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素材專輯(104)

1、高棉的魚趣聞

美麗富饒的高棉漁業資源極其豐富。發源自中國的瀾滄江來到了中南半島便化作了越來越溫柔優雅的湄公河,湄公河在柬語中意即眾水之母。它自我國境內流經緬甸、泰國、寮國,之後再由北向南流貫高棉全境,最後經越南南方注入大海。這位眾水之母麾下支流縱橫交錯,位於金邊北部的洞里薩湖就是它孕育的最大的一處淡水湖,該湖也是世界聞名的淡水魚區之一。悠然自得的洞里薩湖流傳下不少有關魚的趣聞,其中緣木求魚和空鉤釣魚十分膾炙人口。

緣木求魚蕃

中國有一句成語:“緣木求魚”意即爬上樹去捉魚注定要徒勞無功的。但奇妙的是,在高棉的洞里薩湖,當地的居民為了捕捉該湖盛產的一種小魚時,確實是緣木求魚,而且非得如此方能收穫既大又不太費力氣。

神奇的洞里薩湖盛產一種名為攀鱸魚的小傢伙,它特喜歡鑽到雜草叢中休息、產卵。針對這種小魚的特性,洞里薩湖附近的居民在每年湖水退去的旱季,把一根根樹枝插在湖中,再用蘆葦編成柵欄圍在樹枝周圍,做成一個攀鱸魚的安樂窩,只待雨季到來。等到那時,湄公河水注滿了洞里薩湖,隨水而來的攀鱸魚便在村民們安置的樹叢中隨遇而安地繁衍生息。

待到下一個旱季來臨,湖水退去,這些也能在陸地上爬行的攀鱸魚無法逃走便會爬到樹枝上去躲藏,結果可想而知,它們絕大多數會變成村民們的美餐。

空鉤釣魚蕃

高棉人天性喜歡釣魚,無論你走到郊區還是來到鄉村,通常你總能看到男女老少蹲在池塘邊、河邊垂釣,令人大感驚訝。然而,更令人吃驚的是,這些高棉人竟個個是姜太公————用空鉤子釣魚。一次,筆者驅車從金邊到磅遜公幹,途經4號公路時見一位十七八歲的高棉姑娘站在橋欄邊垂釣,一時興起便走近觀看。姑娘已釣到不少鯽魚,但令人不解的是這位高手下鉤時不用誘餌,用的是空鉤。驚奇中筆者向姑娘借了枝魚桿,按著她的指點,空鉤垂釣。結果,不到10分鐘竟釣上了好幾條。

後來才了解到,高棉是一個十分富庶的魚米之鄉,淡水魚眾多素來是聞名東南亞的,並且也將魚產品出口到這些國家。但由於近幾十年來,高棉政局動盪,漁業生產受到很大破壞和影響。故河中的魚也隨戰爭而受到了冷落,變得越來越“呆板、飢餓”,無怪乎,當魚兒碰到魚鉤時,飢不擇食地一古腦兒吞了下。

2、魯迅擬寫的三部長篇小說

魯迅以他精短的隨筆、雜文和小說,留下了大量寶貴的精神財富。不過,這位文學巨匠,生前也一直想涉足“大部頭”的長篇小說,並且均已構思成熟,有的甚至動了筆。

1921年春,魯迅構思的長篇小說《唐玄宗與楊貴妃》,已將提綱擬定。內容是從安祿山與楊玉環在長生殿上一見如故開始,至玄宗授意軍士殺死貴妃結束。全稿約20餘萬字,分18個章節。當時郁達夫聽了概述後,對許壽棠說:“周先生大作的故事情節,安排得妙不可言,若再以他生花之筆寫出,肯定能為我國小說界辟一生面。”可是,當時魯迅正應聘在北京大學、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授課;其小說《阿Q正傳》又在《晨報·副刊》連載,必須逐段加工、修改;再加之《吶喊》一書亟待付印,“諸多事宜纏身”,便只好將這部長篇小說的寫作擱置一旁了。

1932年5月,魯迅在上海結識了因腿部受傷而住院治療的陳賡。其間,聽他講述了紅四方面軍在鄂豫皖邊區反“圍剿”的許多故事,激動不已,馬上向陳賡索取了相關的油印材料,決定寫一部《飄落的紅雲》。其篇幅估計約15萬字。瞿秋白讀了開頭部分後認為:“雖是小說,卻頗真實。”但是,魯迅此時忽然接到母親生病的電報。返回北京探望後,又應幾所高校邀請講學。年底到了上海,適逢宋慶齡、楊杏佛等人發起組織中國民權保障同盟,魯迅除參加策劃外還當選為執行委員,忙得不亦樂乎。隨後不久,白色恐怖籠罩上海,丁玲遭綁架,楊杏佛被暗殺,魯迅也被列入“黑名單”,人身安全受到嚴重威脅,這部小說終於未能寫成。

