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考作文猜想精練精析

第13練 讓你的認識更加深刻

[訓練目的]

學會展開文章的思路,使認識不斷深化。

[複習指導]

寫議論文,是一個不斷深化認識的過程。

多問幾個為什麼,是深化認識的最基本的方法。黑塞的《獲得教養的途徑》,是圍繞這樣一系列問題展開的:什麼是真正的教養?獲得教養的途徑是什麼?為什麼閱讀經典是獲得教養的最重要的途徑?如何在閱讀經典中獲得教養?這是文章展開的思路,也是作者認識不斷深化的過程。

和不同觀點進行碰撞,可以使自己的認識更加深刻。蘇洵的《六國論》,在開宗明義提出觀點之後寫道:“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接著,由此展開深入的闡發。而派屈克•亨利在著名演講稿《不自由,勿寧死》中,正是通過與對立觀點的激烈衝突,有力地表達了自己的鮮明態度。演講一開頭,他就申明:“儘管我的觀點與他們截然不同,我還是要毫無顧忌、毫無保留地講出自己的觀點。”在演講中,他時時不忘針對“他們”的觀點,在鮮明的對立中顯示了自己對問題的深刻認識。

要使自己的認識不斷深化,就要不斷以已有的結論為基礎作進一步的思考。從文章主體的角度看,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就是一篇闡述馬克思一生偉大功績的議論文。恩格斯首先高度評價馬克思發現“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的重大意義,然後以“不僅如此”過渡,又介紹了他對剩餘價值的發現;在介紹了馬克思作為科學家的成就以後,說“這在他身上遠不是主要的”,接著介紹了馬克思作為一個革命家的巨大貢獻。文章的思路一步步不斷推進,正是作者對問題認識的不斷深化。

深化自己的認識,一個很重要的標誌是,要學會說“但是”。《不自由,勿寧死》開頭說:“沒有人比我更欽佩剛剛在會議上發言的先生們的愛國精神與見識才能。但是,人們常常從不同的角度來觀察同一事物。”“但是”一轉,引出了自己的見識,同時也使認識更進一步。馬丁•路德•金《我有一個夢想》,是一篇經典的演講稿,也是一篇精彩的議論文。文章在提到解放黑人宣言給美國黑人帶來的希望之後,用“然而”一轉,揭示了美國黑人的悲慘現狀;在義正詞嚴地警告美國政府必須兌現諾言之後,又用“但是”一轉,告誡自己的同胞“不要採取錯誤的做法”。一次又一次的轉折,使自己的思想不斷深化。

[典題探究]XX•聯考安徽卷

請以“帶著感動出發”為題,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體自選。③不得抄襲,不得套作。④不得透露個人相關信息。⑤書寫規範,正確使用標點符號。

[試題解讀]

“帶著感動出發”的題眼應是“出發”。“出發”,不僅限於“行走”一義,更多指向生活之路的奮然前行、思想之路的豁然開朗和民族振興之路的闊步前進等。帶著感動出發,“感動”就是策動“出發”的一根拐杖,一袋乾糧,一瓶純淨水,因而寫作主體應是“主體”在帶著感動下怎樣出發,寫寫“出發”的方式,或“出發”的信念,或“出發”的目標等。倘若文章全寫怎么的感動,隻字不提“出發”,就游離題意了。

“帶著感動出發”,首先將其分解為幾個方面加以思考。帶著什麼出發?感動;帶著感動去幹嗎?出發;既然有出發,那就有目的,去乾什麼。所以具體的作文落腳點應當在“感動”,什麼人、什麼事讓你感動了;寫作的重心在於“出發去乾什麼”,可就此展開。

考場作文最忌雜亂無章,嚴謹的結構能很好地體現考生的寫作思路,更能突出文章的主旨。破題迅速,點題到位;往復迴環的結構,段落清晰,層層推進,主旨趨顯。這樣的作文更能引起讀者的共鳴。

[範文引路]

帶著感動出發

因為感動,人生的光輝與色彩才被我們領略;因為感動,生命的律動與力量才會給予我們希望;因為感動,萬事萬物深層的美好才會被我們碰觸,被我們欣賞。那么,帶著感動出發吧,用感動充實出一個輝煌的人生。

帶著感動出發,才會體會那些高尚的情操。在人生絢爛的路途上,我們無比渴望受到高潔氣質的薰陶。然而,懷抱一顆充滿感動的心,那些美妙高尚的人格才會如花般燦爛地開放在你的眼前,永恆於你的心間。如果不是心懷感動,陶淵明“性本愛丘山”的淡然氣質如何讓你覺得心曠神怡?如果不是心懷感動,司馬遷那“史家之絕唱”如何在你心間激起層層浪花?因為感動,因為帶著感動出發,我們在人生的坐標上才不會迷失方向,我們才會被那些高尚的人格引向新的路途。

帶著感動出發,才會看到生命的真諦。珍惜生命、感悟生命並非是人人都能恪守的真理。如果不是把感動放在心間,你如何觸摸到生命中最柔軟的底層,你又如何理解生命複雜的含義?史鐵生雖然雙腿殘疾,雖然怨恨過痛苦過,但他最終在蒼涼的地壇中悟出生命的內涵,這種深刻的領悟來自他內心對生命的感動,來自親情所帶來的刻骨銘心的感動。這感動,讓他在破碎的生命旅途中走了那么遠,這感動讓他對生命充滿敬畏,充滿慨嘆。因為感動,因為帶著感動出發,我們才能擁抱生命敞開的靈魂。

帶著感動出發,才能做到堅守原則與堅持不懈。感動讓我們內心變得柔軟,感動讓我們將自己的信念把持得更為堅定。蘇武牧羊於瀚海之地,大漠飛沙,我相信是他心中的感動,那出自對國家的大愛的感動引領他向那條荒蕪之路上勇敢邁進。還有王昭君:“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她的勇敢同樣來自她那真真切切的感動,遵循於內心的感動,讓我們帶著感動出發,感動會將信念與堅強深植於土地,連成一片碧綠的輝煌。

艱險與坎坷,我們不怕;風沙與風雪,我們依舊昂首向前。這是因為感動給我們的內心準備了最豐厚的食糧。帶著感動出發,讓人生的航向永遠地朝向美好的遠方。帶著感動出發,讓辛苦而漫長的生活因為感動而充盈著快樂與希望!

