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考作文立意創新招術之九 點睛明旨法

點睛明旨法又叫“畫龍點睛法”,龍有龍眼,戲有戲眼,文有文眼,畫龍要點睛,撰文也要點睛。作文時,在關鍵地方,或一針見血地揭示出事物的本質,或用一兩句話點明主旨,這就叫做“點睛明旨法”。從作用看,一是向讀者闡釋了開篇背景描寫的深刻含意;二是點破題目,明確主旨;三是留下深長的思考;四是突出所寫事物的特點。有點睛,文章便生動精警,不點睛,便呆板平滯。從句式上看,點睛明旨的警句多是議論句式。如《過秦論》的最後一句:“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作者前四段敘史實,末段發議論。這樣寫,能水到渠成、順理成章地得出結論,避免了議論的空泛,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不過,點睛句也可以是敘述、對話,甚至是描寫等。

從位置上看,點睛明旨句可在作品的不同位置。它可以置於文首,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開篇便是“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由此寫出了內心苦悶和出遊的原因,引出他來到荷塘排遣煩惱。再如郁達夫《故都的秋》也是這樣開篇的:“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一個“清”,一個“靜”便寫出了作者內心的悲涼,奠定了全文濃厚抒情的基調。它也可以置於文中,如莫泊桑的《項鍊》,在寫主人公瑪蒂爾德為賠項鍊而十年苦鬥、備嘗艱辛時,作者描述了瑪蒂爾德的嚮往並進行了評論:“要是那時候沒有丟掉那掛項鍊,她現在是怎樣一種境況呢?誰知道呢?誰知道呢?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變幻無常啊,極細小的一件事可以敗壞你,也可以成全你!”作者用點睛之筆,揭示出人生遭遇的不確定性。它還可以置於文末,即“卒章顯志”,如上面的《過秦論》便用了此法。因此,何時點睛,並無一定之規。關鍵在於你能否把“點睛”處寫深寫透,使重點突出,主題突出,人物性格活靈活現。

例文1

湖北考生

老學究是搞社會科學的,研究了大半輩子社會的他,事業有成,學術界人人尊敬;家庭幸福,四個兒子各有所長。

老大,政府機關工作,長得慈眉善目,白白胖胖。人如其貌,為人圓滑的他,在機關里慢慢攀升,前程無量。

老二,報社記者,瘦瘦高高,一副“酒瓶底”的眼鏡,小眼聚光,極為銳利。此人可是時事評論專欄的一支“名筆”,因其筆法銳利、思想深刻,在報社有“小魯”之雅稱。

老三,工人,長相普通,個頭普通,屬於擺在人堆中絕對找不出來的那一種。

老四,商人,長相精明,為人極靈活,鬼點子也多,在生意場上打滾,憑著小聰明也賺了不少。

老學究每每向外人提起這四個兒子,總不知該如何評說,只能說各有其特點。獨自一人時,他總愛琢磨,老大太過圓滑,要是有老二的深刻、尖銳就好了;老二要能圓滑點,肯定能升級快點,總不能總是小記者!老三太老實、平庸,有老么的精明就不至於一輩子平庸;老么太滑,平穩點肯定會更成功。

一次家庭會議上,老學究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四個兒子,建議他們兼份職,完善完善自己。兒子們也覺得父親的話有理,便試著做起了兼職。

老大到老二的報社做見習記者,雖然能融洽處理與同事、領導的關係,但終因其性格的圓滑,無法寫出令人稱讚的佳作來而離職。

老二到老大工作的機關乾小文員,雖然思想有見解,但終因過於尖銳,讓領導無法接受而辭職。

老三借老四的資金作本,做了點小生意,雖然為人老實,有些熟客,但競爭激烈的商場將平庸的他淘汰,最終血本無歸。

老四進了工廠,早九晚五,按程式操作單調的工作。最終他還是乾起了老本行。

看著四個兒子幹著與各自性格相悖的職業,最終以失敗告終,老學究感慨萬千:不同性格的人適應不同需要的行業。

圓滑或許顯得世故,但在關係複雜的某些政府部門,它卻能發揮巨大的調和作用。

尖銳或許太傷人,但在某些地方卻需要它的鋒芒。

普通顯得平庸,但生活中,大多數人是基石。

見機行事,有點小聰明,或許給人不踏實的感覺,但它卻適應競爭激烈,變化萬千的行業。

看待問題不妨從多角度去想,一切便會豁然開朗。存在是有其合理性的。

本文主要通過一家人不同的生活道理來烘托主題,在結構上明顯分為兩大部分:前半部分以敘事為主,言簡意明;後半部分以議論為主,切中要害。特別是在結尾處,作者卒章顯志,一語破的“看待問題不妨從多角度去想,一切便會豁然開朗。存在是有其合理性的”。

例文2

湖南考生

當我經過漫長的人生跋涉來到這個渡口的時候,我可以不無自豪地說:“我這一生是成功的!”是啊,我肩上七個背囊,裝滿了“健康”、“美貌”、“機敏”、“誠信”、“才學”、“金錢”、“榮譽”。人生若此,夫復何求?

