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論文範文:中美籃球文化比較

中國籃球運動發展進程中派生的籃球文化,無不帶著民族的傳統特徵。通過對中美籃球文化中體現的團隊精神和個人主義,人格和體格,單一化和多元化的比較。探尋中國籃球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關鍵字:中國; 美國; 籃球文化; 可持續發展

現代籃球運動1891起源於美國,至今已有118年的球史。1895年籃球運動傳人中國,深受中國廣大民眾歡迎,特別自1949年後6o年來,在普及中提高,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和“籃球王國”美國相比,中國籃球帶有自身民族的傳統文化。

(一)團隊精神與個人主義團隊精神價值觀是東方文化的基石,而個體主義價值觀是西方文化的支柱。中國是前者的典型代表,美國是後者的典型代表。

中國的歷史文化傳統強調群體意識,強調整體,忽視個體,強調義務與責任,輕視個體權利,求得和諧圓滿。儒家經典《禮記》中就有對儒家理想的大同社會作過典型的描述,稱為“禮運大同”。

在集體取向影響下,中國人提倡凡事以家庭、社會和國家利益為重,個人利益在必要時可以忽略,可以犧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作為一種美德被人們稱頌。

西方文化注重分析思維而導致了注重個體,也就產生了西方體育文化的個體主義、自由主義的哲學觀點。中西方人對“individualism”理解和評價有明顯差異:中國人總體視之為貶義詞,把“individualism”看成是以個人利益為中心,是自私自利的代名詞;而西方人則視之為褒義詞,把個人主義當作一種美德,一種積極的處世哲學。個人主義是西方人最為推崇的個人獨立自主必備氣質,也是西方社會文化價值觀的實質。西方人崇拜依靠個人奮鬥而成功的人。

在北京奧運會男籃小組賽b組中國隊70:101負於美國隊後,姚明感謝大家支持:“我為我的隊友感到自豪,我們在進場的時候圍成一個圈,大家心中有個聲音,說:‘我們把手放在一起,把自己交給這個球隊,也同時把這個球隊扛在自己身上,我們要對所有人負責,我們要對這個球隊負責。’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今天來到這裡的原因。”可以看出,在處理個人與集體或環境的關係方面,人們被要求做到“克己守道”,“循規蹈矩”,“自我壓抑”,“與集體或領導保持一致”。個人應該成為機器上的螺絲釘—— 螺絲釘當然沒有獨立性,不能成為獨立的單位。在北京奧運會男籃小組賽b組中國隊對美國隊的比賽中,中國隊創造了歷史上與美國隊的最小分差31分。在這場比賽中,中國隊採取以聯防為主的體現集體力量的戰術。而在北京奧運會女籃小組賽b組中國隊對美國隊比賽的第一節中,中國女籃採取的是個人進攻,單打獨鬥等直接對抗的戰術,而沒有採取聯防等集體配合的戰術,與美國女籃分差22分;但是在第三節比賽中,中國女籃積極配合,發揮整體的能力,僅與美國女籃分差1分。這是中國文化中的團隊精神在中國籃球文化中體現。

美國的個人主義在球場上主要體現在盯人、半場夾擊、快攻等展現個人能力、速度和技能等美式打法—— 有投就有拼。個人主義也體現在場上的歡愉,文身是一種個性化表現。當全身上下帶著31個不同圖案的艾弗森,用身體語言找回自信,找回感覺,擺脫憂鬱和孤獨,釋放怨恨,寬慰自己。那種我行我素,目空無人,折射出艾弗森內心的個性化行為,而他在賽場上表現出從不畏懼、勇敢拼搏的精神更使觀眾讚嘆不已。

(二)人格與體格中國文化超越的是一種“內在超越”,即人一心關係,以心為本,以身為標,在心的統攝下,通過身體的整體鍛鍊,達到身心健康是中國傳統體育的一大特點。

由於中國傳統文化對人的培養更注重的是內在氣質、品格和精神修養,把人的身體視作是寓精神之舍。道家主張各任性命、無為而治,追求一種自然的人格;儒家重視倫理規範,強調“克己復禮”,追求合於名利,積極有為的“君子”人格;佛家則主張於世俗間的超脫,提倡目空萬世,追求心空萬物的超然人格。因此,中國傳統體育主張通過身體鍛鍊以外達內,由表及里,由有形的身體活動,促進無形精神的升華,實現理想人格的塑造。在體育活動的方式手段上也形成了與之相應的特點,高度重視心理狀態的訓練,一切肢體活動與心緊密結合,並服務於“調心煉意”。

西方人在個人競爭或民族戰爭中都奉行以力服人的強權統治戰略,因而實力成了西方人在激烈的競爭中建功立業的基本條件,由此便形成了西方文化中力量崇拜的傳統。希臘神話中的眾神與英雄大都是以其擁有的超人的力量與智慧而獲得人們尊崇的,儘管他們在品行和德性上有著明顯的欠缺。在古希臘運動會上各個項目的優勝者不僅要受到公眾的歡呼和詩人的歌詠,還要給他立一座雕像作紀念,凡得獎三次的人便要塑下他本人的肖像供人瞻仰。如《擲鐵餅者》、《刮汗污的運動員》。因此,西方體育強調的是身體的外部運動,追求的是更快、更高、更強,充滿了對健美人體的崇拜和對力的讚美,透射出雄勁的陽剛之氣。