[例文評析]

考生的理性思維縝密而深刻。文章共五個自然段,採用總—分—總的結構形式,主體部分(中間三段)分別以“帶著感動出發,才會體會那些高尚的情操”、“帶著感動出發,才會看到生命的真諦”、“帶著感動出發,才能做到堅守原則與堅持不懈”開頭,成排比式結構,規避了展開鋪敘的俗套,既增加了內容的容量,又強化了求證的力度。

[作文訓練]

皇帝造屋,百工齊集。木工、石匠暗暗競賽。一天,木工師傅求勝心切,重責小徒弟。徒弟為了泄憤,把師傅的木尺偷偷銼短了一分。結果,根據木尺做成的木柱都短了一分。而那些稀有木材是遠方進貢來的,無法在當地補充,皇帝必然為此震怒。木工師傅知道自己死亡臨頭而大哭。這時,石匠想出了一個方法,他把承托木柱的石礅的平坦礅面改為微微隆起,補足了木柱短缺的部分。這樣,不但宮室如期落成,木工全家得救,也改善了石礅設計,為中國建築多增一分姿采。

這則故事寓有中國人處世的哲理:別人的短處可以彰顯我們的長處,我們的長處也可以“承托”別人的短處,這樣彼此都有好處。推而廣之,這是一種競爭中“雙贏”的智慧,而這在現代社會中尤為重要。

請以“雙贏的智慧”為話題,自定立意,自選文體,自擬標題,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所寫內容必須在話題範圍之內。

[寫作指導]

這是個偏正型文題,帶有較強的限制性,難度較大。最佳立意應是如何發揮智慧實現雙贏。比如競爭中雙方實現雙贏,合作中雙方實現雙贏,和諧相處中實現雙贏,還有,像經濟生活中大企業、大公司的強強聯合、互利互惠的現象;科研工作中世界各國分工完成人類基因圖排序工作,共享人類科技發展文明成果;我國西電東送、西氣東輸、西煤東送、南水北調、開發大西北等關乎國計民生的重大決策。另外,國際社會中的區域協作、世界經濟一體化等等,都是非常好的例證。

但是,議論文不是觀點加材料,要使自己的認識不斷深化,那就要多問幾個為什麼。如何對待競爭?什麼是雙贏?沒有雙贏的觀念有什麼後果?如何創造雙贏的局面?這樣才能推進文章思路,使認識不斷深化。

[佳作賞析]

競爭合作求雙贏

現代社會充滿競爭,經濟、軍事、科學、技術、教育……各個領域都存在競爭。個人之間、企業之間、地區之間、國家之間都存在著激烈的競爭。通過競爭,新產品、新工藝、新技術、新方法、新思維不斷產生,進而推動人類的生產、生活不斷發展和提升。因此,現代社會鼓勵競爭,鼓勵通過競爭調動人的潛能,促進人的充分發展和社會的快速進步。

怎樣對待競爭?沒有“雙贏”的觀念,往往是兩敗俱傷的結局。有一位農民,聽說某地培育出一種新的玉米種子,產量很高,於是千方百計買來一些。他的鄰居們聽說這個訊息後,紛紛找到他,向他詢問購買種子的地方等有關情況。這位農民害怕大家都種這樣的種子自己失去競爭優勢,便拒絕回答。鄰居們沒有辦法,只好繼續種原來的種子。誰知,收穫的時候,這位農民的玉米並沒有取得豐收,比鄰居家強不了多少。為了尋找原因,農民去請教一位專家。經專家分析,很快查出玉米減產的原因:他的優種玉米接受了鄰居人劣等玉米的花粉。農民本想在競爭中獨領風騷,結果卻事與願違。如果他有“雙贏”的智慧,就會是另外的結局——既利人又利己。

在激烈的競爭中,怎樣才能創造雙贏的局面呢?

雙贏的智慧來源於寬闊的胸懷和長遠的眼光。有人認為在激烈的競爭中“同行是冤家”,而“伊利”的牛根生認為同行是一家,“只要是正當、公平的競爭,最終的結果往往是雙贏甚至是多贏,而不一定是你死我活”。面對“蒙牛”的競爭,“伊利”把自己的發展主題確定為“雙贏和倍增”。蒙牛創業之初推出的廣告語就是:“蒙牛向伊利學習,做內蒙古乳業第二品牌。”在企業得到快速發展後,蒙牛又推出大型戶外廣告牌:“我們共同的品牌•中國乳都•呼和浩特。”“為內蒙古喝彩!千里草原騰起伊利集團、興發集團、蒙牛乳業……”蒙牛和伊利在競爭中共同發展,不僅撐起了內蒙古乳品行業的脊樑,也為整箇中國乳品行業注入活力。

雙贏的智慧來源於合作的意識與善於抓住機遇的能力。有人認為,只要是競爭,要么兩敗俱傷,要么一方戰勝另一方。實際上,有更好的結局——競爭中求雙贏,合作中共發展。ibm(國際商業機器公司)與微軟公司的合作便是成功例子。當初,ibm開發了個人電腦的模本,卻沒有合適的軟體可供運行。當時剛成立不久的小公司微軟,抓住機會與ibm合作,為其開發作業系統軟體dos,微軟公司從此強大起來。今天,微軟已成為電腦軟體行業的大哥大,總裁比爾•蓋茨成為全球知名的首富;而ibm也成為電腦硬體領域的“藍色巨人”。競爭中求雙贏,雙方都得到了發展。

世界一體化,地球成村莊,競爭、合作必不可少,謀求雙贏自然是共同的需要。沒有個體之間、群體之間、地區之間、國家之間的競爭與合作,現代社會的運行與發展幾乎是無法想像的。

在競爭中謀求雙贏,是一種成熟的智慧,它促進人類和諧發展,互利共榮。

【簡評】

這是一篇成功的議論文。第一段肯定競爭的存在和作用;第二段論證“沒有雙贏的觀念,往往是兩敗俱傷的結局”,從反面強調雙贏的意義。第三段以“在激烈的競爭中,怎樣才能創造雙贏的局面呢?”將論證引向深入。“雙贏的智慧來源於寬闊的胸懷和長遠的眼光。”“雙贏的智慧來源於合作的意識與善於抓住機遇的能力。”這兩個分論點對文章的升格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結尾再強調“雙贏”的意義:社會的發展需要競爭,在競爭中謀求雙贏,可以促進人類和諧共存。

作者選材十分精當,三個主要論據——農民和鄰居雙損,蒙牛和伊利雙贏,ibm與微軟雙贏,兩個是國內的,一個是國外的,一個是反面的,兩個是正面的,屬於不同領域的三個事例十分典型,組合起來具有說服力。

第3練  夾敘夾議,枝繁葉茂

[訓練目的]

學會寫夾敘夾議的文章,以記敘為主,在記敘中運用恰當的議論。

[複習指導]

何謂“夾敘夾議”?“夾敘夾議”既是一種寫作方法,又是寫作的一項基本技能。它既不是一味地記敘,也沒有單純的議論,而是記敘中有議論,議論中有記敘,把議論穿插於具體的敘述和形象的描寫中。“敘”是“議”的基礎,“議”是“敘”的升華(深化),兩者有機結合,水乳交融,使文章內蘊豐富,枝繁葉茂,從而使揭示文章的主題,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縱觀近年來的聯考作文,許多得高分的考生,大都善於運用“夾敘夾議”的手法。

如何處理記敘和議論的關係?

