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根秀水,依依鄉情——2024年嘉興中考語文卷分析

植根秀水 依依鄉情——XX年嘉興中考語文卷分析

海鹽縣實驗中學武立偉

XX年嘉興中考語文卷以其獨有的地方特色、區域文化帶給每位考生濃濃秀水情、甜甜家鄉味。當學生初拿到厚重的語文試卷時,也許是帶著幾分的惶恐與不安,但當他瀏覽完後,應該會有絲絲的溫情流淌進內心。這裡有家鄉的風景,有家鄉的人文,有家鄉的社會,有家鄉可親的面容,頓時拉近了考生與試卷的距離。

一、家鄉風景圖。

試卷第一題,就為學生展開了一幅秀美的家鄉風景圖。“泛舟南湖”“漫步西塘”“觀海聽潮”,編織著水韻的嘉興,“吳儂軟語”聲聲入耳動情。這一題雖為考查學生的看音寫字能力,但親切的表達給學生的答題多了份輕鬆。在優美的家鄉風景圖中撫卷沉思也會有賞心悅目之感。

同時這樣的題目也可激發學生對家鄉的自豪感,引導學生關注身邊家鄉的景色,愛我嘉興。

二、家鄉人文風。

現代文閱讀(一)《仰望母親》一文選自《浙江日報》。這一出處的標註,使本文極具地方特色,展示了浙江文化的魅力。“對生命的熱愛,對生活的追求”的母親以美麗的形象駐足在這片土地上,更易於增強學生的生活感悟。既考查了學生現代文閱讀理解能力,也易讓學生的心靈貼近家鄉的文化,感受到家鄉母親般的可親的文學之風。

而更能引起學生共鳴的應該是查慎行的《曉過鴛湖》。入卷一首嘉興海寧詩人的詩作,更代表了嘉興文化的特色。“長水塘”“秀州城”這兩個嘉興地名帶動了學生的情感與精神需求。讀家鄉詩,品家鄉情,此時悟字句之妙更有情趣。既考查了學生的詩歌鑑賞能力,又有助於推廣嘉興文化,以題擴大家鄉文化的影響力,提升家鄉的文化品位。

三、家鄉社會景。

一張試卷儼然成了嘉興社會發展的一角,有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層面的信息。

語文知識積累與運用的第二題,“世界各國各地區以上海世博會為平台”“探討城鄉互動發展”,從這些命題信息中你會感受到區域發展的時代特色。第三題病句修改的兩小題,以省運會形象徵集和發展太陽能產業更直觀形象地感受到浙江的發展。而太陽能產業正是嘉興海寧的支柱、特色產業。

第五題“綜合性學習”內容的考查更親近地觸到了嘉興社會發展的脈搏。“城鄉一體化”“農村合作醫療”“農村新貌”等一些帶有鮮明時代特徵的詞語,擦亮了每位考生的眼睛,展示新時期社會的發展理念。閱讀理解(二)《沒有智慧財產權就沒有未來》的相關連結材料3體現了嘉興經濟的發展動力。“桐鄉杭白菊”“加西貝拉公司”成了嘉興經濟發展的代表。

這些不僅向學生、教師、社會傳遞著嘉興的變化,更使語文知識富有時代特色、鄉土生命活力。

四、作文立意的鄉土思路。

本次語文中考卷的作文寫作與往年相比難度值大,學生很難把握“不走尋常路”的含義,而這一帶有議論傾向的題目更讓一些學生摸不著寫作思路。實際把眼光投向社會,投向家鄉,素材確實不少。從嘉興不走尋常路,打破城鄉壁壘,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到南湖特色旅遊,從海鹽的園林化城市建設,緊固件產業發展,到茭白、包心菜、葡萄、養殖等特色區域經濟,均可入文,而且更符合作文寫作的時代風采,創新意識,濃濃鄉土情更會使文章添色。

XX年中考語文的閱卷工作在回車鍵的最後敲擊聲中已經關機。但試卷中的鄉土氣息會越濃越香。知識的生命力根植於這片土地中,只有“家鄉味”才能讓語文有更多的魅力!而我們不僅要品味到試卷中的“家鄉味”,更應該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鄉土情結,熱愛家鄉才是一切知識的根。

