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下第三單元(科海泛舟)作文指導

【訓練要求】

科學是人類社會發展與進步的動力和階梯,是科學把人類一個又一個征服自然的夢想變成了現實;但是,科學又是一把雙刃劍——同樣也是科學,讓人類品嘗到了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時所遭遇的懲罰與威脅。

科學,究竟是神還是魔?

其實,科學只是一個神奇的精靈。

人類只有憑藉科學理性和人文關懷運用科學這把利劍,才能真正為人類造福。

本單元綜合性學習活動“科海泛舟”,就是要我們將語文實踐活動推向現代科技領域,或回憶“我第一次迷上了科學”,或“思考自然的啟示”,或“展示身邊的科技發明”,或研討“科學技術面面觀”,從而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係,培養科學理性精神,注重人文關懷。

根據課本綜合性學習的四個板塊所提的學習要求,我們大致可以歸納出以下幾個寫作的話題範圍:

1.我第一次迷上了科學

此話題可以寫自己第一次參與的科學活動,包括讀書、參觀、培訓、比賽等。在敘述過程中,應把敘述的重心放在自己的科學興趣是怎樣被激發出來的這一主題上。

2.思考自然的啟示

此話題主要嘗試寫科學小品或科學童話。

3.展示身邊的科技發明

①通過查閱資料,介紹自己喜歡而且熟悉的某項科技成果;

②介紹自己或同學的小發明、小製作。

4.科學技術面面觀

主要表述自己對科學現象的觀察與思考。寫法上可以夾敘夾議。

【導寫提示】

本單元以人與自然為主題,五篇課文都是科學文藝作品,以不同題材,從不同角度,表達了人們對生存環境的思考。

《敬畏自然》是一篇以議論為主的散文,主要談論的是人與自然的關係。作者對觀點的闡釋是層層深入的,首先否定了人類“征服自然”的口號,認為這實在是人類自不量力的妄想,因為與大自然相比,人類的智慧實在算不了什麼,人類的許多認識很幼稚,而大自然的智慧卻是無與倫比的。接著,作者進一步強調人類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賦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人類與大自然其他事物其實是兄弟關係。因此,我們應該敬畏自然。課文中的許多句子有著豐富的哲理性和思辨色彩,應該認真揣摩。另外,作者通過擬人、比喻、反問等修辭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說得通俗易懂,也值得認真學習。

【例文引路】

讀例文,思考問題。

1.下面這篇習作的標題有什麼特點?

2.你能歸納出這篇習作的說明層次嗎

霜葉為什麼這樣紅

據氣象專家介紹,在自然界的大多數綠色植物體內都含有葉綠素、胡蘿蔔素和葉黃素,但由於各種色素的含量和比例不同,其葉片就表現出不同的顏色。在氣溫較高的季節,特別是30℃左右時,植物生長旺盛,葉綠素的比例較多,因此葉片多呈現出綠色。秋天到來之後,氣溫降低、空氣濕度減少、光照減弱,葉綠素的合成受到抑制。當氣溫降低到10℃以下,尤其是最低氣溫降至4℃以下時,會出現霜凍,植物體內葉綠素的比例隨之明顯降低,葉片就會顯現出葉黃素、胡蘿蔔素所特有的黃色。

在同樣的自然條件下,楓樹、黃櫨、火炬樹、山楂樹、五葉爬山虎等少數樹種“紅臉”的秘密在於它們的葉子中除了含有葉綠素、葉黃素、胡蘿蔔素外,還含有一種其他植物少有的特殊物質——花青素。說它特殊,一是因為花青素具有“反潮流精神”。隨著氣溫降低、晝夜溫差增大,花青素的含量不但不會減少,還會迅速增多;二是花青素具有遇酸變紅,遇鹼“面不改色”的特點。據測定,只有楓樹等少數幾種植物葉子中的細胞液是酸性的,故而隨著秋天的降臨、花青素的增多,葉片會逐漸由綠變紅。而對於大多數植物而言,由於所含的花青素很少,或者花青素含量雖多,但細胞液是鹼性的,所以無論氣候怎樣變化,葉片都不會變紅。

由此看來,楓葉等少數植物的葉子秋天變紅的內因是花青素與酸性細胞液發生化學反應,外因則是入秋後天氣轉寒,促進了花青素大量增多,即氣象條件發生變化造成的。

讀例文,思考問題。

1.文章第一段中,作者把風比作“神奇的隱士”、“乖覺的孩子”、“調皮的頑童”、“慈祥的母親”、“凶神惡煞”,這樣寫有什麼作用?