(一)記敘和議論的結合是有機的,二者不能相互脫鉤。記敘為主,議論為適當的提煉、概括和升華。

(二)合理安排議論的位置。議論用在全文或一個大層次的開頭,起提示、概括文章內容、表明作者思想、立場而展開下文的作用。也可以用在文章結尾或一個大層次的結尾,用來深化主題,揭示自己的思想、看法。

第一步,寫好“夾敘夾議”中的“敘”。一般說來,“夾敘夾議”中的“敘”常見的有三種情況:記敘性敘述、描寫性敘述和議論性敘述。記敘性敘述帶有很強的敘事性。描寫性敘述有濃厚的描寫色彩。議論性敘述往往由幾個事例構成,常採用排比的句式,酣暢淋漓,大氣磅礴,表達出飛揚的激情和深邃的思想,極具感染力。這種“敘”難說是敘還是議,實際上是理性化的敘述,敘議一體,滲透了作者的思想與情感。這三種敘述方法,記敘性敘述要把事件的過程寫清楚,適合舉一個事例時使用;描寫性敘述要有對人物和情節的想像再造,適合對一個場景或情境的描述;議論性敘述要選擇幾個相關的事例,具有概括性,適合列舉一組典型事例時使用。在訓練中,可以針對所選事例和自己的寫作習慣而採取恰當的敘述方法。

第二步,寫好“夾敘夾議”中的“議”。“議”是“夾敘夾議”語段的核心、靈魂,是事例敘述的意義之所在。“議”,有四種常見的議論方式。

(一)分析性議論。這是一種最常見的議論形式,是對敘述的事例加以分析,揭示事例的內涵,闡釋事例的意義,透析事例的實質,使讀者能夠悟道明理。

(二)感悟性議論。這種議論在敘述事例之後生髮開去,著重表達作者的感想和領悟。

(三)聯想性議論。由事例引發聯想,由此及彼,聯想到過去、現實、未來,聯想到包含著類似道理的事例,表達出作者對客觀世界的一種認知。

(四)對比性議論。先是對所敘述的事例闡述、挖掘,然後再舉出事例與之比較分析,找出二者的相同點或不同點,通過對比,孰優孰劣,褒貶分明。

[典題探究]XX•聯考江蘇卷

人人頭頂一方天,每個人的生活都與天空相連。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片天空。明淨的天空,遼闊的天空,深邃的天空,引人遐思,令人神往。

請以“懷想天空”為題目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詩歌除外,文體不限。

[試題解讀]

從題乾所提示的內容來看,“明淨的天空,遼闊的天空,深邃的天空,引人遐思,令人神往”,針對其中“明淨”“遼闊”“深邃”三個定語,作文時應扣住人生、社會、歷史中的“天空”來構思;又要注意,無論是歷史的還是現實的事物,都一定要以“懷想”的方式出現在作文中。寫出遙望星空時所產生的積極的聯想或想像,並由此進行思索,提出自己的見解。當然,也可以寫真實的人和事。例如,①實寫自己生活、成長的經歷。如寫在國小、國中、高中學習中曾經揮灑過奮鬥汗水的生活片斷的“天空”;寫在父母、老師等人的翼護和培養教育下快樂學習的故事“天空”;還可以具體寫自己讀書、立志的“天空”;如近代國學大師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提到做學問的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便是立志、奮鬥、成功的三個境界的人生“天空”。②實寫自然界的“天空”。可以從環境保護的角度,寫工業文明所帶來的環境污染。如天空渾濁、昏暗;也可以寫環境污染使得天空的飛鳥少了;森林沒有了、空山鳥語聽不到了;藍天白雲的舒捲和美麗的火燒雲也不見了等。不過,如今加強環保成了全球性關注的頭等大事,有些地方,落實環保的措施得力,從此天空變得湛藍了,到處可見鳥語花香了……這樣,從消極和積極兩個不同的視角去選擇安排材料來寫。③也可以由此及彼,浮想聯翩,虛寫“天空”。如既可以追憶歷史的天空,去與屈原對話,與陶潛“東籬採菊”,與李白“將進酒”,又可以懷想曾經為新中國拋頭顱、灑熱血死去的英烈等。還可以想到開發中國大西北沙漠天空,讓那裡的日照、風力造福於民、造福於國。還可以向宇宙天空、海底世界發出未來的暢想與探索。如想到“可上九天攬月”——“航天探月”,想到“可下五洋捉鱉”——建立海底隧道、城市、公園,以及向海底堆積物探求能源等。

除了立意的多元化之外,表達方式與文體也可以豐富多彩。擅長哲理思維的,可以選擇寫議論文;善於發揮“情商”(人文性)的,可以選擇記敘文來寫;特別是文採好的,可以將敘述、議論、抒情相結合,寫成優美的散文。當然,內容決定形式,切入口一定要小。

[範文引路]

懷想天空

倉皇南飛的大雁不知又帶走了誰的思念。天空仍然很藍,不知是人們的愛點亮了天空,還是天空照亮了人們心中的愛。

一個人的天空

在這古老的東方大地上,生活著一位歌者,他用自己的愛築起了一個舞台,用這個舞台的所得為那些失學的孩子撐起了一片天空。叢飛,那個在與癌症作鬥爭的男子,捐出了自己的所有,卻沒有想到去治療自己的不治之症。叢飛走了,帶著自己對失學兒童的愛飛走了,飛向自己那片蔚藍的天空。有人說:“叢飛的所作所為,並不能讓每一個孩子的眼中都鋪滿燦爛的陽光。”但是,正是叢飛用自己的歌聲唱出的那片天空,刺痛了我們的雙眼,讓慈善事業的大門逐漸開啟。這是愛的天空。

三個人的天空

你能想像一個人從萬丈懸崖跌落下來是什麼後果嗎?是滅亡,還是倖存?幾年前的那件纜車事故,至今仍歷歷在目。當一輛坐著享受天倫之樂的三口之家的纜車從纜繩上跌落的時候,只見四隻手同時托起一個不大的身體,也同時托起了一個脆弱的幼小的生命,然而這兩雙手的主人卻義無反顧地逝去了!這是父母為自己的孩子撐起的一片由血和肉組成的天空!有人曾說:“那件事故發生後的第二天,天空顯得異常恬靜。讓人看了有一種想家的衝動。”是的,當父母用自己的雙手呵護著自己的孩子的時候,一片永遠也看不到風雨的天空,就在孩子們的頭上鋪展開來。這也是愛的天空。