我眼中的2009嘉興語文中考卷

今年的中考結束了,整套試卷並沒有大家想像的那么難,尤其是數學和科學,這兩門大家認為是決定分數的功課題目很常規,學生做得很開心,估計不會有太大的差距了。語文試卷也是中規中矩的,我認為出得較好。

試題中基礎部分能讓學生拿分。如第一題按拼音填字,“愜、怡、渾、幽”這四個字都是最常見的,而且也是國中階段應該掌握的字。這段話的內容寫的我們嘉興美景,讀來讓人心情相當愉悅。詩歌默寫體現了考試說明的要求,默寫的都是課本中出現的詩詞名句,有的是課文中閱讀課單元的,有的是課後附錄的,算是送分題目吧。兩個病句是最常見的病,學生做時都是相當順手的。

基礎部分也充分注意了地方性特點。基礎積累中的第五題是一個綜合實踐活動,涉及到對資料的概括能力,仿句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調查能力等,這道題的內容切合現實,是一道相當不錯的題,又有嘉興特色。如羅志勇在採訪農村大爺中,謝寶發大爺聽不懂他的話,用的是方言“啥?哪哈?”想必學生看到這些話是相當親切的,有種家鄉味兒呢。於是出題問學生,羅志勇的提問從口語交際的角度看存在著問題,請修改。想必學生如果能結合實際的話,這種題目是一點問題都沒有的。

現代文閱讀,首先給的的感覺是文章從最近的報紙上選來,有種濃烈的原創味兒。雖然沒有挑名家文章,但內容是經典的母愛,還有是當下關心的智慧財產權問題,是學生喜歡讀的文章。我不太喜歡第一篇中的第9、10兩個題目,第9題的考法有些議論文論據的意味,好像不太適合文學類作品。第10題呢,猜測作者意圖,也是一個主題類的題,和第9題有些重複。

第二篇中第13題我覺得挺有意思的,這是學生必須要讀懂全文才能回答的問題。

古詩文閱讀選的段落也是學生能接受的經典作品。雖然有的學生認為選的段落不正點,加點詞解釋感覺不對頭,但他們報出答案時還是正確的。

大家最關心的恐怕要算作文了。今年的作文題正如大家預料的一樣,是命題作文。題目是 “不走尋常路”。材料提示之下,大都學生寫得比順手,好多學生走出考場都跟我說是一氣呵成,倒是前面部分占了大半時間,作文花時不超過50分鐘。但是有的學生過了一天后,又打來電話懷疑是不是離題,偏題。看來作文仔細琢磨之下,還是有些難度啊,但估計這篇作文會拉大學生間的距離,好學生是能寫好的,最怕有的學生破題為創新,然後就空洞說一通。我的感覺是這個題倒是記敘和議論都可以寫。學生可以寫自己最感興趣的文體和題材。可以寫自己親身經歷的一件事,如何另闢蹊徑,走出一條新路子,也可以寫一個人的故事,比如父母親的不走尋常路取得成功的故事。也可以議論,從創新,個性等角度展開議論。

不過考試也已結束,無論怎樣也不能改變這次結果了。只是作為語文老師的話,通過這次考試肯定有些啟發,記住了,下次爭取更好。

一是我覺得語文學習還是要積累。平時的教學中要不怕麻煩,如文言文,重點詞還是要落實到位,名篇要不折不扣地按課本要求背誦好。

二是要注意課本中不受注意的地方。比如綜合實踐活動要真正地搞起來,不能僅僅把上好閱讀課文作為任務,要把學習的主動權給學生,該是學生應該要搞的綜合活動要搞好,要落實到人,不能因為費時或嫌麻煩就走過場。

三是語文教學還是落實到語言文字。要掌握和體會字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作用和用法。平時要和學生一起讀書,誦讀名家經典作品,體會語言文字帶來的精神愉悅。

四是要關注生活。作文要抒真性情,要學會觀察生活,真正用心生活,投入到生活中去,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真實地記錄下來。

現在學生成績也還不知,心自然也定不下來,在此祝福他們正常發揮,取得好成績!

不走尋常路 難度有點大!