2.這篇習作舉的例子大致可以分為哪兩類?他們分別說明了什麼?

風的傳奇

我們對於風,應該說並不陌生。它無時無刻不在我們的身邊走動。風像一位神奇的隱士,看不見也摸不著。一會兒,它像個乖覺的孩子;一會兒,又像個調皮的頑童;一會兒,像個慈祥的母親,輕拂著你的臉龐;一會兒,又像凶神惡煞,瘋狂地抽打著你的身軀。總之,它是變化無常的。

那么,風又是怎樣形成的呢?

其實很簡單。只要空氣流動,就會產生風。只不過,有時流動得快,有時流動得慢罷了。

地球上,有6個風帶:南、北信風帶,南、北東風帶和南、北西風帶。由於這6個風帶的緯度、方向和速度的不同,就會出現我們所說的不同種類的風。

此外,風形成的因素還有地形的高低、氣候的冷暖等。

風對我們人類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古代,勞動人民利用風的原理,給船加上風帆。於是,帆船就成了溝通各大洋之間的主要交通工具。明代,鄭和七次下西洋使用的帆船就有兩千多噸重,足以顯示當時造船業的高度發達及風的巨大作用。近代,由於熱機的發明,帆船的地位逐漸下降,但是,又由於現代的“經濟危機”和“能源危機”的反覆衝擊,帆船的地位又逐漸回升了。日本曾提出造五萬噸的風帆貨輪的方案,荷蘭也構想建設更大噸位的貨櫃船。將來,新型的帆船還會乘風破浪地出現在遼闊的海洋上。

我國人民很早就利用風車磨麵。現代,美國的一個研究機構,做了一個大風車,用來發電其發電量足夠一個1500戶人家的村鎮使用。美國還想造功率更大的風力發電機構,來解決當前的“能源危機”。

隨著科學的發展,人類利用風的原理,製造風洞,研究氣流,一定會有新的進展。

不過,風也有它有害的一面。美國出現過的黑風暴,曾席捲大半個美國,將3億噸優質土壤統統吹入了大西洋,給農業生產帶來了巨大的損失。我國沿海的颱風,墨西哥灣以及加勒比海的颶風,都給當地人民帶來災害。

風是大自然的現象。它能給人類造福,也能給人類帶來災害。但是,人是大自然的主人,我們有能力改造自然,征服自然。隨著時代的進一步發展,相信在不遠的將來,風一定會給人類帶來更大的幸福。

與袁隆平爺爺面對面

吃過午飯,楊老師匆匆地跑進教室說:“快戴上紅領巾跟我去見袁隆平爺爺。”這飛來的喜訊可樂壞了我們。

來到袁隆平爺爺的會議室,我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著。一會兒,一位衣著樸素的人走進了會議室,若不是他與會議室中袁隆平爺爺的照片一模一樣,我還真認不出他就是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黝黑的皮膚,和藹的笑容,與普通農民幾乎沒有兩樣。

因為坐在我們面前的是世界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所以緊張的氣氛蔓延了整個會議室,我們班的向崇緊張得都把要獻給袁爺爺的紅領巾給掉在地上了,可袁爺爺卻像什麼事也沒發生似的,仍然笑盈盈地望著他。

