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作文教學創新的策略探究

國小作文教學要從封閉走向開放和創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促進個性的健康發展,我認為應該採取以下教學策略。一、人本策略:國小作文教學實現創新的前提

封閉型的傳統作文教學受應試教育的束縛,已經異化為學生攫取語文高分的手段,成了傳授寫作知識和純技巧的訓練,背離了作文教學的根本要求。學生習慣於奉命和應付,作文成為教師意圖的代言人,假、大、空;缺乏靈性、生氣、情感,靈魂被扭曲,創造性被扼殺,造成個性的缺失。其實,作文是運用語言文字表達自己主觀見解和感受的直接方式,學生通過作文進行自我觀察、自我體驗、自我反饋、自我調節,了解自己的個性情感和心理需要,給自己的成長塑造出一個豐富的精神世界。作文教學固然要培養技巧和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但最本質的是促進學生個性的健康發展。因此,作文教學必須以人為本。

素質教育以改善和提高學生的主體性為最高目的,以人為本必須突出學生的主體性。首先要讓學生意識到作文是表現“真我”的需要,而不僅僅是一種訓練的手段,激發學生的寫作欲望。想寫這是張揚學生主體性的前提;其次要讓學生獨立寫作,保護學生的主見意識,培養寫作獨立性。敢寫這是張揚學生主體性的基礎;第三要讓學生有所發現、有所感受悟、有所創新,培養創造性。能寫這是主體性的最高體現。

以人為本還必須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作文教學好象只要解決“寫什麼”和“怎么寫”的問題,學生的水平似乎就能突飛猛進,一日千里,其實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才是制約學生作文水平提高的深層因素。為適應考試的需要,人為地拔高要求,揠苗助長式地開發,將極大地損害學生的身心發展健康。特級教師斯霞曾經指導低段學生寫話時,不去刪改“法國阿姨是個女的”一句,認為這個話出自學生天真幼稚的腦海,是他們認識水平的真實反映,而且閃動著孩子追求“進一步認識”的思維火花。這對今天的作文教學應該有所啟發。尊重學生身心的發展規律應以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為本。

二、開放策略:國小作文教學實現創新的核心

革新陳舊的作文教學模式構建開放的作文教學模式是作文教學實現創新的核心。

1.開放作文內容和立意

有的學生寫命題作文絞盡腦汁,一籌莫展,私下寫的日記卻靈氣飛揚。本來學生的生活是很豐富的,學生對於生活的觀察也有自己的視角,不愁沒東西寫。但現實給了他們太多的限制,如泛化的政治論調,使得豐富的現實生活進不了作文。寫母親,沒有不勤勞的,做好事不是讓座就是拾金不昧,以司空見慣的所謂“好人好事”來服務於預設的光明主題,自欺欺人地演繹著這可怕的流行病,於是在聯考的作文中不約而同地出現了許多考生因為“死”了母親而悲痛欲絕。虛擬的偉大掩飾不了情感的蒼白,蒼白成了現代學生作文的流行色,更可怕的是導致思維的萎縮,語言的發展也成了無根之木,無源之水。拆除束縛學生作文的“緊箍”,首先要開放作文內容和立意,讓學生敢於反映真實的生活,表達真實的情感。

2.開放作文過程

“教師命題—教師指導—學生作文—教師批改—教師講評”這種傳統的作文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主體,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則是很有限的。先導後作,引導學生明確目標,該寫什麼,不該寫什麼,是有一定的教學效果,但一開始就給學生定下許許多多的條條框框,學生只能按教師的意圖行事,作文循規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哪裡談得上創新?而開放的作文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自己的寫作活動作為教學的主線。其基本模式是“蒐集材料—嘗試作文—分類指導—協作修改—完善提高”。在這裡,摒棄了教師先行指導的條條框框,實施先作後導,放手讓學生嘗試作文,學生能想自己所想,說自己所說,寫自己所寫。然後,教師按照作文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分類指導訓練,對遇到不同困難的學生,給以明確、具體、有效的指導和幫助,或者組織引導學生互相幫助,這樣的指導更有針對性,有利於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學生的寫作主體得以確立。

