。從九十年代起美國的科學家參與中國小教育的研究與實踐,已經成為美國教育發展的一個潮流。英國、法國的政府官員認為,我們需要數學家、物理學家......,但不需要太多,我們需要大量的數學教育家、物理學教育家......,也就是“教科研型”的教師,以教科研為導向是提高師資隊伍素質的重要途徑。(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 教師是一種崇高的社會職業,科學的進步,社會的發展,離不開教育事業,離不開教師的勞動。因此,只有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良好的人格特徵的人才能勝任教師工作。還如俄羅斯教育家烏申斯基所強調指出的:“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應以教師的人格為依據,因為,教育力量只能從人格的活的源泉中產生出來,任何規章制度,任何人為的機關,無論構想 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業中教師人格的作用。學生心目中理想教師的人格特徵是什麼?華東師大心理系的師生曾就這個問題,向240名高中生、中專生、大學生作了調查。調查結果按其重要性排列如下:(1)平易近人;(2)沒有偏見;(3)關心同學;(4)態度認真;(5)要求嚴格;(6)頗有耐心;(7)言行一致;(8)樸素大方;(9)開朗活潑;(10)品德高尚。一位哲學家說過:“最柔和的慈愛,最無畏的堅毅,最溫柔的情感,對德性最崇高的熱愛,所有這一切都成功地使他震顫的心房充滿生氣和力量。”這就是人格魅力。不少教師透發的正是這種人格魅力。較之容貌魅力,才華魅力來說,人格魅力更凝重,持久,具有巨大的激盪力。由此可見,教師的魅力應該是學知和完美人格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