“袁爺爺您好,我是洪塘中學二(1)班的  ,我想問您一個問題好嗎?什麼是雜交水稻?”喔,原來到了提問的時間,王典維率先搶到了機會。我按捺不住了,好不容易等袁爺爺回答完王典維的文體,立刻站起身來說:“袁爺爺您好,我是襯秋靜,我想請問您,您發明雜交水稻的靈感來自哪裡?”袁爺爺聽到這個問題笑得更開心了。他這一笑使同學們緊張的心情一下子放鬆了許多。袁爺爺望著我和藹地說:“我呀,在一次下田時,發現一種水稻長得又高又大,於是,我把那種水稻的種子留下來,然後把它種到田裡,像‘望子成龍’似的細心照看它們,可是到了秋天,它們卻令我大失所望,水稻長的長短的短,我想呀,這植物是不會變種的,除非是天然雜交,從這裡我來了靈感。”

喔,原來是從失敗中來的靈感呀。正當我還在消化袁爺爺的話時,張玉珍又提問了。一個接一個的問題使會議室的氣氛活躍了許多。

袁爺爺不僅耐心地回答我們提的問題,還給我們講了一個發明雜交水稻時的小故事。袁爺爺在研究雜交水稻時做的第一個實驗失敗了。雜交水稻的穀子少了,可葉子卻多了,人家挖苦他說:“可惜人類不吃草啊!”這時,袁爺爺低下頭像做錯了事的孩子。當有人認為應該繼續做這個實驗時,袁爺爺又馬上把頭抬了起來。聽了這個小故事,同學們都會意地哈哈大笑起來,會議室的空氣也好像在歡笑。

快樂的時光總是過得很快,幾個問題後,提問的時間就結束了,我們都恨時間走得太快了。

最後,我們又來到了袁爺爺的實驗田,一棵棵雜交水稻的桿子比我們中學生還高呢,一串串飽滿的穀子把稻桿壓彎了腰,放在手中掂一掂還真沉呢!看著這些雜交水稻,我不禁想到了袁爺爺做過的那個夢:稻桿長得比大樹還高,稻粒比花生米還飽滿。相信那個夢已經離我們不遠了。

坐在回家的車上,袁隆平爺爺慈祥的笑容、樸實的話語一次又一次地浮現在我眼前,我真希望自己也能成為像袁爺爺一樣了不起的人。

科學之光照亮我的世界

世界對我來說是充滿神秘的,小時候,我總喜歡好奇地問爸爸、媽媽許多稀奇古怪的問題:比如人是從哪裡來的?火箭怎么能升上天空?什麼是核子彈?這些問題常常使爸爸、媽媽都狼狽不堪,往往只能搪塞過去。

最近,我從學校圖書館借了一本科普著作《科學之光》。這部《科學之光》帶領我走近了一個我一直想走近、卻摸不著方向的嶄新世界。在這裡,我接觸了許多從未聽聞的科學知識。

老師曾經說過,人類是從猿進化而來的。可我看了《人類是從哪裡來的》一文,才知道人類的遠祖到底是森林古猿還是海猿,目前還是一個謎呢!我想,長大後,我一定接過這根科學的魔棒,弄清究竟誰是我們的老祖先。

看到書中《仿生人向你走來》,我不由地想起爺爺。前些日子,爺爺的左眼不幸被戳傷了,經過醫生治療,仍然無效,最後只好失明。我想,如果我們這裡的醫生也有“仿生眼”技術,那爺爺的左眼不是又可以復明了嗎?那該多好呀!想到這,我又希望自己以後努力學習和研究醫學技術,為病人造福,讓許多向我爺爺一樣的失明病人能夠重見光明。

寫到這裡,忽然停電了。屋子裡一片漆黑,電風扇也慢慢地停止了轉動,我感到十分悶熱。於是想到了書里的《神奇的智慧型建築》一文,要是我也能住上智慧型房屋,那該多好啊!當我觸摸牆面上的空調圖案,窗戶就能發出一陣陣的冷氣。那可真有說不出的舒服呀!而且永遠不用擔心有停電的煩惱。