曹海金

今天是中考的日子,上午是嘉興中考的第一門考試語文。

中午,我得知作文題目是“不走尋常路”,第一感覺難度有點大,就審題立意而言,居然不亞於浙江聯考作文題“綠葉對根的情意”。

細想了想,發現國中學生,想寫好“不走尋常路”真的有難度,因為根據筆者思考,此題目要做好它,寫議論文比較合適——筆者以為從做人處事立身上“不從眾跟風,敢於另闢蹊徑,敢於走別人不走的路,敢於創新……”等角度立意,比較扣得上。而要國中畢業生,寫好此類議論文,由於其識見的局限,論說水平的有限,估計有些難度;而要把這個題目寫成為記敘文,那么素材的考量篩選,又將有些捉襟見肘。

可見,寫好這個題目真的不簡單。比照今年聯考浙江的作文題“綠葉對根的情誼”,該題目聯考學生很容易切近到主題上來,“感恩,反饋,奉獻……葉落歸根”很容易審題的。

“不走尋常路”這個題目,難度大了些!估計很多學生將不知所云,或者寫不透徹了,就大部分國中生而言。當然,平時閱讀量大,愛思考,語文功底紮實的,可以如魚得水,但是很少的。

作文題目,出得有水平,是很有針對性的,畢竟我們這個社會,正處處講創新!創新是什麼?就是“不走尋常路!”

中考作文請“走尋常路”

嘉興市實驗國中教育集團凌建根

作文在語文試卷中素有“半壁江山”之稱。XX年嘉興市中考作文題目一改前三年半命題作文的“尋常路”,而採用了全命題形式,題目是“不走尋常路”。命題者打破常規,敢於創新,著力考查學生求新、求異、求變的思辨能力,考查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能力,具有強烈時代氣息,又出乎考生意料,真可謂“不走尋常路”。

放眼世界,無論是一個國家、民族、城市、鄉村還是工業、農業、教育、科技,要崛起、振興、強大,要突破、提升、發展,確實需要“不走尋常路”。比如:中國不走尋常路,改革開放30多年,實現了民族騰飛;嘉興不走尋常路,打破城鄉壁壘,實現一體發展,譜寫了建設和諧社會的新篇章;3次參加聯考的馬雲不走尋常路,放棄大學教師的鐵飯碗選擇下海,終於打造出了一個震撼世界的阿里巴巴王國……

把眼光投向社會,素材確實不少。問題是,參加中考的是國中生。他們大多是1994年出生的,媒體稱之為“90後”,並且喜歡用“叛逆”、“輕狂”、“特立獨行”等來標籤他們。其實,這些孩子雖然喜歡標新立異、張揚個性,渴望成熟、獨立,但大部分都是傳統意義上的好孩子、乖孩子,他們從幼稚園到國小再到國中,生活經歷基本上走的都是尋常路。他們的思維能力還較膚淺,也比較“尋常”。而“不走尋常路”這樣的作文,既要叫他們為人做事不從眾跟風,又要思想健康、境界高遠;既要叫他們逆向思維,又要不失科學性與正確性,這樣的題目對他們來說,是不是有點太為難他們了?

評價一個中考作文題目好壞的標準有很多,而且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但我想至少以下幾點是相同的。

首先,要貼近考生生活,讓他們人人有話可說。如“我因××而自豪”,初三考生誰沒遇到過讓自己自豪的人或事?誰會沒有這樣的生活體驗?再如“××的滋味”,考生們肯定有品嘗甜酸苦辣的經歷,所以都會有內容可寫。

其次,要可以寫成記敘文。近年來,中考作文命題儘管對文體均不做限定,但從命題者的角度來說,所命作文題,首先應保證可以寫成記敘文。因為國中階段作文教學的重點是記敘文,而近幾年中考作文題也都體現了這一點,即可以寫成記敘文。

第三,要能抒寫真情實感,用我手寫我心。這不僅是新課標的要求,也是人文關懷的體現。如果作為指揮棒的中考作文題無法引出大部分考生自身的體驗和感悟,作文教學的優秀傳統勢必將受影響。

因此,筆者在為今年嘉興中考“不走尋常路”這個原創、不易被套題、又有點“激進”的題目喝彩的同時,也想到了“導向”一詞,這樣難度大、不“尋常”的題目,是否就是今後中考作文的方向?依筆者之見,中考作文還是請走“尋常”路,即面向全體考生,面向考生的實際生活。(本文刊於XX年6月17日《南湖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