1935年6月,魯迅又萌生了寫一部反映我國四代知識分子生活的長篇小說的念頭。他曾向馮雪峰透露過,時代背景從辛亥革命開始,寫到30年代為止,並且“腹案”已形成,只是書面尚未考慮。魯迅還對夫人許廣平講過,前兩個“大的東西”因故未能做成,這次拚老命也要寫就。但是,不久即驚聞摯友瞿秋白在福建長汀英勇就義的噩耗。魯迅痛定思痛,決心排除一切干擾,為亡友蒐集、整理、編印遺著《海上述林》。接著又為另一位志同道合的亡友方誌敏烈士整理遺稿。

由於積勞成疾,魯迅於1936年6月中旬臥床不起,竟於10月19日與世長辭。彌留之際,他顫動地豎起3個指頭,對許廣平欲言而未能言。許廣平後來回憶說,3個指頭可能是示意三部未完成的長篇小說,這也許是魯迅一生的最大遺憾。誠如巴金所說:“魯迅處於那種特定年代的特定環境,終因精力和客觀條件限制,未能實現自己的夙願,成為我國文壇的一大憾事。”

3、魯迅拒絕“諾貝爾”

魯迅是第一位受外國人關注並有可能獲得諾貝爾獎提名的中國作家。

1927年,來自諾貝爾故鄉的探測學家斯文海定到我國考察時,在上海了解了魯迅的文學成就以及他在中國文學上的巨大影響。這位愛好文學的瑞典人,與劉半農商量,準備推薦魯迅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劉半農托魯迅的好友臺靜農去信徵詢魯迅的意見。魯迅婉言謝絕了。他回信說:

靜農兄弟:

九月十七日來信收到了,謝你轉告半農先生,我感謝他的好意,為我,為中國

但我很抱歉,我不願意如此。

諾貝爾賞金,梁啓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這錢,還欠努力。世界上比我好的作家何限,他們得不到。你看我譯的那本《小約翰》,我哪裡做得出來,然而這作者就沒有得到。

或者我所便的,是我是中國人,靠著“中國”兩個字罷,那么,那陳煥章在美國做《孔門理財學》而得博士無異了,自己也覺得可笑。

我覺得中國實在還沒有可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人,瑞典最好不要理我們,誰也不給。倘因為黃色臉皮的人,格外優待從寬,反足以長中國人的虛榮心,以為真可以與別國大作家比肩了,結果將很壞。

魯迅寫這封信的時間正是中國新文學經過風風火火的10年之後,其時中國文壇上出現了許多卓有成就的作家,當然包括魯迅本人。但魯迅是一個清醒的理性主義者,儘管新文學的最初十年取得了矚目的成就,他仍能看出當時中國文學與世界文學的差距,對中國新文學的實績作出了客觀的評價。

我們從魯迅的這封信中,也可以看出他對諾貝爾文學獎的態度。

4、破解長城千年之誤

一提起長城。每一個中華兒女無不為之自豪。長城專家、中國長城學會副秘書長吉人向記者講述了長期以來人們對長城的一些誤解。

東起點不在山海關

關於長城的起點,人人幾乎耳熟能詳: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不僅國小、中學課本是這樣寫的,甚至《辭海》也是這樣寫的。但是,您知道嗎,這是我們對長城的最大知識性錯誤。其實,1990年12月25日,在遼寧省丹東市召開的“明長城東端起點認證會”上,古建築專家、考古專家和長城專家認定:位於遼寧省丹東市寬甸縣滿族自治縣的虎山鄉鴨綠江邊的虎山南麓的江沿台為明代萬里長城的東端。史書也證明了這一考古發現。

之所以長期以來,人們把山海關誤認為是明長城的東起點,主要因素是因為遼東長城地處偏僻、修建年代較晚、規模較小、清以後破損嚴重,東端虎山地表建築破壞殆盡,人們不易看到,而山海關地處要衝,關城上又有“天下第一關”的匾額,人們舉目可見,另外一些書籍的錯誤宣傳更加重了對人們的誤導。