渡口只有一隻小船,一位鬚眉皆白的老艄公正坐在船頭悠然地看天看雲看飛鳥,一副江湖隱士的派頭。

我走上前去,深深一揖:“勞煩老丈,擺渡過江多少錢?”他打量了我一下,目光停留在我裝著“誠信”的背囊上,然後露出笑意來:“一口價,三個銅錢,包你安全到岸!”“好,好!”我忙不迭地一口答應了,跳上船去。渡船開出去時風平浪靜。說不清過了多久,風起浪涌,小船上下顛簸,險象環生。艄公說:“船小超重,客官須丟棄一個背囊方可安度難關。”“這……”我看看自己的背囊,哪一個不是我辛勞所得?一時沉吟不決。艄公又說:“有棄有取,有失有得。”我聽他言語之中似乎暗藏玄機,於是咬咬牙,把“誠信”拋進水裡,艄公見我此舉,愣一愣,面上似有失望之色。

俄頃,風小了。我大喜過望,也不心疼那“誠信”了,忙催艄公:“老丈,趁著浪小,快快搖船吧。”豈料那艄公瞥了我一眼,竟索性停了櫓,逕自在船首坐下。我急了:“老丈,您這是……”老翁又抬頭去看天看雲看飛鳥,慢悠悠地說:“要我搖船也可以,不過現在船價漲了,要用你那一袋‘金錢’來充當船費。”

“你……”我一時氣得說不出話來,但四顧水天茫茫,何處是岸?只得氣急敗壞地將“金錢”扔給他。船,總算又吱吱呀呀地行進了。行了不多久,艄公又坐下了。他望了我一眼,愁眉苦臉道:“哎喲,老人家身子骨不好,沒力氣搖船了——除非你把‘健康’送給我。”他懶洋洋地站起來,走到我身邊:“喂!年輕人,你好人做到底,連同那幾個背囊,一同給我老頭兒吧!”“你……”我再也按捺不住,沖他大聲嚷起來:“初上船時,你說三個銅錢包我到岸。可如今你卻貪得無厭,一再勒索。你,你怎如此不講誠信?”“哈哈,哈哈哈,”他大笑起來,“‘誠信’?你不早將‘誠信’拋入水中了嗎?與你這等沒有誠信的人還講什麼誠信?快將背囊拿來,現在我可比你健壯得多了!”“啊?”我一時噎住,只得乖乖將背囊給了他。他掂掂背囊,冷笑數聲:“你呀,就乖乖留在這船上吧,我可先走一步嘍!”撲通一聲,艄公帶著背囊,鑽入水中不見蹤影了。我呆坐船上,想起被我拋棄的誠信,追悔莫及,不禁落下淚來。

突然,有人濕淋淋地爬上船來,定睛一看,竟是那艄公,他將一個背囊拋到我身邊,大聲道:“年輕人,我給你把‘誠信’撈回來了。記住,不論什麼時候,也不能拋棄‘誠信’!”我驚喜交加;“你是……”他朗聲大笑:“我就是‘誠信’,誠信才是人生真正的擺渡人啊!”

這篇作文情節跌宕,引人入勝。文中大量出現的對話描寫,簡潔有力,生動活潑;塑造的形象,生動傳神,富有藝術感染力。尤其是結尾的設計,更是別具匠心,那句“誠信才是人生真正的擺渡人啊!”更是一語中的,卒章顯志,啟人深思。

例文3

河南考生

感情這東西就像無邊落葉,或許它會成為一個絕妙的視角,在你眼前展開一幅完美的圖畫;或許它會蒙蔽你的視線,給你造成終身遺憾。

記得小時候,總喜歡把一片片段預告瓣、葉片夾在書中,一翻書,或紅,或白,或棕,或圓,或尖,五彩斑讕,形態各異,煞是好看。一天,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從鄰家阿姐手中討到一片香山紅楓葉,通體火紅,似火中燃燒的鳳凰,我高興極了。第二天一大早,我就迫不及待地去學校,等同學們陸續都到了的時候,我才裝作漫不經心的樣子翻出那片紅楓葉,仔細把玩。這時恰好,同桌的梅一扭頭,咦了一聲,“真美,那么好看的楓葉!”不一會兒,我周圍就圍得水泄不通,同學們都想一飽眼福。是啊,火紅的葉面上那根根隆起的紅葉脈恰似象牙般潔白,誰都想伸手摸一摸那骨感的葉片,體驗美的享受。可這時,一隻髒乎乎的小手伸過來,還沒有等它觸到葉片,同學便異口同聲地說:“別碰,弄壞了!”那隻手便觸電般地縮了回去,我惡狠狠地瞪了它的主人——我後桌的小蘭。

