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高考作文的喜與憂

XX年廣東的高考作文,呈現出兩個喜人的新氣象,其一是關注社會;其二是真情實感。閱卷過程中,大量的新聞時事材料和身邊的常見現象進入考生視野,使高考作文充滿時代感和生命力,令閱卷老師頗感驚喜。如梁文道先生的新書《常識》頻頻被考生提及。剛發生的廣州市海珠橋跳橋秀,杭州市“70碼”車禍,成都公車燃燒,上海商學院女生宿舍火災,網路上熱炒的“躲貓貓”“范跑跑”,食品中添加的三聚氰胺、孔雀綠、蘇丹紅、瘦肉精,等等,都成了考生筆下貼切的典型論據。有考生甚至將同步進行中的高考作文作為發表對“常識”看法的題材,針砭了備考中人為設定的應試作文的套路。也有考生列舉身邊同學重視考試和比賽,但普遍缺乏生活常識的種種現象,剖析缺乏常識和忽略常識的嚴重後果……

這種關注社會、關心身邊生活的寫作,為什麼令閱卷老師驚喜?乃因這反映了高考作文被異化的現象已得到遏制。過去,高考作文被異化為“虛情假意”的“套作”,考生無需作太多的準備,只要背熟寫李白、司馬遷、陶淵明等名人的幾個優美文段,背熟幾個名句,再背熟幾個排比句,應試時只需套上幾句靠近題意的話,便能應對萬變的高考作文題。由於年年套作奏效,這種應試技巧,便成為高考作文應試“常識”。這種弄虛作假的應試行為,異化了考生誠信的品德,異化了高考測試的公平公正性,也異化了寫作的本質。它導致學生寫作能力的缺失。它導致學生思維能力低下,簡單地硬寫硬套,寫不出切題的應試文。它還導致應試文章的模式化,限制了學生創造性的表述。同時,它也導致應試文章因缺乏針對性、時代性、價值性而沒有生氣和靈氣,使寫作失去表達與交流的本質意義。它還違背了語文課程改革的課程標準。《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課標從高中寫作教學的功能去制定高中寫作教學的目標。這個目標全面體現了語文教學的人文性和工具性。高中寫作教學的目標之一,是教會學生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目標之二,是讓學生在學習和掌握這種表達和交流的方式的過程中,認識世界、認識自我。廣東高考語文作文題,根據課標制定的寫作教學目標,明確設定:“本題考查考生的能力主要有:1. 對自然和社會的觀察、思考能力及創造性思維。2. 圍繞中心選取材料,合理安排結構的能力。3. 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記敘、描寫、議論、抒情等)的能力。4.調動語言知識積累的能力。”將觀察、思考能力及創造性思維擺在考查的首位,足見“關注社會”有多重要。

“關注社會”,不僅僅是對考生提出人文情懷的要求,不僅僅是倡導“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文化傳承。要求考生寫“關注社會”的文章,有利於培養學生觀察、思考的能力;有利於學生認識世界、認識自我。今年廣東的高考作文呈現出“關注社會”的新氣象之後,帶來的可喜現象是,套作的文段明顯減少,考生勇敢地甩掉那些華而不實的花里胡哨的“排比”,用自己的真實言語表達自己的真實看法,從而形成了第二道可喜的寫作景觀——真情實感的表達與交流。同時,我們在閱卷中,還驚喜地發現,考生擺脫了套作的依賴以後,“創造性表述”常蹦出來“撞擊”閱卷老師的眼球。比如,把常識的重要性比喻為“乾糧”,針對社會中普遍存在的因常識太普通而忽略常識的現象,發出“別拿常識不當乾糧”的勸諭,顯出其機智與幽默。又如,“當那隻金燦燦的飛鹿被卸下時,曾經霸占全國乳製品市場大半江山的三鹿集團就此轟然倒下。”這是一個繪形繪色、文情並茂的精彩句子,其表現力多強。“我手寫我心”,真情實感的表達,才使文章具有交流的意義。這是寫作本質的回歸。另外,我們在閱卷中,還驚喜地發現,考生擺脫了套作的依賴以後,閱讀的迫切性加強了,閱讀的量增加了,積累的材料豐富多了。反映在考生的應試作文中,便是雷同的材料大量地減少了,材料的來源拓寬了。考生筆下,既有來自社會的時事,也有發生在身邊的現象,還有出自課本的文理知識,又有源自課外讀物的材料,更有考生根據題意而創作的寓言、故事等。例如,“印度的馴象人很聰明,他們在象還很小的時候便把它縛在樹樁上,小象的力量不足,掙脫不了繩索。久而久之,小象形成了這樣的常識,繩子是扯不斷的,這種想法一直伴隨著它,以致它已長大到只需輕輕一甩便可逃脫時,它也不會逃跑了。小象變成了大象,不變的是它心中形成的常識,小象受制於繩,大象受制於常識。驚嘆馴象人聰明之餘,我們是否意識到,其實,我們也會被常識禁錮了頭腦,失去了創造力。”這例子形象而貼切地證明了“常識須推陳出新”的道理,精妙的夾敘夾議,將道理說得深入淺出,具體透徹。這么切題的文段,既體現了考生優秀的寫作能力,同時也體現了文章外的語文素養,包括他的閱讀和積累,他對題意的理解和把握,他對“常識”看法的準確深刻,他對素材的處理和運用的能力,以及他的思維思考能力,等等。真情實感的表達與交流,不僅能積極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而且,對促進學生認識世界,認識自我,確實有積極的作用。