我信步走出了悶熱的小屋,真美啊!天空中閃爍著一顆顆可愛的小星星,那一顆快速移動的星星是不是外星人乘坐的飛碟?瞧!那兩顆一閃一閃的是不是“旅行者”1號、2號?那上面攜帶的“地球之音”鍍金唱片外星人能收到嗎?……

看著看著,我感到有一些疲勞,於是回到了屋中。

晚上,我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見自己乘上宇宙飛船來到了火星上。一個白鬍子老爺爺,用親切的話語對我說:“我就是科學老爺爺。你要好好學習,將來做一名科學家,到各種星球上去作客。”他還送給我一本書,我拿起來一看,封面是金光閃閃的四個大字“科學之光”。今天出版的最新一期美國《科學》雜誌評選出XX年“十大科學突破”,其中美國航天局研製的“勇氣號”和“機遇號”孿生火星車今年年初相繼在火星登入高居榜首。

《科學》雜誌沒有將另外9項科學突破按照其重要性排出順序,因此下面的排序並不代表每個科學成果的重要性。

1.孿生火星車“漫步”火星

“勇氣號”和“機遇號”火星車自今年1月起開始火星“漫步”,將包括火星地質結構和大氣組成在內的重要資料傳送回地球。通過對這些資料的分析,科學家現在已經肯定,火星過去曾長時間地具有大量的水,而且在有水期間,火星也比科學家過去所預計的更濕潤和溫暖。

2.印尼發現“小矮人”遺骨化石

科學家此前不久在印尼的弗洛勒斯島發現一種過去不知道的,生活在大約一萬八千年前的古人類遺骨化石,根據對遺骨的分析,這些被稱為“小矮人”的古人個頭很矮,為0.9米左右,其大腦還不到現代人類的三分之一。

3.韓科學家克隆出人類胚胎

韓國科學家成功克隆出人類胚胎。雖然此前已克隆了很多動物,但這個研究成果首次顯示出克隆技術可套用於人類細胞。

4.製造出物質的第六種形態物質的第六種形態

美國及奧地利科學家今年1月發現,將50萬個鉀原子在只比絕對零度高10億分之1度的低溫下,會使他們在一瞬間形成一種新物質形態,即費米子凝聚態,這種物質形態是繼氣態、固態、液態、等離子及1995年才問世的波色——愛因斯坦凝聚態後,第六種已知的物質形態。

5.“垃圾dna”不是“垃圾”

“垃圾dna”是那些科學家尚未發現其作用的人類染色體及基因組中的部分dna,過去認為他們沒有用,故而有此一名。但是科學家現在發現,它們不僅不是垃圾,而且有可能對人類的生存起關鍵作用。目前,人體中大約有97%的基因組屬於“垃圾dna”範疇。

6.發現“連體”中子星

今年科學家第一次發現一對緊密連在一起的中子星一起圍繞一顆恆星轉動。這兩顆中子星都是脈衝星,他們發出強烈的中子射線輻射。

7.更多物種瀕臨滅絕

環境和物種保護學家今年發出警告,對昆蟲、兩棲動物、爬行動物、鳥類和哺乳動物的調查顯示,目前物種消失速度增快,更多物種面臨滅絕的命運。

8.對水的研究有新進展

不僅在火星上發現有水的證據是一個大突破,科學家研究地球上的水也有大進展。一些科學家對於水分子如何聚合以及電子及質子如何在水中溶解等問題上,都有了新發現。

9.貧窮國家取得醫藥的大進展

《科學》雜誌認為,目前對一些貧窮國家實行的“公共-個人夥伴關係”的制度,正在“公共衛生事業中引起一場革命”。在這種夥伴關係下,科研機構、製藥公司和其他社會團體建立基金會,推動諸如愛滋疫苗等藥物的研製以及將藥物比較廉價地供應給貧窮國家。

10.新方法識別海洋深處生物

在地球的海洋和地面下面的深處,還有許多不為人知的生物種類,探查這些生物對了解地球上生物有重大意義。因此,如何確認海洋和地層深處生物的基因,就是一項有意義的研究課題。今年科學家已經研製成一種新技術,可以很好地確認海水或地層深處生物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