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信息技術教學的新模式

2005-8-17 字數:4896收藏此頁到都市網摘摘要: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知識的增加和更新的節奏的加快,對教學提出更高的要求,使教育教學模式產生深刻的變化,教學的改革,必將對中國小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國小信息技術教育(試行)》要求我們轉變舊的教育觀念,改變教學方式,在這個新的形勢下,信息技術教育、信息技術課如何開展?下面根據我的教學實踐對信息技術課的教學方法做一些探討。關鍵字:更新教育觀念關注信息素養轉變學習方式探索課程整合一、更新教育觀念《中國小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提出中國小信息技術課程的主要任務是:通過信息技術課程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套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倫理和社會等問題,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由此可見,傳統的課堂教學已不能適應當今現代技術教學。因為傳統的課堂教學首先是一種以知識為本位的教學,主要表現為:重理論,輕實踐;重理性,輕感性;重理論,輕過程。其次,傳統的課堂教學以教師為本,表現為一是以教為中心;二是以教為基礎,先教後學,不教不學。現代信息技術課的教學是呼喚探究型的教學,開啟學生思維的大門。隨之出現了一些有關信息技術課的教學模式。我認為不管哪種教學模式都應該圍繞有利於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因為計算機發展十分迅速,計算機軟體推陳出新,當學生現在所學習的是最新的軟體,但當他進入社會時,也許這一知識已被淘汰,所以我們作為信息技術課的教師,不僅要使學生掌握計算機的技能,更重要的是通過學習,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在課堂中給學生提供一個主動、自由探索的廣闊天空,激活學生思維,要讓學生學會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獲取信息、分析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學會利用信息技術進行終生學習。其次教師還要更新教育觀念,由課堂教學的演講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和活動的組織者;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參與積極思考的地位,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的教學應該是把知識的傳授過程轉變為學生對問題的發現、探究、解決和運用的過程。二、注信息素養的培養知識經濟時代,信息素養已成為科學素養的重要基礎,這對基礎教育的培養目標提出新的挑戰,尤其是對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提出了新的要求,並把學生掌握和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作為與讀、寫、算同等的終生有用的基礎能力。信息素養作為現代公民所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也越來越被人們重視和接受。信息素養包含以下幾個要素:1.信息獲取的能力:能夠根據學習的需要,通過各種媒體,如網際網路、書籍、報紙雜誌、電視等,通過各種方法,如觀察、訪問、實驗等,有目的地收集、存儲必要的信息。 2.信息選擇的能力:從眾多的信息中學會選擇對自己更有使用價值的信息。3.信息的處理能力:學會面對大量的信息做出正確的分析、判斷,減少信息的負面作用,即批判性地處理信息。並將獲取的信息進行綜合,結合自己原有的知識,重新整理組織、存儲4.信息的傳遞能力:學會運用信息傳遞,合作、互動,形成多向信息交流。5.良好的計算機法制和道德意識:不傳播假的、不健康的、違法的信息,不竊取別人的保密資料,不光顧不健康的網站等。在現階段,信息技術課擔負著提高學生信息素養的主要任務。信息素養的形成,需要通過信息技術操作技能與套用實踐來培養,但不是所有的素養都能通過技能訓練就能形成,有的是要通過加強科學分析思維能力的訓練、通過加強思想情操教育來培養的。因此我們必須更新觀念,信息技術課不僅僅是傳授計算機的基礎知識、掌握幾種計算機的實用軟體的操作,信息技術課的重點應放在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上,也就是說在訓練學生信息技術操作技能與套用實踐的過程中,要貫穿信息素養的培養。可以說信息技術教育是課程改革的一個基石,學生不具備基本的信息素養,將阻礙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三、學習方式的轉變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新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徵。