長城萬里還不夠

告訴你長城縱橫10多萬里你相信嗎?古建築專家、長城專家羅哲文為了弄清這個數字竟花了30多年時間。據史書記載,秦長城“起臨洮,至遼寧,延袤萬餘里”;漢長城較之秦長城更有新的發展,並築了外長城,長度更達到了兩萬里;金代修的界壕長城,14000里;明代的長城,達13400多里,這就是一般人知道的長城一萬餘里。除這4條超過萬里的長城外,春秋戰國時的楚、齊、趙、燕、魏、韓、中山等諸侯國都修有自己的長城,合起來也在萬里以上。秦始皇和漢代以後的西晉、北魏、西魏、東魏、北齊、隋、唐時的高麗族、遼等也都根據自己的需要修建過不同長度的長城,合起來有3萬多里。

現在的長城遺址分布在我國的新疆、寧夏、陝西、山西、河北、北京、遼寧、黑龍江、河南、湖南、湖北省等市區,甚至雲南也有。說長城縱橫10萬里還是只少不多的。

長城不僅漢族修

長城到底是由哪個民族修建的?過去人們認為是漢民族用於防禦其他少數民族的,這又是一個對長城的誤解。歷史上修長城的不僅有漢族,也有少數民族統治的朝代。在先秦時代的東夷、西戎、南蠻、北狄等都修建過長城。若把先秦各諸侯國家修築長城除外,秦始皇以後漢族統治的朝代大規模修築長城的只有漢、隋、明三朝,而少數民族統治的朝代修築長城的則有北魏、西魏、東魏、北齊、北周、遼、金等朝代。所以,長城是我國各族人民共同勞動和智慧的結晶。

長城不意味著封閉

曾有一段時間有人指責修建長城目的在於封閉。對此吉人說歷史事實是最有說服力的。眾所周知,春秋、戰國時期,許多諸侯國都修建了長城,但那時的經濟往來、思想交流、人才流動都是我國歷史上最活躍時期,而且影響至今。漢代的絲綢之路通過地域之廣、之僻,路途之遙、之險,都是世界上少有的。漢長城正是沿此道修築,用以保護被稱做“絲綢之路”的中西交通大道。長城還使長城內外的貿易有序進行,如明代的茶馬互市使許多關堡發展成為後來繁榮的城市。長城戌邊實行平戰結合、墾戌結合,促進了長城內外荒蕪地域農牧業的發展。清代是不主張修長城的,可是在清代後期閉關鎖國、封閉保守達到了高峰。長城與封閉並無必然聯繫,修長城不一定封閉,不建長城也不一定開放。

5、書信的變遷

信,使遠隔千山萬水的親友如同面聚,因此,自古以來信就在人們的生活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唐代大詩人杜甫因安史之亂而身陷長安,在《春望》詩中,以“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的詩句,表明了書信的重要。

書信,常常賦予生活以美的情趣。古樂府詩《飲馬長城窟行》寫道:“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

古人的書信,常用白絹來寫,長約一尺左右,稱為“尺素”,所以書信又稱“尺素書”。

古人寫信,真如詩中所云把“尺素書”放入魚肚之中嗎?不是,他們常常把寫成書信的白絹結成兩條成雙成對的鯉魚,以代替信封,既可避免信的內容顯露,也表示吉祥之意,更便於傳遞。另一首古樂府詩可以證實:“尺素如殘雪,結成雙鯉魚,要知心中事,看取腹中書”。由此觀之,“鯉魚”實為書信的代稱。唐朝劉禹錫詩書:“相思望淮水,雙鯉不應稀”就是這個意思。

蘇武牧羊的故事家喻戶曉,人人皆知。他曾把書信縛在雁足之上帶回祖國,這就是人們所說的“鴻雁傳書”。所以,信又有了“鴻雁”的稱呼。元朝詩人有“波流雲散碧天空,魚雁沉沉信不通”的詩句,於是又以“魚雁”合稱為書信。

在紙發明之前,古人除了用絹、布寫信外,還把信寫在竹、木片上。因為竹片稱為“簡”,木片稱為“札”或“牘”,所以書信又稱“書簡”、“書札”、“書牘”、“簡札”、“簡牘”。“簡札”的長度和素絹一樣,都取一尺,因而書信亦稱:“尺牘”、“尺牒”、“尺書”。例如,白居易:“白日裡胥方到門,手持尺牒榜鄉村。”岑參詩:“相思難見面,時展尺書看。”

紙發明以後,人們製作了一種小巧精美專門用來題詩和寫信的紙張————“箋”,並以此作為信的代稱。晏殊《蝶戀花》詞:“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中的“彩箋”、“尺素”,均指書信而言。

此外,寄信要封起來,稱為“緘”,封套叫“函”,信又是裝在套子中然後封起來的,所以信與函又可通稱為信函。

6、林語堂一生掙多少錢

新近見到報載:魯迅從1912年開始工作,到1936年,一生工作24年,總收入折算相當於現在人民幣392萬元。

而林語堂,從1923年在海外取得博士學位回國,到1976年3月去世,共工作53年,總收入多少呢?

