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創新教育的思考

2005-7-31 字數:5917收藏此頁到都市網摘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教育已經向前邁出了一大步,多類、多種、多層次的教育已形成一個從未有過的繁榮局面。但是,我們也應當清醒的看到:這個世界正在用越來越花哨的形式裝扮著越來越貧弱的內容,急功近利的喧囂、浮躁的世態人情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認識和情感態度;舊的僵化的教育觀念在一些人身上已形成定勢,許多人還將師從的一套模式不分環境,不分時代,不分對象地師從下去。語文教育多樣化的特點很大程度上只是在花哨的形式得以體現,雖模式滿天飛,但學生的創造力、想像力、主體地位、個性審美、獨立性等長期被漠視、冷落甚至遺忘。就等於在孩子智慧型發展的最佳時期套上了緊箍咒!面對這種狀況,我們更應清楚地看到,現代教育是以鮮明的個性發展去體現教育的智慧,單一的教育模式是絕對不能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中國教育若要立於世界教育之林,必應在研究人和社會多樣性的基礎上,結合民族的特點,創造出與之相適應的教育。可以預見,未來教育將以其獨特的方式參與發展社會智力和發展人的智慧,教育的目的將更多地指向人的素質教育。當前,我國教育界正積極探索以創新精神為核心的素質教育,為教育開拓了一個廣闊的天地。面對這一社會發展趨勢,我們應當怎樣革除我們教育教學中的弊端,全面發展素質教育,開創創新教育的新局面呢? 一、轉變教學指導思想,鼓勵藝術創造性思維,尊重學生主體性首先,應從過去強迫、灌輸式教學指導思想向啟發、引導式教學指導思想轉變。現代教學論認為:教學活動是一種雙向的“知識對流”,而非單向的灌輸。現代青少年無論是道德觀、價值觀,還是藝術思維方式和方法,都與五六十年代的學生有很大差別。它們思維敏捷,具有開拓和冒險精神,尋求心靈自由的思想已遠遠超過他們的長者,對事物的認識和理解已不滿足於一般意義上的泛泛說明。傳統的教育觀念和模式曾經十分穩固,但從歷史長河中看,絕沒有永恆不變的格式或標記。特別是藝術多樣化的今天,如果一味灌輸某種觀念,強迫接受某種思想,不僅不能形成“知識對流”,而且還會引起學生的反感,產生牴觸情緒。因此,確定啟發、引導的教學觀念,形成互相交流、互相促進的教學關係,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無疑是至關重要的。其次,旗幟鮮明的鼓勵創造性思維,激發學生創新的勇氣。創新是社會與民族進步的動力和源泉,也是教學改革發展的動力與靈魂。江澤民同志在第三次教育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每一個學校都要愛護和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幫助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保護學生的探索精神,創新思維。營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圍,為學生的稟賦和潛能的充分發揮創造一種寬鬆的環境。”使學生感到自己的創新行為符合社會需要,從而激發起大膽創造求異探索的勇氣豪情。語文教師要毫不含糊的表明自己鼓勵學生創新,支持學生大力創新的態度。讓學生真正徹底的拋棄思想顧慮,樹立以創新為榮為美的意識,勇敢地開創廣闊的思維空間,增強創新動力。現代教育家伊頓說:“教育是一種勇敢者的探險,因為它涉及到人類精神創造。”很顯然,創造性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已被看作現代素質教育的一種最高追求。然而,我們的教育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在過去一直被模仿能力的訓練所替代。教師模仿原師從之師和教學參考書等,甘願當“二道販子”,模仿成了一些人頂禮膜拜的尚方寶劍。模仿越像,似乎越意味著教育教學的成熟,完全不顧學生的年齡、生理和心理特徵,並且許多教師還據此而沾沾自喜。總之,把學生的頭腦限制得死死的,學生沒有一點想像和創造的餘地。滿腦子只有模仿而缺乏創造的教師又怎能培養出富有創造性的學生!當然,我並不認為教育不應有一點模仿能力的訓練,模仿能力的訓練作為基礎訓練的一部分是必不可少的。可是,模仿一旦成了最終目的,灌輸便出現了。正如阿恩海姆所說:“他們總是把自己的精力放在對某種表現形式的模仿上,而不是放在用這種形式去創造。”其結果使學生創造性思維自由的空間被限制以及主體性的逐漸喪失。儘管目前對於創造力怎樣被傳授以及如何施教自由還有待探索,然而,這決不應成為我們堅持灌輸式教學模式的藉口。因為,“教育的目的在於訓練我們的思維,而不是將他人的思維硬塞進我們的思維。”(迪隆•愛德華茲語)事實上,著名心理學家馬克斯•威恩曼以及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關於“提出豐富問題本身即是一種巨大創造”的觀點,對教育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也是適用的。第三、尊重學生的主體性,鼓勵大膽想像,呵護學生的“異端斜說”。現代教學論認為,人的主體性生來具有,而尊重意味著對人人都是創造個性價值的欣賞。羅森塔爾效應告訴我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力求為每一個學生創造獲得成功的條件,而學生越是覺得他們是自主的,越能激發其個人成功感。因此,尊重學生,給他們提供一個“提出豐富問題”所尋的和諧、寬鬆、自由的學習氛圍,對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是十分有益的。