一群人的天空

為什麼這個古老國度的慈善指數總像一個不想長大的孩子?為什麼人們總是在一張張充滿中彩希望的“小紙片”上去關注福利事業?為什麼人們總愛追問一個個富翁的資產,而不去關心富翁們對慈善事業的捐款?但是,青島出現的那個愛心團體,卻努力地改善著這一切。“微塵”,這個愛心團體見證了一張張不同的面孔,卻有同一個名字——微塵!人們早已不去追究“微塵”到底是誰,他究竟捐了多少錢。因為,了解這個團體的人都成為了“微塵”的一員!“微塵”,尋覓不到卻又隨處可見,自認渺小卻又成就偉大!它代表了一個城市的良心!看啊,遠方慈善事業的天空,已露出了魚肚白。這更是愛的天空。

一個人的愛是渺小的,但是兩個人、三個人甚至是一群人呢?當人們的愛匯聚起來,天空就被人們的愛點亮,同時,這由愛點亮的天空,又指引著芸芸眾生,去點燃更多人心中的愛。

[例文評析]

這篇散文構思精巧,選例典型,畫面生動。全文以“一個人的天空”“三個人的天空”“一群人的天空”三個標題式的短句,領起三幅圖畫——三個生活場景:“叢飛用自己的歌聲唱出的那片天空”,“父母為自己的孩子撐起的一片由血和肉組成的天空”,還有“微塵”——“青島出現的那個愛心團體”用愛點亮的廣闊天空。文章敘議結合,難說哪是敘哪是議,實際上是理性化的敘述,敘議一體,滲透了作者的思想與情感,呈現出“愛的天空”和“愛”的終極關懷,歌頌了親情、友情和人性之美。

[作文訓練]

有人說,對手是要戰勝的對象,要想盡辦法擊垮它;有人說,對手是競爭的夥伴,要在競爭中共同發展;有人說,對手是要攀登的高山,山越高,征服它就越能體現自身的價值;有人說,對手是論壇上的辯友,失去了一方,另一方也會失去意義……

請以“對手”為話題寫一篇夾敘夾議的散文。

要求:①所寫內容必須在這個話題範圍之內;②立意自定;③題目自擬;④不少於800字。

[寫作指導]

一提到對手,大多數同學都會想到和對手之間的一些事情,可據此構思立意。如果對手是你的同學,可寫你某次考試因對手超過了你而憎恨他,而對手卻一如既往地幫助你,關心你,使你明白了許多道理;如果對手是你的長輩,可寫他們和你比賽學英語、學電腦等趣事,以展現長輩們“活到老、學到老”的可佳精神;如果對手是你的老師,可創設一種特定的情境,寫你與老師之間的競爭趣事。

人有對手,動物、植物有對手嗎?有!貓是老鼠的對手,棉鈴蟲是棉花的對手……我們通過可以一種現象或一個事例來表現動植物在與對手的競爭中才得以生存的情況,或許他們和人也會成為對手,那又會有什麼故事呢?如能展開你想像的翅膀,定會有妙文誕生。

再換一個角度思考,難道對手就一定是動植物嗎?不!對手也可以是人自身的一些壞毛病,還可以是動物自身的一些缺點。比如,你要想變得勤快,就向自身的“惰性分子”宣戰;你想成為一個誠實的人,就要向自身的“虛偽細胞”進攻;仙人掌為了生存就必須改變自己的形象以適應乾旱的環境;長頸鹿為了生存就必須拉長脖子以吃到高處的樹葉……若能這樣立意,就技高一籌了。

凡事不僅可以從正面看,還可以從反面看。可構想假如沒有了對手,這世界將會變成什麼樣子呢?一牧場主為了羊群的安全,把那一地區的狼全部消滅了,可沒想到羊大批死亡,後來牧場主又請來了狼這個羊的對手,羊群才又恢復了往日的活力,這不正說明了對手的重要性嗎?

不管選取何種立意,都要能在文章中充分表現或證明自己的觀點,那就要用到議論的表達方式了,切忌兩種情況:一、大量事例的堆砌,缺少畫龍點睛、升華主題的語句;二、議論空乏,缺少說服力。最好用夾敘夾議的手法,使文章的主題得到深化。

[佳作賞析]

感謝對手

洪微

在XX年7月13日國際奧委會第112次全體會議上,北京戰勝多倫多、大阪、巴黎、伊斯坦堡,獲得第29屆奧運會主辦權。全國人民為之歡呼雀躍,而主持人水均益卻說了一句令人難以忘懷的話:“我們要感謝對手。”

是的,正是有了多倫多、大阪、巴黎、伊斯坦堡這樣強大的對手,北京才有緊迫感、壓力感,才使我們的申辦工作做得更紮實、更細緻、更完美。這樣的對手,可使中國更強大,在國際上的威望更高。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的確要感謝對手。

世界充滿了競爭,競爭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有競爭就會有對手,有了對手才有戰勝之而成為強者的念頭。優勝劣汰,適者生存,這就是競爭,這就是要戰勝對手的根本原因。

《動物保護》雜誌上有這樣一個故事:在秘魯的國家森林公園,生活著一隻世界上瀕臨滅絕的年輕的美洲虎。秘魯人為了很好地保護這隻虎,在公園裡專門開闢出一塊近20平方公里的森林作為虎園,精心設計和建造了豪華的虎房,好讓它自由自在地生活。虎園裡林木茂密,綠草芳菲,溝壑縱橫,流水潺潺,並有成群人工飼養的牛、鹿、兔等供老虎盡情享用。凡是到過虎園參觀的人都說,如此美妙的環境,真是美洲虎生活的天堂。然而,讓人感到奇怪的是,從沒有人看見過美洲虎去捕捉專門為它準備的“活食”,也從沒有人看見過它的王者風範。它只是耷拉著腦袋,睡了吃,吃了睡,一副無精打采的“熊樣”。於是,政府又通過外交途徑,從哥倫比亞租來一隻母虎與它做伴,結果依然如故。一天,一位動物學家來公園參觀,看到美洲虎那副懶洋洋的樣子,便對管理員說,老虎是森林之王,在它所生活的環境中,不能只放上一群整天只知道吃草、卻不懂得獵殺的動物,要放一些獵性動物與其共存,否則美洲虎無論如何也提不起精神來。管理員聽了動物學家的話,不久便引進了幾隻美洲豹投放虎園。這一招果然奏效,自從美洲豹進園那天起,這隻美洲虎再也躺不住了。它每天不是站在高高的山頂憤怒地咆哮,就是如颶風般俯衝下山岡,老虎那剛烈威猛、霸氣十足的本性被重新喚醒。它又成了一隻真正的老虎,成了這片廣闊的虎園裡真正意義上的森林之王。

在美國北部,人們為了保障鹿群的生活,捕殺了狼,結果鹿群的體質越來越弱,生命力也逐漸降低。後來,又在鹿群中引進了狼。狼是鹿的對手,鹿在某次被追捕的過程中逃脫了,之後它便懂得了只有跑得更快,才不會被狼吃掉的道理。接下來的結果是它不停地奔跑,然後超越自我,勇敢地繁衍了下去,而體質和生命力也一代更比一代強。狼也是一樣,為了追殺跑得更快的鹿群,奔跑再奔跑,而它的子孫成了比鹿的子孫更為強大的對手。