西方競技體育存在著注重競技能力培養、追求肌肉強化,而忽視人體精神與外型和諧的傾向,這與奧林匹克運動所提倡的“身心和諧發展”的目標有較大差距。

在球場上,姚明身上體現的更多是一種將才風範,是中國隊的領軍人物。在北京奧運會男籃小組賽b組中國隊對美國隊,雖然世人都知道這是場無望的比賽,但是為了國家榮譽,為了奧林匹克的拼搏精神,姚明還是在踝骨未痊癒的情況下堅持打了3o多分鐘。也就是在領軍人物的大無畏精神的驅使下,中國男籃創下了有史以來與美國男籃的最小分差31分。但也正是因為忽視體格的重要性,在中國傳統訓練方法上,重技、戰術提高,忽視力量與對抗性訓練。在技術運用上,遇到對方對抗性增強,動作就會變形,投籃不堅決,傳球力不從心,運球移動過程中的技術運用不合理,失誤增多。在第三節單節中,中國隊一美國隊得分為11:25。中國男籃體能教練法爾松認為:

nba球員之所以水平高,極為關鍵的一點就因為他們背後有一個極為龐大和已經完善的系統,源源不斷地提供各種所需的資源。他說中國球員和nba球員在體能方面的差別與此有關係。他在擔任中國男籃體能教練期間建議中國男籃在訓練時要增加投籃力量、提高奔跑的速度、協調身體平衡性,甚至是食物的營養結構也做了改進。

(三)單一化與多元化中國封建社會的一體化政治結構,要求社會和個人的信仰和觀念一元化、一體化、同步化,造就了傳統文化的“大一統”思想。

由於封建社會統治階級獨尊儒術,重文輕武,體育一直得不到充分的重視。採取謹慎的嬉戲娛樂作為技藝性和表演性的體育項目,目的是培養出“充分服從主子的奴才”,扼制了個性的發展。[3]中國傳統文化成為世界上唯一延綿不斷、自我調節的“超穩定”文化。穩定性、循環性成了中國的文化特徵。

西方智者對於自然奧秘充滿了好奇心,形成了探索未知世界的科學精神。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雖是三代師生關係,但是在探索、求知的某些問題上既有繼承性又有求異性。西方體育文化承襲古希臘的文化色彩。美國是個移民國家,來自世界各國各地域的民眾攜帶著不同的文化傳統進入美國土地,不同文化背景的整合構成了美國高程度的社會雜交文化。在思維方式上趨於多元化,注重多思路、多方向、多角度、多側面、多層次、多方法,尋求新的方面、新的途徑和解決問題的新辦法,有利於發揮創造精神。

在北京奧運會籃球小組賽b組中國隊對美國隊中,中國男籃和女籃都體現出戰術單一的問題;而美國男籃和女籃戰術多變、靈活、拼搶積極,隊員各有其籃球風格。探究其根源,原因之一是中美高水平籃球運動員培養制度的不同,中、美大學對高水平籃球運動員的文化課都有一定要求。

美國各大學規定高中畢業生,必須完成必修的1o門主幹課程,其中英語至少修滿3年。運動員入學的文化成績要在2分以上(4分制),全國學習智慧型測驗(sat)至少700分,全國學院測驗(act)至少達15分的學生方有資格申請被錄取入學o e43良好的文化修養,足以保證他們對nba的技術、文化、理論等各個方面能夠加深理解和靈活運用,使他們在聯賽中不論遇到什麼樣的對手都能隨機應變,擺脫具體技戰術的僵化與局限性。

nba對於籃球理論、籃球文化的深刻見解和審視,最大程度體現了西方由理論指揮實踐的新科學觀。

中國對三類考生文化課成績、體育成績均有要求,但標準不一。

1、對世界體育組織舉辦的各類正式比賽中獲前6名、全國比賽獲得前3名的主力運動員可由試辦高水平運動隊的大學提出申請,經省教委審批後方可免試入學。

2、體育成績達二級運動員以上的考生,需參加全國普通高校統一招生文化課考試,文化成績達到本、專科最低錄取分數線的6o ,體育考試合格可擇優錄取。

3、全國有18所體育院校獲準單獨招生,考生需參加由國家體育總局組織的文化課和體育考試,各院校組織專家考評擇優錄取。重訓輕讀的現象不利於青少年運動員的心智慧型力的發展,致使運動員在訓練時認識和領會技戰術的能力不強,在比賽中隨機應變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及自我調節能力差。這與現代籃球運動強調智謀、多變的發展趨勢不相吻合,同時給運動員在將來的重新擇業時帶來不利因素,增加了社會的負擔。

中國未來籃球運動的發展既要吸收西方特別是美國籃球運動的異質因素並加以消化吸收,同時又必須紮根中國傳統文化土壤之中,才能具有自己的獨創性與民族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