當然,今年廣東高考作文得高分的依然還是較少,廣東學生的寫作水平還需要提高。由高考作文評卷所發現的問題,我想對中學寫作教學提出三點建議:

一、 引導學生學會“關注”

“關注社會”,既是“育人”的需要,也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途徑之一,同時,這也是高考作文得高分的重要元素之一。在今年高考作文中,反映出學生在關注社會時存在的兩個突出問題,其一是對社會時事關注粗疏,其二是“關注”缺乏思考與判斷。

在今年高考作文中,寫進文章的時事,出現不少錯漏。如立交橋坍塌事發湖南株洲,卻被誤寫為“河南株洲”;汶川地震中奮不顧身搶求四名學生的譚千秋老師被改為姓“韓”了;在談到成都公車大火事件時,考生說:“我想他們應打破窗戶逃生,而不是在那裡驚慌亂叫。由於驚慌的情緒使他們茫然不知所措,雖有常識卻不實施,常識雖易知而難行。”顯然,導致26人死亡的關鍵細節——車上備用的安全錘不見了。對這一事件中如此重要的細節,考生竟然“關注”不到。發生在現實生活中的事實,寫進文章必須準確無誤,這是寫作的常識,但學生忽視這一常識。而且,不尊重客觀事實的“關注”,是不負責任的“關注”,這會導致是非不清不準的“關注”惡果。

學會“關注”,除了必須準確了解事實真相,細心觀察細節以外,還需要養成思考與判斷的習慣。今年廣東的高考作文中,考生對時事的思考欠深刻,欠全面,有的還欠準確。例如,對新近發生在廣州的海珠橋跳橋事件,竟有考生認為,老伯掌握了氣墊能讓跳橋者安全著地的常識,把那位搞跳橋秀的人推下來,解決了交通癱瘓幾個小時的困境。在這位考生的思維里,這是個懂常識又能見義勇為的老伯。然而推人行為還包含了違法的問題,這位考生卻思考不到。生活中許多事件錯綜複雜,引導學生關注並思考生活,有助於培養學生思維素質,提高判斷力和分析水平。

二、加強學生思維訓練

高考作文題並非僅僅考察語言運用能力,同時還注重對思維素質的要求。思維能力決定了應試作文的內容等級。從今年廣東的高考作文看,考生的思維水平還不高。高分作文少的首要原因,是作文內容切題的不多。為什麼不切題?原因主要有兩個:其一是對常識的看法欠深刻,其二是未能使全文嚴謹地控制在常識的範圍內行文。這兩個原因,歸根到底,就是思維的問題。40至49分分數段的作文,主要是“欠深刻”。這個等級的文章能中規中矩地依據提示語寫作。提示語說;“常識與我們同行”,考生就舉例證明“同行”;提示語說:“常識雖易知而難行”,考生又舉例印證“易知難行”;提示語說:“常識須推陳而出新”,考生還是舉例應聲“須推陳出新”。論證手法單一,看法膚淺,思維稚嫩。至於常識為什麼“易知難行”?怎樣解決這個目前既普遍又棘手的社會問題?常識為什麼“須推陳而出新”?怎樣使常識推陳出新?如是比提示語深一層的問題,這一分數等級的考生不懂如何進一步展開思維。不少考生是很“聽話”的,老師說要依據提示語作文,他就按提示語寫作。但老師沒教“深入”和“拓展”的思維,所以,他們不敢“越雷池半步”。缺乏思維訓練的考生,很難寫出創造性思維的文章。所以說,思維素質是提升高考作文等級的關鍵。30-39分分數段的作文,主要問題是“若即若離”。思維缺乏嚴密性和清晰性,跳不出素材的束縛,沒有緊扣自己的看法行文,離開“常識”東拉西扯。“垃圾”文字越多,分數就越低。