留學回國後,林語堂先後受聘為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教授、廈門大學教授,任教期內,經常撰文發表與著書出版,平均每月收入600塊銀洋,相當於現在人民幣2.28萬元,至1929年12月任國民政府外交部秘書結束,共掙175.56萬元。1930年1月至1936年8月旅居美國之前,每月可領取700多元國幣(國民黨統治時期的貨幣)的版稅,另有月薪及兼任編輯費800多元,所掙相當於現在人民幣432萬元。

1936年9月至1954年8月,應美國作家賽珍珠邀請旅居美國專門著作,共出版、再版68部作品,版稅、演講費及稿費收約76萬美元,相當於現在人民幣1672萬元。

1956年起在歐美及聯合國任職10年,每月薪俸、版稅及稿費3000美元,所掙相當於現在人民幣720萬元。

1966年6月舉家回台北定居,至1976年3月去世,版稅、稿費、演講費及薪俸補貼,平均每月約2600美元,所掙相當於現在人民幣561萬元。

總合上面5個階段,林語堂這位世界文化名人、著名小說家、散文家、翻譯家、教授,一生共掙得相當於現在人民幣值3560.56萬元。

7、法國人的習俗

世界不同國家、民族和地區,各有其傳統的風俗、習慣,諸如,中國重孝道,日本講茶道,巴西愛足球,英國嗜讀報等等。那么,女士最愛打扮、男士飲酒如水的浪漫法蘭西,究竟有哪些獨特風情和禮俗呢?

法國飲食源遠流長,品種多且講究,頗具特色,因之久負盛名。其烹調技術在西餐中首屈一指,故許多法國人常以此感到自豪。歐洲第一流大飯店的大廚師大半是法國人。從歷史上的皇帝路易十四開始,法國形成了一個重要而又不斷發展的宴會外交。這些精心安排的珍饈佳肴被世人稱為法式宴會,餐桌上一次可上200道菜!

法國人最愛吃的菜是蝸牛和青蛙腿。如今,巴黎對蝸牛的消費逐日擴大,全市有40多家出售蝸牛的食品店。法國最名貴的菜是鵝肝,家常菜是炸牛排外加土豆絲。被譽為“世界飲酒冠軍”的法國人,尤其愛飲葡萄酒。他們吃飯很講究菜餚和酒的搭配,如:吃肉飲紅葡萄酒,吃魚飲白葡萄酒等。法國人還特別愛吃乳酪,不同色味的乳酪多達400多種,其消費量也居全球之首,有“乳酪王國”之稱。

法國女子在社會生活中地位較高。同她們握手時,一定要等其先伸手,她們可戴著手套,而男士一定要摘下手套。無論在何處,男士都要讓女士先行。

法國奇特的傳統婚俗,是新郎和新娘在結婚前,都照例向各自的好友舉行告別晚會,男方叫“埋葬單身漢生活晚會”,女方稱“辭別宴會”。新郎是以一個象徵性的“棺材”舉行一次“葬禮”來表示向“單身漢”告別;新娘在“辭別宴會”上,接受女友們獻的花束、花藍,大家同唱辭行歌,共跳送別舞,以示姐妹間眷戀深情———次日即可到天主教堂舉行婚禮了。

同歐洲各國大體相同的法國人的生肖,是天文學上黃帶的12個星座,如:牡羊、金牛、雙子、室女等,這12種生肖分別代表一年12個月,而不是一年一生肖。天主教徒家庭的孩子出生後,都要經過“洗禮”,並取一個教名。教徒大都嚴守教戒。齋日不搞娛樂活動,尤其遇到某月13日在星期五這天,更嚴守戒規。

法國的狗業很發達,那些闊綽女子,幾乎人人愛狗如嬰。全國每年新出生的狗達百餘萬隻,年經銷額約10億法郎。為與方興未艾的養狗之風相適應,法國的狗飲食業、狗飾品業、狗葬禮業等隨之興起,有專業狗醫4000名,全國還建有狗食品加工廠3000餘家,營業總額高達25.5億法郎。

這個愛美、講食、嗜酒、重禮的國度,還有一些禁忌。法國人忌諱“13”和“星期五”,認為這些數字隱含著兇險;忌送菊花、康乃馨等黃色花,認為黃色象徵不忠誠,玫瑰花只能送單數,除了表達愛情外,不能送紅色花……