一種動物如果沒有了對手,就會變得死氣沉沉;一個人如果沒有了對手,就會甘於平庸,養成惰性,最終導致庸碌無為;一個群體如果沒有了對手,就會因為相互的依賴或潛移默化而失去生機與活力;一個政體如果沒有了對手,就會逐步走向懈怠,甚至走向腐敗和墮落;一個行業如果沒有了對手,就會喪失進取的意志,就會因為安於現狀而逐步走向衰亡。美洲虎因為有了美洲豹這樣的對手,才重新找回了失去的威風;鹿群因為有了狼這樣的對手,才長久地保持了生命的延續。有了對手,才會有危機感,才會有競爭力;有了對手,才知道自己所面臨的挑戰和壓力;有了對手,才有了超越自我的一切力量和勇氣;有了對手,才使你不得不奮發圖強,不得不革故鼎新,不得不銳意進取。否則,等待你的只有被吞併、被替代、被淘汰。

現實生活中,許多人都把對手視為心腹大患,是敵人,是異己,是眼中釘、肉中刺,恨不得馬上除之而後快。其實,只要仔細想一想,便會發現擁有一個強勁的對手,反倒是一種福分,一種造化,一種力量,一劑強心針,一副推進器,一個加力擋,一條警策鞭。因為一個強勁的對手,會讓你時刻有危機四伏的感覺,會激發你更加旺盛的精神和鬥志,會讓你排除萬難去克服一切艱難和險阻,會讓你想方設法去超越、去奪取勝利。

正由於此,我們要說:感謝你——對手!

【簡評】本文事例豐富,內容厚實。更為難得的是在敘述之後的精當議論。“一種動物如果沒有了對手,就會變得死氣沉沉;一個人如果沒有了對手,就會甘於平庸,養成惰性,最終導致庸碌無為……美洲虎因為有了美洲豹這樣的對手,才重新找回了失去的威風;鹿群因為有了狼這樣的對手,才長久地保持了生命的延續。有了對手,才會有危機感,才會有競爭力……”

這些議論揭示事例的內涵,闡釋事例的意義,透析事例的實質,使讀者能夠悟道明理。倒數第2段巧用排比句式,增強了語言的節奏與氣勢,升華了文章的中心。

第5練 恰當選用敘述的角度

[訓練目的]記敘文寫作能恰當選用敘述的角度,增強表達效果。

[複習指導]

《XX年江蘇省聯考語文科考試說明》寫作部分“發展等級”之(4)“有創新”要求“構思新巧”。構思時即應當考慮恰當選用敘述的角度。

什麼樣的記敘文算是上乘之作?一是條理清楚,二是人物個性鮮明,三是感情真摯動人。做到這些的關鍵是什麼?關鍵之一在於選擇敘述角度。敘述文學中,一般把“誰說故事”、“站在什麼立足點上說故事”稱為敘述角度。敘述的角度有三種:第一人稱、第二人稱和第三人稱。

以當事人的口吻來敘述的,叫第一人稱敘述。作者在文章里以“我”(或“我們”)的身份直接出現,所敘述的都是“我”(或“我們”)的所見所聞、所做所感。這種敘述方式,真實而有感染力,寫親身經歷的文章多用第一人稱。第二人稱的敘述,有對話效果,便於傾訴強烈的感情;第三人稱的敘述,靈活自由,不受時空的限制,可以全面地表現生活。

了解敘述的角度,對我們寫作有什麼幫助呢?

記敘文是通過具體、真實的人和事的記敘來反映現實,表達思想感情的一種文體。記敘是把人物的經歷、事件的發展和事情的變化過程表達出來的一種方式。

敘述的角度不同,表達效果就會不同。選擇恰當的敘述角度,對增強表達效果有很大的幫助。如果想突出事情的親歷性,一般選擇第一人稱;如果想增加事件的曲折性、懸念感,可以考慮選擇第三人稱。如《金岳霖先生》一文中,作者只寫自己看到聽到的金岳霖,只寫人物的所作所為,而不寫人物的所思所想,審慎、含蓄,讓人回味不盡。《邊城(節選)》則得益於作者開闊的視界。使用第二人稱,則能夠更好地抒發自己的情感,如同和別人對話,顯得更加親切。

有時,為了克服單一敘述角度的局限,可以綜合運用多種敘述角度。《祝福》用第一人稱描寫“我”在魯鎮的見聞,又用第三人稱敘述祥林嫂悲慘的一生,兩種視角交錯使用,以親歷者的身份見證人物的命運,使表達更豐富,更深刻。

寫作時要注意前後人稱的一致和視角的轉換,以免造成敘述角度的混亂,影響表達效果。我們在使用兩種人稱敘述事件時應注意:①不得頻繁改換;②改換時要交代清楚,不能打斷敘述線索。

[典題探究](2008•聯考江蘇卷)

閱讀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些人只是在童年有過好奇心,有些人一生都能保持好奇心。質疑、發現、智慧、高尚、驚喜、快樂、煩惱、平庸……這中間的每個詞都有可能像影子一樣跟在好奇心的後面。

請以“好奇心”為題寫一篇不少於800字作文,角度自選,立意自定。除詩歌外體裁不限。

[試題解讀]

這是一道命題作文,你盡可在“好奇心”的話題內,在“好奇心於人生的重要性”的範圍內選好文體,發揮自己的特長,揮灑自己的才情。你可以旁徵博引,大發議論,闡說自己的看法;也可以觸“題”(好奇心)生情,大發一番慨嘆;更可以聯繫自身感受,敘寫一段經歷;還可以發揮想像編寫故事,繞開拙於議論、缺少經歷、不會抒情的缺陷之壘。寫記敘文一定要選好敘述的角度,以獨特的視角把人物的經歷、事件的發展和事情的變化過程再現給讀者。

[範文引路]

好奇心

江蘇一考生

為什麼?

兩個人都長年紀了,相距不過幾米的屋子,有什麼必要隔幾分鐘就喊一下?

每次去奶奶家,這件事總是會勾起我的好奇心。

奶奶八十了,但眼不花耳不聾,還能眯著眼在屋裡做針線。大她三歲的爺爺便不行了,不願走動,總是坐在藤椅上曬太陽。

相隔不過幾米,奶奶過幾分鐘,便會放下活兒,“老頭子!”奶奶這么叫。

爺爺不應,奶奶便急,邁著碎碎的步子到跟前。爺爺好好的呢,在藤椅上睡熟了。於是孩子般地笑嗔:“這個死老頭子,人家喊了也不睬。”

這樣的事天天發生。

我很好奇。

是奶奶悶嗎?沒有人說話?那她為什麼只喊一下而不是和爺爺嘮嗑呢?