學習方式的轉變就是要改變原有的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把學習過程之中的發現、探究、研究等認識活動突顯出來,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要實現這些轉變,需要有新的學習環境、學習資源。資訊時代的學習是和以多媒體技術、網路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的發展密切相關,信息技術套用到教育教學過程後,學習環境、學習資源、學習方式都在向數位化方向發展,形成數位化的學習環境、數位化學習資源和數位化學習方式。學習者學習不是依賴於教師的講授與課本學習,而是利用數位化平台和數位化的資源,教師、學生之間開展協商討論、合作學習,並通過對資源的收集利用、探究知識、發現知識、創造知識、展示知識進行學習。數位化學習是現代學習方式的一種。數位化學習要求學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養。我覺得對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綜合能力的培養是非常有價值的。主要有下面幾方面:(1) 將學習從書本、課堂擴展延伸到社會通過進入社會情景,接觸社會現實,學生不僅學習了理論知識,書本知識,並且將書本知識套用於實際,學會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懂得科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社會發展的關係。(2) 豐富了課程資源建構主義理論提出:為了支持學習者的主動探索和完成意義建構,在學習過程中要為學習者提供各種信息資源(包括各種類型的教學媒體和教學資料),而且這些資源是用於支持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協作式探索。在實踐型的學習中,學生的學習資源,不再局限於書本、教師的課件,而是最新、最流行的、最貼近生活的、最接近實際的課程資源。(3) 使學生獲得了學校以外的現實社會中人與人之間溝通的體驗由於應試教育,現在的學生中,有相當一部分被沉重的課業負擔壓得喘不過氣,整天處於被動應付學習的狀態,生活範圍局限於學校和家庭,接觸的人多是家人和同學,很少有時間接觸社會。在完成實踐型的任務過程中,學生不僅要通過眼睛,更要與不同的人打交道,來獲取信息。這個過程可以獲得人與人溝通的體驗。(4) 從調查過程中,學習到通過調查獲取信息的方法。獲取信息的能力是現代學生必備的素質,也是信息素養的要素之一,因此在課程設計中,教師要有意識地設計不同的情景,讓學生學會通過不同的途徑收集信息,學會在不同的情況下採用不同的方法來獲取信息。(5) 通過調查實踐活動,可以培養學生的綜合信息處理能力我們都知道,原始的、未經過加工處理的信息是沒有太多的實際價值,學生不但要學會信息的收集,更重要的是要學會在收集到的各種各樣信息中選擇對自己更有使用價值的信息,並做出正確的分析、判斷,也就是將獲取的信息進行綜合處理,轉化為自己的知識。四、探索課程整合《中國小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一切有條件和能夠創造條件的學校,都應使用計算機、多媒體、網際網路等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信息技術作為一門學科,一種工具引入教育,它帶動了教育從目的、內容、方法及組織形式的深刻變革,它與各學科的整合是信息技術套用於教育的關鍵和核心。信息技術與其它課程整合就是把信息技術與其它課程教學有機結合,融為一體,把它作為獲取知識的工具,改變傳統的數學模式,改善、提高教與學的效果。1. 信息技術與教學內容的整合 當然,由於信息技術與其它課程整合尚處於初級階段,學生的信息水平低,計算機操作不夠熟練,學生對所需信息獲取分析能力差。基於此,在課前可將相關資源作一些整理,保存在資料夾下或學校區域網路上,讓學生訪問該資料夾或網站去獲取有用信息。隨著學生信息水平的逐漸提高,可為學生提供網址,搜尋引擎等,讓學生通過internet到資源庫中去蒐集素材。例如在四年級學習《簡單的統計》時,可讓學生利用課餘時間通過學校區域網路查看本級部三年級期末考試成績統計總表和條形統計圖,上課時小組討論後請一名同學發言:通過網上查詢知道了些什麼?還有哪些疑問?信息技術的引入和廣泛套用,無疑是注入了時代活水,它蘊藏的教學資源是浩如煙海。通過internet,可以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資源,可以極大限度的突破書本是唯一學習資源的限制,利用各種相關資源來豐富封閉的孤立的課堂,最大限度的擴充教學知識量,使學生跳出只學課本內容的局限性。從而開闊視野,發散思維,聽百家言語,看百家思想。在教學中,正是利用信息資源跨越時間界限的特點,將信息技術與教學內容進行有機結合,使教學內容變得豐富多彩,更貼近生活,更具有時代特點,同時也使老師改變了傳統觀念,給教學內容賦予了新的內涵,使教學內容活起來。2.信息技術與教學形式的整合班級授課制是目前被普遍採用的教學形式。由於受教學時間統一的限制,學生的個性特長難於發揮,因材施教難於落實,而信息技術的引入,則為教學注入了新的血液。信息技術作為教學的演示工具便是一種最基本的形式整合。教師可利用現成的教學軟體用於自己的講解,也可用powerpoint或其它製作工具充分利用各種素材編制適合自己教學的演示文稿和教學課件,形象地演示其中某些難於理解的內容,或用動畫等展示動態的變化過程和知識的形成過程,或用外接感測器來演示一些當時當地無法看到和無條件演示的現象,幫助學生理解所學知識。這樣通過精心設計與合理選擇,通過多媒體計算機代替了黑板、粉筆、幻燈、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