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作文教改的出路

當前,封閉式的作文教學和無端地設定各種條條框框的作文訓練,嚴重挫傷了學生的寫作興趣,制約了作文水平的提高。不難看出,現在的國小生作文的程式化、成人化、政治化現象相當普遍,而反映少年兒童的童心、童真、童趣。童韻的作品卻廖若晨星。 

如何擺脫這種現狀,掙脫作文教學的種種人為的束縛,走出作文教學的一片新天地來?筆者認為,應在作文教學中推崇、實行全方位的全過程的開放與創新。一、開放習作內容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學生所寫的內容理應是多元的、多彩的。作為老師,不僅要讓學生寫一些寫人記事狀物的文章,還應拓寬寫作的路子,把各種題材引入習作訓練之中。

1.嘗試寫兒童詩、童話、寓言。適當讓學生嘗試寫他們喜聞樂見的兒童詩、童話、寓言等,這很符合兒童的口味。不論是寫“真實的生活”,還是寫“生活的真實”,只要是真正反映少兒對生活的體驗、感受,表現童真、童趣就行。我所教過的學生中,就有二十多位在國小發表過詩歌、童話,這對其今後的成長影響很大。

2.加強交際套用的作文訓練。特級教師於永正在這方面率先垂範,給了我們有益的啟示。我在教學中,也嘗試讓學生給自己的照片、圖畫寫文字說明;為自己的科技小作品寫解說詞;為某工廠的產品(如粉筆、鋼筆)寫廣告詞;為“瑞英國小”設計一句形象語;給班級創作歌詞、班訓;為班裡開展文藝活動撰寫小品、相聲、短劇。此外,還讓學生寫尋物啟事、招領啟事、招聘啟事、競選報告、廣播稿、主持詞建議書介紹信等。

3.重視學生寫想像作文。想像作文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國小生也特別喜愛寫這類文章。一次,我讓學生每人命一個自己最喜愛的作文題,73%的學生命的是想像作文題,如《二十年後的我》、《21世紀的我》、《假如我是市長》、《假如地球的壽命只剩三天》、《如果我會七十二變》、《我想像中的王國》……這與我平時注重加強這方面的訓練有關。

此外,還可以經常進行一些不拘形式的小練筆活動,讓學生寫一點見聞,談一些看法,敘一段情緒,記一次活動,真正開放學生的習作內容。

二、開放思維方式

有這么一個教例:老師讓學生寫一篇以《小草》為題的作文。在寫作中,學生大多是讚美小草頑強的生命力或表現小草默默美化環境的無私奉獻精神,這當然好。但有一個學生卻是批判小草,認為小草軟弱,沒有骨氣,風吹兩邊倒。結果,老師判這位學生的作文不符合要求,理由是離題。筆者認為,這篇作文應給高分,因為他的思維與眾不同,有獨創性。

長期以來,我們的教學追求的是答案的惟一性,思維的同一性,扼殺了學生的個性發揮與思維發展。社會的進步,需要具有不同思維方式的人才。我們的作文教學,更應保護、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逆向思維,開放學生的各種思維方式。

現在的作文教學,“審題”這根大棒就摧殘了不少的人才。致使許多學生對作文產生畏難情緒。我們為什麼不開放些,允許有不同思維方式存在呢?為什麼不加強學生自主擬題的練習呢?

我對思維有獨創性的學生特別欣賞。一次寫作文,《我的媽媽》,學生大都是歌頌媽媽,而有一個學生卻通過兩件事寫出了媽媽的自私、小氣。對這篇文章,我大加讚賞。因為他能認識到媽媽的不足,寫的角度與別人不同。

在教學中,我們要鼓勵學生以不同的思維方式表述見解,訓練學生的求異思維。如寫“雪”,既可寫它的純潔,也可寫它的虛偽,、因為它掩蓋了一切骯髒的東西;寫一件事,既可從這個角度寫。也可從另外的角度去表現。千萬不要追求千篇一律,要真正讓學生“我手寫我口,我筆表我心”。