等我們做完操回來,不幸的事還是發生了,我翻遍了所有的書,還是沒有找到半點火紅的影子。

我沮喪至極,滿腔怒火灼燒得我煩躁不已,可那片楓葉又像個幽靈似的,在我眼前晃來晃去,潛意識中,我總覺得它還存在。突然,我聽到小蘭在我身後呼啦啦地翻書,我神經質地轉過頭去,亂翻一下,結果一無所獲,看著我憤恨的眼神,小蘭那雙本來就略帶幾分憂鬱的眼神更加黯淡了,晶瑩的淚珠在眼眶裡打著轉。

“哼”一絲冷氣從我鼻腔中擠出,班裡靜得出奇,只剩下小蘭如遊絲般的啜泣……

終於挨到了放學,我向家狂奔,一進門,便把書包扔到桌上,書便蝴蝶般紛紛下落在地上。那不是那片楓葉嗎?我目瞪口呆……

不經意間,我傷害了一顆原本純真的心,我再也沒有膽量承認我的錯誤,只任那片紅楓葉躺在記憶深處,不斷地警示我的一言一行。是的,曾經一時的感情用事,刺傷了一顆無辜的靈魂,毀掉了我們之間的友情,但那片紅楓葉也成了我一生的坐標,讓我懂得不要讓落葉蒙蔽了眼睛,不能感情用事,不能以偏見代替對事物的正確認知。

本文的畫龍點睛之筆放在了文末。在構思上,以紅葉為線索,通過一片紅葉的失而復得,寫出了自己的懊悔之情,並由此領悟到“不要讓落葉蒙蔽了眼睛,不能感情用事,不能以偏見代替對事物的正確認知”。對人物細節的描寫也顯示了作者深厚的語言功底。

例文4

情感,就似絲絲彩絨。感情上的親疏遠近,使條條絲絨織成一個疏密不一的網。

感情之網很漂亮,但卻往往讓理性附於網中。就這樣,感情上的親疏遠近,常常干預了人們對事物的認知。

人,不乏感情,人的感情當然亦有親疏遠近之別。事物,卻是客觀的,不會以人的意識為轉移。然而,人們卻愛用自己的情感強加於無心之物,形成自己的主觀的意識。外國有一諺語:“一朝情誼淡,樣樣不順眼。”當人的感情變得疏遠的時候,不少人便會覺得那人或拘一無是處。反之,若感情親密,便總會給予讚許與熱忱。

在富人的眼中,兒子是內人,他們之間的感情是親密的,兒子的勸告使之覺得兒子的聰明。而老人,卻是外人,他便懷疑老人偷東西。可見,富人正是用“感情的親疏來制約自己對事物的認識”。

寓言中如此,現實亦然。很多人,正是根據自己的感情,自己的眼光來認識事物,判斷事物,評價事物。只許“親人”放火,不許“外人”點燈,偏聽或偏信於與自己親近的人,而忽略了疏遠的人,並因而制約了自己的認識。當然,亦有人反其道而行,“親疏遠密”。

然而,用自己的主觀感情去干預對事物的認知都是極不明智的,我們更套用理智戰勝情感。

曇花一現,不因人之眷戀而永存;蟬聲沙沙亦不因人的厭倦而驟然從身邊消失。

天上的明星,依然在夜空中閃耀;地上的長河,仍舊在大地上流淌。

事物客現地存在著,我們並不能以感情的親疏去改變事物的原貌。由感情親疏而臆斷的人往往走上錯誤的認知之路。

古之賢君,用人唯賢,不以感情的親疏選拔人才,終成大志。劉備三顧茅廬,曹操赤足迎士。他們都是用理性的眼光去看待人,對待事物,因而獲得正確認知。古之庸人,用人唯親,常以感情上的親疏來用人,結果,為君者令國家傾頹,為學者孤陋寡聞,為民者遇鈍無知。

時至今天,先進的科技與文明,更應使我們充滿理性,用理智去戰勝情感。感情的親疏,人皆有之,但感情的親疏不應阻礙對事物的認知。

“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我們應當撥開感情親疏帶來的片片浮雲,登上頂峰,用理智、長遠的眼光去認知事物,讓理智戰勝情感,衝破感情之網。

這是一篇優秀的議論散文,議論文講究論點、證據和論證。本文更強調自己的看法與認識,因而在論點的設計上進行了精心的設計,在手法上採用了典型的“卒章顯志”法:“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讓理智戰勝情感”,作者撥浮雲,開迷霧,談出了自己對理智與情感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