而我們的許多教師對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往往只體現在口頭上,在有意識或無意識中一次又一次忽視學生的主體性,甚至變相的摧殘學生的人格和身心健康。在一次次的否定當中,我們的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變得越來越蒼白。做文章回答問題不敢越雷池一步,生怕不合老師的標準答案,被痛斥為“錯誤”或“不好!”。學習變得呆板、枯燥,學生喪失了學習的興趣、求知的欲望,甚至一點靈活的理解都沒有,只能死記硬背生套,以求萬無一失。青少年充滿活力,有著強烈的求知慾和表現欲,然而,我們在一定程度上剝奪了他們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心靈去體驗、用自己的雙手去創造的權力。他們的潛能遭到壓抑、熱情遭到打擊、身心健康遭到不同程度的摧殘……他們在極其沉重的壓力下艱難度日。他們人生中的這段本應是豐富多彩的意趣盎然的洋溢著明媚的陽光和清新的空氣的日子,現在卻是枯燥乏味、死氣沉沉、愁雲密布、淒風苦雨……面對這些被我們鍛造出來的“考試機器”,語文老師還能一相情願地要求學生作文時不要無病呻吟而要真情實感嗎?為中考聯考計,很多語文教師“審時度勢”地要求學生學會無病呻吟:誰“呻吟”得像,誰“呻吟”得好,誰就能在中考聯考作文中多拿點分。久而久之,一個個學生經過“嚴格規範”的教育後,變得呆頭呆腦、循規蹈矩,完全成了一台複印機,那裡還有半點想像力和創造力可言?而西方一些學校的教育方式給了我們不少啟迪。教師總是想方設法發掘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對孩子的每一個“異端斜說”都備加呵護。例如包浩斯學院的教師有一次給學生布置如下作業:要求用相同尺寸的紙摺疊飛機,從頂樓拋下,最後落地者為最佳。第二天,各式各樣的飛機做出來了,一位學生獲勝並受到特別鼓勵,該學生的設計方案與眾不同,就是一張白紙。從以上中外實例中,我們可以看出,我們的教育太缺乏培養創造力和想像力的土壤了。我們的教育只有充分認識到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提倡獨立思考,不人云亦云;鼓勵大膽想像,不亦步亦趨,呵護學生的“異端斜說”,我們的教育才會大有希望。二、轉變教學模式,鼓勵大膽表現,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首先、應從封閉式為主的教學模式向以開放式為主的教學模式轉變。現代教學理論指出:教學過程不同於簡單的物質接受過程,而是一種雙向的情感交流活動。因此,教師不僅要“授業、解惑”,還要真誠的同學生交心,交朋友,交流思想,交流意見,變封閉為開放。這種開放式的教學觀表現為教育在時間、空間、內容等方面的進一步拓展。在時間上的拓展表現為終身教育和繼續教育,就是教學要從學生未來發展的需要出發,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更側重於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和獲取、處理信息的能力,“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從而使學生在離開學校後仍具有獲取知識的方法和技能,具有不斷創新的能力;在空間上的拓展表現為教學與社會、與生活、與實踐的廣泛結合,引生活活水進入課堂教學,不僅可以激發課堂教學的生機活力,加強課堂教學的套用性,而且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他們的知識視野,增強他們的套用能力、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熱愛自然、勇於實踐、關心社會的道德品質;在內容上的拓展表現為通才教育,就是適應知識經濟時代對複合型人才的要求,在課堂教學中努力加強各學科之間的廣泛聯繫和相互滲透,從而進一步增強教學的綜合性。毫無疑問,這種開放式的課堂教學將為學生創新精神和能力的培養,注入催化劑,裝上助跑器,插上騰飛的翅膀。其次,樹立民主平等觀念,鼓勵大膽表現。民主平等是創新教育的重要特徵,也是實施創新教學的前提條件之一。在創新教學的課堂里,教師不再是課堂教學的主宰,而是學生創新學習的設計師和引路人,學生疑難問題的解答人;教師也不再是課堂的唯一權威,而是課堂討論的平等參與者,啟發學生質疑問難的積極倡導者。教師對學生與眾不同的疑問、見解以及異想天開的構想,對學生挑戰書本、挑戰教師、挑戰權威的勇氣要表現出極大的耐心、寬容和尊重,並投以讚許的目光和會心的微笑。同時,教師還要引導學生敢于堅持自己的觀點但不是固執已見,敢於說他人沒說過的話但不是目空一切,敢於對書本中的“定論”挑戰但不是無知妄語,敢於對教師在課堂上不合適宜的說教說“不”但不是蔑視師長,敢于堅持獨立思考的良好習慣但不是離群索居。在創新教學的課堂里,教師已經沒有了滿堂灌和注入式的陋習,呈現在課堂上的是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中心的生動活潑的學習場面,教師給了學生不計其數的學習機會,每一個學生在課堂上都有參與表現的可能,機會是均等的,參與也是公平的。第三,在於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對學生如果缺乏肯定和激勵,習慣於責難、諷刺,久而久之,會使學生產生“失敗的自我意象”和消極心理。這種現象在教師中尤為突出。當教師不經意地對學生說:“你回答得不行!”或“你聽聽別人是怎么回答的!”時,並沒有意識到對他們的積極性的挫傷,這也往往會使大多數學生在不敢回答問題的陰影中越陷越深。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說過:“人最本質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而欣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