8、古人的雅量

五代後周人馮道,在相位40年,可謂官高權大。一天,有人在集市上牽了頭驢,用一塊布寫下了大大的兩個字“馮道”,貼在驢的臉上。馮道的手下人把這事告訴了他,馮道說:“天下同名同姓的人多得很,怎么就會是指我呢?我想可能是誰撿了驢,在驢身上發現了驢主的名字,所以寫得大大的,以便尋找失主吧。”

唐代詩人李泌寫了首詩,詩中有“青青東門都,歲晏復憔悴”的句子。楊貴妃的哥哥楊國忠便認為是諷刺他,因為隋煬帝賜柳樹楊姓後,人們便多稱柳樹為“楊柳”。楊國忠把這事告訴唐明皇,要求治李泌的罪。唐明皇聽後,安慰他說:“你說他寫柳樹的詩是諷刺你,那他寫‘李樹’的詩就算是諷刺我好了,又何必為這些事生氣呢?”

明代文學家李空同在江西任督學時,有個書生與他姓名相同。李空同命人把他喚來說:“你怎敢和我的名字一模一樣呢?”那書生回答說:“名字是父親給起的,故雖知犯老爺忌,只是不便改名。”李空同聽了,沉思了一下說:“這樣吧,我出個對子,你如能對上,我就不再計較此事。”便出了一上聯:“藺相如,司馬相如,名相如,實不相如。”那讀書人稍一沉吟,即對出了下聯:“魏無忌,長孫無忌,彼無忌,此亦無忌。”李空同聽了,對此人的文才甚是讚賞,便大笑著讓他走了。

9、齊白石賣蝦

齊白石畫蝦,雖寥寥數筆,卻生動傳神,躍然紙上,令觀者叫絕。齊白石自己也驕傲地說:“余之畫蝦已經數變,初只略似,一變逼真,再變色分深淺,幾十年方得其神。”

齊白石畫蝦成功,特出一告示:“白石畫蝦,十兩一隻。”懂藝術的人都說:“潤格不高,值!值!”求畫者多不討價還價,交錢取畫,各有所得。這一天,偏有一個光頭猴腮的乖巧顧主,拿了35兩銀子去向齊白石購畫,心想,這老兒必畫四隻,豈不賺他半隻?心中得意洋洋敲開了齊家大門。齊白石看了,微微一笑,欣然收下銀子,要光頭顧主次日取畫。第二天,光頭顧主來到齊家,打開畫卷一看,畫面上只有三隻小蝦米,蝦不大,卻也活蹦歡跳神氣活現。光頭心想,我那五兩銀子不能白給,望著齊白石正要發作,齊白石指指畫,讓他再細細看看。光頭眨眨小三角眼睛看清了,在兩株水草之間露出一隻蝦尾巴,那蝦頭正扎進水中覓食呢!光頭顧主自無話說,嘿嘿笑笑,抱著畫走了。

10、娘子關的由來

去太原旅遊,娘子關是必不可少的一個遊覽之地。這座雄關古堡,建於隋末唐初,地處晉冀要衝,扼守太行山腹地,地勢極為險要。遊人到此,無不心曠神怡,豁然開朗,讚不絕口。可你知道它的來歷嗎?

據史料記載,唐高祖李淵的三女兒平陽公主,嫁給了關中俠士柴紹。公元617年,李淵在太原策划起兵反隋,派人密召柴紹。柴紹急於前往,但又犯愁,如果帶著公主一起去,就暴露目標;拋下公主,又怕她孤身一人,有什麼不測。不知怎么辦才好之時,公主說:“你快走吧!國家大事要緊,我一個婦人,不會有什麼事的。”丈夫走後,她立即變賣了家中的資產,來到鄉下,號召農民聯合起來反抗隋朝的統治,附近的村民紛紛回響,很快就聚集了數百人。不久她又派人說降附近幾支起義軍聯合起來,聲威大振。同年9月,公主派精兵萬餘人,與李世民會師。此時柴紹也帶兵來會合。公主自立幕府,旗號為“娘子軍”。11月,娘子軍在公主的指揮下,與諸路兵馬一舉攻克長安。

平陽公主雖出身貴族之家,但為了推翻隋煬帝的殘暴統治,她毅然拋棄了安逸的生活,拿起了刀槍,叱吒風雲,馳騁疆場,成為名垂青史的巾幗英雄。為了紀念平陽公主,當地人們就把這個平陽公主曾率兵起義的地方稱為娘子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