思考能力,不僅僅是應試作文必需,而且是學生終生髮展所需要的。因為無論考生將來學習何種專業,從事何種職業,學習的專業或從事的職業是否與文字有很大關聯,思維素質對人才是必不可少的。

三、將應試與能力培養有機結合

貫徹實施語文課程標準的寫作教學目標,首先需要從觀念上走出導致中學寫作教學現狀的認識誤區。不少學生對寫作的情感是“不喜歡”“興趣不大”;寫作的態度是高考要考不得不寫,但投入寫作訓練的心思和時間很少。不少老師怕教寫作,埋怨學生寫作水平低,“回天”乏術。但高考作文題60分,令不喜歡寫作的人都不敢放棄寫作。於是,中學寫作教學,一直被定位於應試。

本來,應試指導沒什麼錯,但將應試與能力培養對立起來,問題就越來越大了。目前的應試寫作教學,不是遵循寫作過程,去培養學生各寫作環節的基本功,不是按課程標準既定的寫作教學目標去設計中學寫作課程內容和訓練方法,而是急功近利地教學生機械地“得分”。比如,不扎紮實實地訓練學生如何全面理解材料,如何把握題意的關鍵字,如何選擇應試的角度等這些審題階段的基本功,不願花時間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而是圖省時省力,簡單地教學生機械應對不同作文題型的“招術”。結果,人人都知道審題很重要,但考場上能準確把握題意的考生年年皆少。又如,不認認真真訓練學生運用語言文字表達與交流的能力,不願花時間培養學生掌握運用語言文字表達與交流的方式,而是教學生背熟優美文段和排比句機械地硬套。結果,文不對題的修辭,徒有文采,淪為花里胡哨的擺設。又如,動筆前的觀察、積累、立意、構思這些花時間才能培養的寫作基本功,被忽略不教了。對於不得不教的文章結構,也因為培養結構能力得花時間還未必見效,於是,根據“吸引眼球”策略,就只教排比句開頭、題記開頭、“戴帽”式開頭三種。至於開頭與主題的關係,開頭與文體的關係,開頭與全文內在邏輯的關係,也被忽略不講了。結果,考場作文開頭千篇一律,考生只是機械地“製作”,什麼創造性思路,誰敢?也不懂!至於複雜點的段落安排,也由老師做好了“模胚”,學生機械地“按部就班”“填空”得了。結果,考場作文成了“弄虛作假”的“盛宴”。應試作文就只剩下“得分”的裸體功能。高考過後,“作文”這塊“敲門磚”一丟,學生還是不會寫作。

由於應試與能力培養的對立,使得中學寫作教學出現了幾個不對等現象:社會對人才寫作能力的期望與高中生寫作水平不對等;寫作能力之客觀重要性與人對寫作的興趣與理性重視不對等;寫作能力培養所需要的時間與中學寫作課時安排不對等;高考作文題60分之權重與備考投入的時間精力不對等;市場上大量的高考作文資料與稀缺的高質量的中學寫作教材不對等。

由於今年廣東高考作文題比較成功地約束了考生套作的可能性,使得考生不得不拋棄原有的高考作文“常識”,進行真情實感的寫作,使競爭回歸到客觀公正的正道。因此,將中學寫作教學回歸到語文課程標準所制定的寫作教學目標上,才能實現中學寫作教學的雙贏——既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又能提高考生作文分數。從今年高考評卷看,不抓能力培養只抓應試取巧,那只會雙輸。

呼籲今後的中學寫作教學,以高考為壓力,將壓力轉化為對寫作興趣與理性重視的動力。加大寫作訓練,以培養寫作能力為目標,為高考能寫出高分作文而練好紮實的寫作基本功,為人才培養練就能說會寫的本領

(陳妙雲:華南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寫作教研室主任,寫作方向碩士研究生導師,廣東省寫作學會會長,廣東省高考評卷作文題題組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