喊爺爺做什麼呢?還這么不停地喊?我想起奶奶每次看見爺爺好好的,滿意離去的背影。陽光總是以最完美的角度鋪在奶奶身上,每每這樣的畫面閃爍著溫暖的光輝。

是不是只要有人答應便好呢?我好奇地繼續想。

那好。再有這種事發生時,我便捂住嘴,學爺爺的聲音遲緩地答:“唉——”可每每奶奶都能辨別出來,無論我用布還是用棉花捂以求聲音的逼真。“細丫頭在這兒搗亂……”奶奶皺紋滿布的手會輕拍我,以示責備。微微笑。

奶奶依舊。

我的好奇心不減反增。

算了,我破釜沉舟。“奶奶,你老這么喊來喊去做什麼呢?也不嫌煩。”

奶奶看我,寬容地笑:“丫頭,你不懂的。知道他好好的,才心安的。”

心,被濡濕了。是花蕊中的一滴露。連日以來如同小蟲一樣不斷噬咬我心的好奇心得到滿足。

你在,就心安的。這是人世間最最美麗的風景。粗茶淡飯有什麼要緊?年華老去有什麼要緊?你在,就心安。

我想,所謂愛,便是如此。就是我所愛的人,我惦念的人,必得在我看得見的地方,我手夠得到的地方,我能夠走到的地方,好好的存在著。

我慶幸我擁有好奇心,才得以知曉奶奶一輩的關心,溫情與愛。我知道了,那聲聲呼喚是在說,有你在,整個世界,都在。

[例文評析]

此文是敘寫日常生活的規範的記敘文,成功的秘訣在於從“我”獨特的視角探求老人的內心世界。奶奶的言行,的確讓孫女好奇。於是,調皮的“丫頭”對奶奶進行了一番“偵察”,結果“偵察”到了“人世間最最美麗的風景”——濡濕了人們的心,美得如“花蕊中的一滴露”!

[作文訓練]

請以“感動”為題,寫一篇記敘文,不少於800字

[寫作指導]

何為感動?簡而言之就是思想感情受外界事物的影響而激動並引起同情或嚮慕。

1.拿到題目,首先應考慮選材,如:此事必須是自己親歷的,只有這樣才能符合真情實感的要求,因此宜用第一人稱來寫;事件應是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不要落入“生病補課”一類的俗套。比方寫父母親朋的某種行為精神對自己心靈的震撼(下崗後自強不息);親友師長對你的關愛而引起情感上的互動(無意中翻開母親的日記本,裡面全是你幼年的生活記錄,第一次說話,第一次走路,第一次上幼稚園,這眾多的第一次不僅是孩子成長的記錄,更是父母心血的鑄成);社會上一些體現人道主義、愛國主義精神的事件給予你思想上的啟迪(奧運健兒拼搏精神、軍民合力抗震救災)……

2.其次,應考慮表達技巧和重心,為什麼,怎么使你感動是重點,若寫人要寫好人物的言行、心理、特別是某些細節;若記事應做到具體、生動、詳實、充分。

3.感情應該融在行文過程中,不應該在文尾人為的拔高,換句話說,感動是讀者的共鳴,不是作者空喊出來的。

[佳作賞析]

感動

柔和而寂靜的夏末秋初的午後,我騎著車穿梭在揚城古老的街道上,毫無目的地,走走停停。

陽光很好,溫暖地,芬芳地,透過綠色晶瑩的綠葉直直地傾瀉下來。

我推開一家精品店木製的大門,有叮叮噹噹清脆的鈴聲。那木架上放著一排排精緻的蠟燭,望著它們,那點點滴滴感動的心情便如這午後的陽光灑滿我的周身。

那是一個停電的夏日夜晚,我拿著點亮的蠟燭在家裡走來走去,悶熱的天氣使我煩躁,媽媽看著我,輕輕地說:“你拿著蠟燭走來走去的樣子,像極了天使。”就那么一瞬,有時空轉換的感覺,我仿佛真的就成了天堂里快樂的天使,心裡是微微感動著的。

帶著淡淡的感動,我繼續著我的旅程。猛抬頭,我望見了那清澈明亮的天空,深邃的。我仿佛看見了好友誇張的笑容。想起了那個迷人的午後,給予我的濃濃的感動。那天我站在學校五層樓高的地方,仰望天空。我的頭髮在空中飄飛,我的眼睛開始暈眩,我看到天空的雲朵以優美的姿勢大片大片地蔓延過城市。我不快樂,因為剛剛結束的那一場考試。我在想,是不是所有寂寞的人都愛看憂傷的天空。

這時你跑過來緊緊地抱住我,你打招呼的方式曾使我受不了,可現在我希望你抱緊一點,再緊一點,讓我感受你傳來的力量。你與我一起仰望同一片天空,你對我說:“喔!親愛的,你知道天空有那么濃烈的感情嗎?我可是強烈地熱愛著最後一縷光線照射在雲朵里那依依不捨的激情呢?所以再多的不快樂也得遺忘掉,因為我們有那么大那么大的天空。”望著這廣博的天空,我的心變得清澈起來。

喔!親愛的好友,你可曾知道,你給予了我那么多那么多的感動,多得連天空也裝不下了。我需要親愛的你與我熱烈擁抱,告訴我我的天空那么大。

繼續向前騎著,我遇見了一個很可愛的小女孩,溫柔地對我微笑;看見了賣紅薯的老人熱情向我招手;碰著了小販手中大捧的氣球;就連行色匆匆的人們也仿佛是我多年的摯友……這一路上有太多太多的感動讓我眩暈。我在想:如果沒有了他們,這些陌生的人們,我會喪失掉多少的溫暖與感動呢?

陽光開始變得稀薄了,我的旅程也要結束了,我希望我可以是一個一生行走的人,那樣我就會遇到更多溫暖的感動。

[簡評]

作者用優美的文筆以第一人稱的敘述角度,將回憶與現實中一幅幅溫暖的畫面展現在我們面前:母親眼中拿著蠟燭的小天使,朋友的擁抱與安慰,陌生人的微笑與熱情……這一切既平常又特別,富有情致,讓人感到美好而快樂。

我們在生活中應學會用心去感受,並試著用文字記錄下來,這將是我們每一個在生活旅程中行走的人的珍貴記憶

第15練 學會分析

[訓練目的]扣住論點,對事例進行分析,使論說既有“據”,又有“理”。

[複習指導]

有些同學在論證時,採用的是事實加觀點的簡單組合的方法,對這些事實材料缺乏必要的、合理的分析,未能開掘出蘊含於事實材料中的道理來,因而雖然事實論據十分典型,但文章卻流於材料堆砌,不能讓人感到論點的無可辯駁。

其實,議論文的本質特徵,恰恰表現在“雄辯”上。要“辯”,就少不了分析;沒有分析,就很難以理服人。分析是聯繫材料與觀點的紐帶。有了分析,材料的論證作用才能得到凸顯,文章才有邏輯力量。