三、開放表達形式

只要稍稍翻一翻書店成災的什麼“作文指導大全”、“名師教你寫作文”、“同步作文指導”、“作文成功秘訣”,你就會發現一個驚人的相似之處:嚇人!這些書的內容無不是些““怎樣開頭”、“怎樣過渡”、“如何照應”;或是“審題五法”、“立意六招”、“選材七條”、“布局八要”。過多的條條框框,規矩法則把剛開始習作訓練的學生嚇住了。

我們提倡國小生寫“放膽文”。所謂“放膽文”,就是讓學生放開膽量去寫作文,事情是怎么樣就怎么寫,怎么想的就怎么表現,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見聞和想像表達出來。試想,一個剛學走路的孩子,你給他講走路的技巧行嗎?只有讓學生在寫作實踐中不斷訓練、把文章寫得文通字順了,才有可能談及技巧。

__現在的作文教學過多地強調作文的程式與字數,一寫作文就嚴肅起來,“審題-立意-選材-剪材-列提綱-起草”,還不成文地規定字數:四年級不少於 400字,五年級不少於5OO字,六年級不少於600字。於是,學生寫作文時就挖空心思寫“大事”,越寫越枯竭,越寫越沒靈性。其實,隨感而發,隨情而抒,不管章法,不論首尾,“喜笑怒罵皆成文章”不好嗎?至於字數,有話則長,無話則短。看看少兒習作期刊,有多少兒童的優秀習作是長篇大論的? 四、開放習作時空

作文是一種兼容性很強的綜合性訓練,是開放的教學體系。如果局限於每周的兩節作文課,拘泥於學校、教室里進行作文訓練,是遠遠不夠的。作文訓練的時間和空間應該是開放的,時時、處處都可以讓學生進行作文訓練。

校內外結合。就訓練的空間而言,除了要在校內讓學生進行習作訓練外,尤其要重視讓學生走出校外,親身去觀察、感受、思考生活,繼而自由表達。我們組織學生參觀工廠、社區;安排學生參加力所能及的農業勞動,做適量的家務事;開展“手拉手”互訪活動;遊覽名勝古蹟……拓展了學生習作的空間。

課內外統一。作文教學要由課內延伸到課外。比如寫“家鄉的變遷”,就要求學生課後去調查訪問;寫“環境保護”方面的作文,就要求學生查找資料。我們更提倡學生堅持寫日記。日記要圍繞某一個重點進行小範圍、短篇幅的自由表現,可以描寫一個小物品,刻畫一個人的外貌,敘述一次見聞,烘托一處場面等,只要積少成多,作文水平就能逐步提高。

學科間互動。大語文觀告訴我們:處處是語文,時時是語文,事事是語文。我們要重視學科間的互動,把作文教學滲透到各學科之中。一節精彩的自然實驗課,一次激烈的拔河比賽,一堂難忘的手工勞動課,一段刻骨銘心的舞蹈音樂欣賞,無不是作文的好題材。語文老師要善於與各科老師協調,讓學生在學習各科知識的同時,得到作文的訓練。

五、開放評改途徑

作文的批閱、講評,以前是老師的專利,這對培養學生的作文能力不利。葉聖陶先生說:“‘改’的優先權應該屬於作文者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學要著重培養學生自己改的能力。”現在老師已注意了讓學生嘗試修改自己的作文,但是力度還不夠,還要進一步開放作文評改的途徑,讓學生真正參與評改。

師評生改。作文後,老師對本次作文總的情況進行評價,然後提出要重點注意的地方讓學生自己修改。學生根據要求和修改作文的方法,認真地對自己的習作進行修改。

小組評改。以學習小組為單位,組長負責組織學生評改作文。先由小作者朗讀自己的習作,其他同學聽;聽後再由組長組織組員對小作者的文章進行修改、評判。

學生講評。讓學生來講評作文,方式可以是學生上講台,推薦自己認為優秀的作文(包括推薦自己的),先朗讀這篇優秀習作,再談習作的成功之處,也可談要改進的地方。

評改要注意尊重習作的原意,要以激勵為主。通過長期的努力,逐步實現學生“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

作文是開放性的教學體系。在教學中,我們不能再進行封閉式教學。只有開放,作文教改才有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