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糧食局長會議上的工作報告

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繼續深化

一是以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為契機繼續推進糧食流通體制改革。落實中央關於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的部署,認真開展以“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和現代糧食流通產業發展”為主題的紀念活動,總結糧食流通體制改革成就和經驗,加強現代糧食流通產業發展戰略研究,提出相關政策措施建議,推進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繼續深化,推動現代糧食流通產業發展。

二是糧食行政管理部門職能轉變穩步推進。各地糧食行政管理部門繼續推進職能轉變,加快實行政企分開;不斷加強糧食市場監管執法體系建設,規範糧食流通市場秩序,服務糧食巨觀調控;積極培育和發展糧食經濟合作支部,加強對糧食經紀人的培訓和引導,加快構建新型糧食購銷服務網路,把糧食行政管理部門的工作重心轉到糧食市場調控、監管和行業指導、服務上來。

三是國有糧食企業改革發展取得新進展。各級糧食部門認真調查研究,著力找準當前國有糧食企業改革中存在的薄弱環節和突出問題,進一步推進企業產權制度改革,最佳化企業布局和結構。到2011年11月底,全國國有糧食企業總數18989個,其中購銷企業13562個,分別比上年減少11.4%和8.2%;國有糧食企業職工69.9萬人,其中購銷企業職工51.6萬人。全年安置分流職工再就業6.5萬人,其中糧食部門安置4.4萬人。企業扭虧增盈保持良好勢頭,據初步統計,2011年全行業國有糧食企業統算贏利20.9億元,北京、天津、吉林、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四川、雲南、陝西、青海、新疆等19個省(區、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實現了統算盈利。河北、廣西、海南等省(區)國有糧食購銷企業實現了統算盈利。

四是多元糧食市場主體進一步發展。放開糧食市場後,各地積極培育和發展多元糧食市場主體參與糧食收購、加工和銷售,拓寬農民售糧渠道,搞活了糧食流通。目前全國具有糧食收購資格的各類糧食市場主體達到77498家,其中70%以上是多元主體。

(四)現代糧食流通產業發展步伐加快

一是糧食倉儲和物流體系建設進一步加強。抓緊落實國家擴大內需政策,做好2011年新增10億元中央補助投資項目審查工作,安排建設食用油和油料儲存設施以及東北地區糧食烘乾設施,總投資約25億元。國家安排7.82億元中央補助投資,重點安排黑龍江、內蒙古、山東、河南、湖南、山西、廣西等21個省(區、市)倉房維修改造和糧食倉儲、烘乾設施及物流體系建設。在國家新增糧食生產能力建設規劃中,認真調研論證,提出“倉儲物流工程配套”建設投資方案。各地通過政策扶持和投資引導,多渠道籌集資金,加快推進主要物流通道和節點項目建設,推廣套用散糧運輸裝卸新技術新設備,湖北宜昌、廣東東莞、福建福州、浙江杭州、陝西西安等地糧食現代物流設施建設發展迅速。

二是糧食市場體系、統計體系和市場信息體系進一步完善。落實全國糧食市場體系建設“xxx”規劃,加強全國統一糧食競價交易系統建設,發展區域性、專業性和大中城市成品糧批發市場。目前國家糧食交易中心達到18個,全國各類糧食批發市場達到553家。積極推進糧食聯網競價交易,實現全國聯網的批發市場達到23家,成功完成了國家巨觀調控政策性糧食交易任務,為應對國際市場糧價大起大落、穩定國內糧食市場發揮了重要作用。及時修訂國家糧食流通統計制度,完善食用油和糧油加工業統計指標體系。認真開展社會糧食流通統計,做好糧食購銷存月報、旬報和食用油、大米日報工作,完成社會糧食供需平衡調查。加強市場信息監測,努力提供及時、準確、全面的市場信息服務,為巨觀調控提供依據。