敘例之後,要扣住論點,對事例內容進行分析。通過對事例的分析闡述,揭示出事例和論點之間內在的邏輯關係,使之緊密地融為一體,這樣,論據的論證作用方能顯示出來。列舉事例後圍繞論點展開分析論述,才能使論說既有“據”,又有“理”。

那么,如何運用事例來論述觀點,把論證推向深入?關鍵是分析論據,找準論據和論點的契合點,把握四個思考方向:

1、朝深處想,揭示實質;

2、朝大處想,揭示意義;

3、朝遠處想,揭示影響;

4、朝反面想,揭示後果。

這樣就能變單純舉例為就例說理。下面介紹幾種基本的分析方法。

(一)假言因果法:

用假設性的語言,把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講出來。標誌性詞語通常為“如果……那么”“假如(倘若)……怎能”等。

進行假設性的分析,如果你舉的例子是正面的,那么你就從反面來假設分析;你舉的例子是反面例子,你就從正面來進行假設。

(二)同類歸納法:

舉出兩個或兩個以上同類的例子,然後進行分析論述時,找出它們的相同點,但這個相同點必須緊扣論點;或者舉出一個例子,然後在分析過程中聯繫其他類似事例,進行歸納總結,緊扣論點。所舉之例應為同類例子,並且在分析論述時要緊扣論點找出相同點。

(三)披文示意法。

即披露一段文字解釋它的含義,在解釋含義過程當中,使得這一段話更有說服力,更能證明觀點。當然解釋意思本身也是在證明觀點。

不少同學寫作文喜歡引用名言佳句名句,但往往只是簡單地引一下就完了,有時這樣的效果不好,可作適當分析。在解釋含義過程當中,使得這一段話更有說服力,更能證明觀點。

(四)意義分析法:

也叫例後分析評價法。就是敘述事實論據後用精煉的語言揭示、評價事物或事件的效果、價值、影響,從而證明論點的一種方法。其作用在於由小見大,高度評價,深入本質,揭示危害等。意義分析法標誌性詞語通常為“從……中,發現……,感受到……”。要緊扣論點,選擇恰當的角度來分析評價,語言要精煉,要言不繁,點到為止。

(五)正反對比法:

一種情況是舉一個正面的例子、一個反面的例子,然後,對這兩個例子還要進一步從正反兩個方面進行分析以證明論點。另一種情況是舉一個例子,但這個例子裡面含有正反兩種因素,這個例子舉完了,再從正反兩個方面來加以對照性分析以證明論點。注意由事例推及觀點,在舉例後輔以論理,一正一反,比較闡述。言之成理,增強說服力。

(六)敘議交融法:

敘述交融法即敘中有議,議在敘中的一種分析方法。在論證過程中,將論據的敘述融於排比兼反問的說理之中,一箭雙鵰。做到語言簡潔有力,信息含量豐富,邏輯性強。

只靠堆砌材料來詮釋話題,揭示論點,決非上策,絕不能成就深刻之作。同學如在作文中靈活運用這些方法,發諸真情把道理議深議透,就能使文章更具有真情實感,更顯深刻,更富理性之美。

[典題探究](XX•聯考全國卷ⅱ)

閱讀下面的文字,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南太平洋的小島上,有很多綠海龜孵化小海龜的沙穴。一天黃昏,一隻幼龜探頭探腦地爬出來,一隻老鷹直衝下來要叼走它。一位好心的遊客發現了,連忙跑過去趕走老鷹,護送小海龜爬進大海。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沙灘里的小海龜魚貫而出——原來先出來的小海龜是“偵察兵”,一旦遇到危險,它便縮回去,現在它安全到達大海,錯誤的信息使幼龜們爭先恐後地爬到毫無遮擋的沙灘。好心的遊客走了,原先那隻等待機會的老鷹又飛了回來,其他的老鷹也跟過來了。

要求選擇一個角度作文,自主確定立意,確定文體,確定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義的範圍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襲。

[試題解讀]

材料涉及三個對象,除“好心的遊客”外,還有幼龜和老鷹。假如從幼龜角度看,它們派“偵察兵”了解情況,由於人為干預、獲得錯誤信息而遭受損失;從老鷹角度看,它被人趕走未達到攫取食物的目的,但沒有放棄目標,而是伺機再度出擊。據此,還可從“審時度勢”“信息與成功”“生存法則”“堅持不懈”等角度切入題意。只要立意不“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範圍”,就是符合題意的。

有了正確的立意,下一步就是對觀點進行論證的工作了。要靈活運用幾種分析方法,發諸真情把道理議深議透,就能使文章更具有真情實感,更顯深刻,更富理性之美。就本題而言,意義分析法較為適用。敘述事實論據後用精煉的語言揭示、評價事物或事件的效果、價值、影響,從而證明論點。可以由小見大,高度評價,深入本質,揭示危害等。

[範文引路]

變味的善良

我們總站在富足的地方憫惜貧窮,總躺在安全的地方怒斥邪惡,總在五十步笑百步後呼喚遠離冷漠,總在血痕淡去後才忙著計算生命的價值。

於是,我們俯身憐憫的姿態傷害了別人的自尊。

每次災難過後,都有太多的人爭先領養孤兒,當這片熱潮過去,又有太多的孤兒陷入苦難。據心理學家分析,領養孤兒要考慮自己的經濟狀況,家庭氛圍要同孩子原先家庭相似,教育方式、家長性格都要與孤兒相適宜。但是,太多的人僅憑自己一腔熱血。熱心卻喚回了家庭的分裂,孩子們再次面臨家園破碎的痛苦,傷害再次打擊無辜孩子柔軟的心靈。善良由甜蜜變為苦澀。

我們用沸騰的熱血燙傷了他人的肉體。

XX年奧運會是我們中國人的奧運,舉國歡慶,氣氛火熱,聖火傳遞,同一世界,同一夢想。但是,不和諧的色彩也玷污了奧運火紅的火炬、綠色的橄欖枝。據報導,8歲孩童用55天時間完成抵京“馬拉松式”賽跑;10歲孩子捆綁雙臂在激流中前行;8歲女孩在父親陪同下步行3000多千米到達首都北京……這些行為引起中國甚至世界媒體的關注,其中不乏外國媒體以此對中國奧運的詆毀。不實評論需全力抵制,但也不可否認,這是“畸形奧運熱”。我們舉辦一個理性的奧運,就需要理性的行為作支撐。熱情由火熱的激情變為瘋狂。

我們在用熱血燙傷他人肉體時,也燙傷他人的心靈。

XX年5月21日的汶川大地震,我們以最迅速最團結的行動援救了太多的生命,我們贏得了世界的尊重。無數的閃光燈聚焦四川,閃爍著無數動人感人的故事,但也刺傷了災區人們的瞳眸。