3.開放作文時空

作家陳燕丹曾這樣評論上海《萌芽》雜誌發起舉辦的“新概念作文大賽”:“讓我吃驚的是,那些在拾到一分錢的主題上開始寫作文的孩子們,一旦給他們一個自由的空間寫作,他們還是會迅速地洗盡鉛華,表現出一個原生的自己,那些長長的句子,纖細的傷感,那些富有含義的、幽暗的多愁善感的細節,那些欲說還休的情致,甚至是那些與作文訓練格格不入的詞庫,他們在作文的覆蓋下還有一個秘密的寫作世界。”學生擁有很大的寫作潛能,問題是他們受到僵化的思維模式的束縛,不能擁有一顆自由飛翔的心靈,沒有一個自由的寫作空間。作文不是生活的點綴,而是現代生活的一種需要。學生的作文水平不能依靠那幾次集中的作文教學來提高,要突出實用性,提倡隨機作文,化整為零,從課內向課外拓展,開放作文寫作空間,讓學生時時感到作文就在身邊,滲透隨時運用作文表達的意識,強化作文的實用意識。像結合學習寫觀察日記、學習日記等,結合閱讀寫摘記、讀書筆記、讀後感等,結合影視觀看寫內容提要、情節記錄、感想體會等都是好形式。

4.開放作文評改

開放的作文教學模式,學生應該參與作文教學的全過程。不僅引導學生參與命題,以提高學生寫作的興趣,而且引導學生參與評改。“改”的優先權應屬於學生自己。為了讓學生能有效參與作文評改,教師先可以讓學生學會批改方法,讓學生能用常用的比較統一的方法進行評改,並能熟悉批改過程。在批改過程中,儘量讓批改者能和寫作者面對面協作批改,改的人能知道習作者的意圖和想法,習作者能明了批改一方的心思。讓評改成為下一次作文新的起點新的開始。

三、信息策略:國小作文教學實現創新的關鍵

作文涉及到一個人蒐集、貯存、加工、處理、檢索、利用和傳遞信息的方方面面,作文教學實現創新的關鍵問題是培養和提高學生的信息素質。信息素質的提高十分有利於學生自覺尋求各種信息,正確吸收、利用有益於自身成長的信息,從而促進學生自身個性的發展。

其一是拓寬素材積累空間,促使學生建立素材“信息庫”,對素材進行分門別類,提高信息的蒐集、貯存、加工、處理能力。首先是拓展素材積累的事實空間。給學生提供交流各自生活經歷的機會,對學生間接獲得生活經驗進行指導,實現信息資源共享,奠定素材積累的基礎。比如,班裡經常性地召開新聞發布會或者素材交流會,同學自行交流自己的近期所得材料和感想,既可以是口頭的,也可以是書面的。其次是拓展素材積累的幻想空間。幻想是一種與自我生活願望相結合,指向美好未來的想像。富於幻想是國小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在作文教學中往往容易忽視滋養學生作文成長的這一方沃土。開發好這一土地,我們的作文教學就大有可為。第三是拓寬學生的閱讀空間。學生許多的素材來源於他們的閱讀,加強課外的導讀活動可以彌補學生生活的單一性和見識的狹窄性之不足。

其二是豐富語言積累,加強獲取語言信息能力的培養。主要是語言的積累、轉化、創新、運用,實現語言個性化的能力。

四、語感策略:國小作文教學實現創新的基礎

作文教學要解決“怎么寫”的問題,就不可避免地要談到語感。語感能力好壞表現在聽說讀寫任何一環之中。語感就是語言操作者對語言文字的感悟,是語言操作者與語言發生聯繫時,對語言文字的含義、正誤、情味等,迅速地、自動化地作出判斷的一種能力。語感源於人的感官和心靈對語言的感受,並由這種感受不斷積澱而成,一個人的個性品質就蘊含其中。學生要突破“語言面具”,語言表達充分個性化的根在於良好語感的形成和發展。當作文教學的新理念定格在促進學生個性發展之上時,培養語感就很自然地進入作文教學改革的視野。

第一,增強閱讀體驗,培養語感。語言是相當複雜的信息載體,語言文字作為表情達意的一種符號。什麼概念,用什麼符號表示,是約定俗成的,而字、詞、句的隱含意義在於使用符號的人和環境所給予它的影響。也就是說在具體語境中,語言具有特定的潛在意義。語感的培養就必須培養學生對這種潛在意義的感知和理解,沒有對這種潛在意義的感知理解,就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語感的形成。因此,在閱讀教學中,特別要挖掘語言文字的深層意義(潛義),只有把具體的語言文字放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聯繫上下文,才能實現,從而更好地感受這些語言,進而把共同的語言轉換成富有自己個性化的語言。

第二,聯繫生活情境,培養語感。聯繫生活情境我們更能把握語言的得體與否。作為第二信號系統的語言,如果離開了現實生活這個第一信號系統,良好的語感就得不到培養。葉聖陶先生認為,“要求語感的敏銳,不能單從語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經驗聯繫到語言文字上去。”語感是不能單靠翻查字典來培養的。

五、評價策略:國小作文教學實現創新的保證

完善評價機制是作文教學實現創新的重要保證。

1.成功激勵。

心理學家蓋茲說得好:“沒有什麼比成功更能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