被成功救援的孩子本是幸運的,但有記者為了採訪一遍一遍喚起他們沉痛的回憶,孩子失聲痛哭,大人也泣不成聲;有熱心的志願者無救災意識,卻前往災區,雖一顆熾熱之心卻給災區添亂。不正確的救援動作,不完善的服務行為,不合理的安慰幫助,給災區人民“二次傷害”。善良由本意的撫慰變成了利劍。

中華民族是堅毅、熱心、善良的民族。當我們挺過洪水、挺過非典,挺過不法分子對祖國的分裂和對奧運的褻瀆,我們也必將挺過慘烈的汶川大地震,成功地舉辦奧運。但我們需要更多的思索和行動,站在別人的角度,理性全面地看待問題。

“愛人之心”深入我們的血液,永葆善良甜蜜,為善良保鮮,讓它不褪色,不變質,不變味。

[例文評析]

沉穩,冷靜,不凡的見解,入情入理的分析。讀《變味的善良》,能使我們理性而理智地看待和處理某些事情,讓愛心真正落到實處,讓善舉不會傷害別人的自尊,不會燙傷別人的肉體和心靈。

文章所列舉的三件事都很典型:領養孤兒、奧運熱、汶川地震後某些人的“善舉”。這些事為人們所關心,所熟悉,又是現實生活中剛剛發生或正在發生的事,人們就很容易將作者的推斷和自己的認識進行對比、印證、思考和分析,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文章因此收到了預期的效果。

思考縝密,剖析深入。文章對事情的來龍去脈、人們的動機和後果都說得明白,分析得有理,使人不得不服。特別是領養孤兒的一段,說得在情在理,能激起讀者的共鳴。

[作文訓練]

人們對羨慕的感覺都是相似的,但對羨慕的認識是各不相同的。有人說,羨慕是擺脫慵懶的仙丹;有人說羨慕是滋生嫉妒的溫床;還有人說羨慕別人得到的,不如珍惜自己擁有的。

請以“羨慕”為話題,自行立意,自擬題目,聯繫實際,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議論文。

[寫作指導]

生活中“羨慕”可以分為三類:①羨慕催人奮進是好事;②羨慕不足或者不羨慕;羨慕不足者是井底之蛙,所見有限,看不到更多的令人羨慕的東西。不羨慕者,自視清高,發現不了值得羨慕的東西;③羨慕過分,發展為嫉妒,造成惡果,往往害人害己。通過對三類不同程度的羨慕的分析,使我們掌握了羨慕的分寸,從而使羨慕發揮應有的作用。不管寫哪類“羨慕”,都應當擺事實,講道理,不可進行空泛的說教,或採用事實加觀點的簡單組合的方法,而應對這些事實材料進行必要的、合理的分析,開掘出蘊含於事實材料中的道理來。請看下面這段文字:

羨慕之情源於別人超越了自己。在羨慕的同時應該對自己和羨慕對象之間的差距做出正確的認識。綜合自身的能力,如果這一差距是力所能及的,可以彌補的,就應通過奮鬥迎頭趕上甚至將其超越。這時羨慕就成了人成功的引擎,擺脫慵懶的仙丹。當年正是由於對身邊北京人富庶生活的羨慕,韓村河人紛紛外出創業,經過無數坎坷後很多大規模建築公司以韓村河人的姓名註冊並建立起來,日益壯大。從此,建築業為韓村河帶來了滾滾財源,韓村河也因此成為創業致富的典範,有“中國第一村”之美譽。從貧窮到富有,從落後到前衛,這一切的改變最初都是由“羨慕”引起的。榜樣的力量之所以“無窮”,是因為榜樣使人羨慕,羨慕使人行動,行動最終助人超越榜樣。可見羨慕之情對人造福之大。

這段文字舉韓村河人創業致富的事例論述羨慕的作用,對事例的敘述簡明而要,而重在扣住論點,對事例進行分析。

[佳作賞析]

我看羨慕

人們追求美好遠離困厄,人們嚮往光明摒棄黑暗。正是人們對善與惡、美與醜最基本的認知判斷,促成了人類不斷地追求與進步。而這種對美好事物的嚮往就是羨慕。羨慕使人們看到了奮鬥的目標,激勵人們為理想而奮鬥;但過分地羨慕會使人忽視既得的幸福,甚至由羨慕演化成嫉妒,於人於己都只有害處。

羨慕使人對美好的單純願望上升為實際行動,催人上進。陳勝嚮往物質充足的生活,激憤反抗,點燃了秦末農民起義的燎原之火。孫中山羨慕西方社會人們充分的自由、平等,打響了革命推翻封建的第一炮。當今的中國人讚賞飛機在宇宙中的翱翔,中國的“神七”載人飛船才能在XX年升空。羨慕憑藉著我們對美好的認知,讓我們為追求而熱血沸騰,經過我們不斷的努力,最終實現夢想。

追夢的力量讓我們闖過一道道艱難險阻,衝破重重束縛,不斷衝擊新的高度,實現新的理想。羨慕正是這一切力量的起源。如果我們永遠只看到自己的那碗水,不去承認海洋的廣袤與博大,我們就終只會有這一碗水。如果我們吃不到葡萄就說它是酸的,我們就永遠吃不到萄葡。沒有羨慕,沒有讚賞,我們就不會進步,裹足不前,甚至倒退。這也是我們有五千年悠久文化歷史的中國在清末竟會如此地不堪一擊的原因。

當然萬事萬物都有它適宜的度,過猶不及,羨慕也如此。當羨慕使我們只看到別的東西而無視自己的擁有,我們就永遠享受不了生活本應有的快樂。當羨慕不斷攀升成為嫉妒,使我們迫切想得到一時間還不能屬於自己的東西,美好的願望變成不擇手段,造成害人害己的悲慘結局。當我們吃著碗裡的,看著鍋里的,得隴望蜀,總有無窮盡的欲望時,生活在你身邊褪色了。一切的美好願望終只成了造就勞累積壓不快的指引。如此的羨慕,又有何意義。

羨慕的作用和道理與生活中的道理一樣。利與弊總是相互依存的,又發揮著截然相反的作用,維持著生活的平衡。我們要做的,如同對美好的追求一樣,追求對羨慕這種力量最完美的駕馭。

【簡評】本文是一篇典範的議論文。“羨慕使人們看到了奮鬥的目標,激勵人們為理想而奮鬥;但過分地羨慕會使人忽視既得的幸福,甚至由羨慕演化成嫉妒,於人於己都只有害處。”文章在第一段就提出中心論點,立論準確、深刻。然後從正反兩方面進行對比說理,孫中山、中國的“神七”載人飛船等事例的運用,敘議交融,簡潔有力。“如果我們吃不到葡萄就說它是酸的,我們就永遠吃不到萄葡。沒有羨慕,沒有讚賞,我們就不會進步,裹足不前,甚至倒退。”用假設性的語言,把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講出來,令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